專論

當前台灣經濟產業 情境問題與發展挑戰 (經濟部專業人員研究中心「產業創新加值與競爭力躍升研習班」專題報告)
吳福成

2017/12/05
發表於2017年12月5日經濟部專業人員研究中心「產業創新加值與競爭力躍升研習班」專題報告
前言
當前世界經濟環境充滿不穩定性和複雜性,逆全球化的「黑天鵝」滿天飛,貿易保護主義蔚為風潮,氣候變遷程度惡化,加上每百年一度大轉換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登場,非但經濟發展前景難以預測,企業經營成敗也充滿高度不確定性。除這種種新的變動因素之外,在現階段「去全球化」風潮之下,全球各主要經濟體紛紛改採「 ○ ○優先」、「 ○ ○製造」政策,導致其海外製造業回流,進而引發區域甚至全球供應鏈位移現象。台灣過去所走的成本優勢之生產模式,已然遭到嚴肅的挑戰。

 

回顧人類歷史過去發生的三次工業革命,第一次是以煤炭和蒸汽技術為主導,第二次是以石油和電子技術為主導,第三次是以電腦資訊技術為主導。而在當前,即將迎來以人工智慧〈AI〉技術為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尤其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在重新定位產品的生產、分配和消費方式。而數位化技術、AI、互聯網〈IoT〉和製造業的有效結合,此一「智」造業發展可能對傳統製造業帶來顛覆性創新,未來發展雖隱含無限可能性,卻也必須防阻泡沫化。

 

工研院院士會議曾指稱,工業革命確立了人類體力的延伸,AI崛起確認了人類智能的延伸,這一波AI結合統計模型快速收斂,再加上大數據和強大電腦、量子運算能力,使深度學習有長足進步。所以在體力和腦力雙延伸的同時,現有經濟體制顯難持續維繫。特別是這次新工業革命來勢洶洶,「智」造業興起,「AI+」和「物聯網+」等新運作方式,但同時又出現「去全球化」導致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和產業鏈位移,以及嚴重的氣候變遷等衝擊,現有經濟體制更難以應對,而更需制度創新和改革才行。

 

台灣近年來已展現出應對外部和內部各種變數和挑戰之意願和行動,包括推動「5+2主要創新產業」、「前瞻基礎建設計劃」等,針對複雜的變動性問題,尋找永續性的解決方案。但大前提是要能更有智慧而實際地掃除台灣經濟向前邁進的障礙。總之,面對全球經濟大環境巨變,以及台灣經濟小環境轉型,就需要有「3C」策略來應對,亦即正確的迎向挑戰〈Challenge〉,作出適當的選擇〈Choice〉,以及有效控管變化〈Change〉。妥善執行「3C」策略,即可逢凶化吉。

 


國內外經濟景氣預測

〈國外經濟景氣預測〉

放眼當前全球經濟發展格局,通縮和需求弱化長達10年的困局有望翻轉,即使復甦力道還微弱,卻意味著全球經濟已經從2008年金融危機中走出來。加上各國企業為避免在全球寬鬆貨幣政策完全退場之後的資金成本上揚,已提前加速投資,更為停滯多年的全球經濟發展添增動能。從深層分析,全球經濟發展之所以有望走出困局,根本原因是AI、互聯網等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市場化和產業化,創造出大量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和新服務。這些新經濟隨著城市化的機制擴張,又帶動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並成為全球經濟內生的新引擎。

 

再從這幾年世界經濟發展趨勢來看,2017年和2018年世界經濟整體成長率仍在緩慢加速增長中。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的資料顯示,2016GDP比前一年增長3.2%2017年將比2016年增長3.5%2018年將比2017年增長3.6%〈參《日本經濟學人週刊》2017.10.24IMF還預測,未來五年世界經濟整體成長率增速,均會較好於或至少與今年持平。因為美國聯準會〈Fed〉的縮表行為已反映美國經濟持續轉好之判斷;日本安倍首相連任,有助「安倍經濟學」的持續性,歐盟的經濟前景並不樂觀。但新興和開發中經濟體仍將是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貢獻力量。

 

展望2018年全球經濟發展,新舊動能轉換加快,中國因素在全球經濟增長中的積極作用加大,尤其在各國央行大量的貨幣支撐,以及技術創新和科技發展,全球主要經濟體的經濟成長率都將呈現正成長,這是過去50年來極為罕見的現象。必須注意的是,2018年全球經濟發展依然存在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逆全球化和保護主義仍在發揮負面影響,主要經濟體退出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後,資本緊縮可能引發金融風險,並導致一些國家的經濟出現較大波動。亦即全球經濟復甦基礎並非很牢固。

 

〈國內經濟景氣預測〉

最近台灣經濟研究院的預測指稱,2017年台灣經濟就像「沒有蟹黃的大閘蟹」一樣,意謂著「外強中乾」。至於2018年因國際經濟持續緩和復甦,以及拜內需支撐所賜,台灣經濟成長幅度可望與2017年的水準大致相當。根據同一預測顯示,2017年台灣的經濟成長率上修至2.5%2018年則為2.30%,比其他機構的預測值都略為高些。譬如:

中經院 10月〉:今年2.18%、明年2.20%

元大寶華〈9月〉:今年2.25%、明年2.10%

主計總處〈8月〉:今年2.11%、明年2.27%

中研院  7月〉:今年2.18%、明年 ---

 

行政院主計總處最近公佈2017年第3季經濟成長率概估值3.11%,雖優於原先的預期,但因資本形成衰退7.7%,設備進口負成長,因此遠低於8月的預測成長值0.22%,但投資動能趨弱,未來經濟有隱憂。不過,主計總處認為這只是短期因素所造成。主計總處解釋,國內半導體主要廠商第3季的資本支出減緩,設備進口減少,拉低同季的經濟成長率。不過,相關廠商都已表示,將把高製程投資留在國內,這將有助帶動上下游廠商產生群聚效應,對2018年投資成長可以期待,經濟成長展望仍樂觀。

 

另根據國發會發布的201710月景氣燈號,綜合判斷分數從前一個月的28分下跌至23分,來到綠燈下限,再少一分就跌入黃藍燈,顯示台灣經濟景氣復甦動能變緩慢了。〈判別景氣由冷至熱的燈號,依序是:藍、黃藍、綠、黃紅、紅〉國發會展望未來,在全球經濟景氣穩歩向上,有助出口動能增溫,加上政府前瞻計劃建設和5+2產業創新計畫推動下,將拉動民間投資、活絡股市交易,以及就業市場改善、民間消費動能維持,預判國內景氣將持續向上,未來景氣可望審慎樂觀。

 

另根據德國Ifo經濟研究院公布的2017年第4季「全球經濟氣候指標」,上升至17.1點,為近6年半來最高,顯示全球經濟景氣展望樂觀。但在台灣方面的預期是,在6個月後仍可望持續「轉好」,不過「轉好」程度卻由前一季的10.5點下跌至6.7點,為近6季來最低,顯示Ifo看淡台灣經濟發展。台灣經濟緩和復甦的背後,依舊暗藏隱憂。前面提及主計總處的資料,2017年前10個月「外貿順暢」對台灣經濟成長貢獻最大,但這又受制約於全球經濟景氣好壞。而台灣的資本設備進口成長率為0%,意味著國內民間投資「零成長」,加上2017年前三季內需成長率只有1%,對整體經濟成長率的貢獻為0.88%,就值得注意。

 

在台灣經濟景氣各項指標預測中,民間投資一直欲振乏力,即使主計總處已把2017年民間投資成長率略作調升,但仍是近5年來的最低水平。台灣經濟微弱成長的主因源自國際經濟景氣緩歩復甦,但民間投資動力不足,整體經濟景氣仍呈現「外溫內冷」格局。基本上,構成GDP成長率的固定投資項目中,有90%來自民間投資,所以2017年只要這部分的成長率超過10%,其他指標數字都是零也沒關係,GDP成長率就會有2.08%的水平。〈引述陳添枝的話〉而為達此目標,政府已成立國家級投資公司,希望帶動國內投資能量,並檢討相關措施,希望導引國人超額儲蓄到投資領域。

 

基本上,國內外對於經濟景氣發展的預測,普遍都呈現一種迷思,亦即很重視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增減。但事實上,GDP是指在國內一定時間內創造的附加值的總合,一個國家和社會是否富足,不能以當前的GDP來衡量,過去積累的附加值量也很重要。在台灣已習慣性斤斤計較GDP的增減,只注重當下的附加值增量,卻忽視過去積累的附加值量,現在政府開始推動長期性、基礎性和戰略性投資,這是正確的方向。但須注意的是,仍需通過質量、效率和動力三個變革,來解決不均衡的發展問題。

台灣產業情境與挑戰

一、產業議題

台灣經濟正處於成長轉型階段,民間投資趨緩亟需提振,全民薪資停滯魔咒罩頂,間接也衝擊台灣企業發展。根據中央研究院財經研究團隊最近發布的報告指出,法律限制太多、環保制度與作業冗長、兩岸產業不對等,都讓台灣經濟難以開展。中研院的報告認為,台灣製造業轉型速度慢於先進國家,服務業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也幾乎停止成長,再加上網路、物聯網的創新正在改變既有產業發展規則,企業本身必須以創新思維和作法來應對,而政府更須有強力政策來扶持產業的競爭力。

 

台灣產業四大群組特性〈取財自中研院財經研究團隊〉

【群組一】

附加價值程度:高。

面臨情境:具國際領先地位。

範例產業:半導體

【群組二】

附加價值程度:居中。

面臨情境:具國際市占,但挑戰高。

範例產業:通訊產業、工具機、顯示器、LED與太陽能光電等。

【群組三】

附加價值程度:不高。

面臨情境:產值大且產業關聯性高,或就業人口多。

範例產業:石化業、金融業、批發與零售業等。

【群組四】

附加價值程度:尚待開發。

面臨情境:可能有利基。

範例產業:生技、電信與網路、系統創新、綠能等。

 

 二、GVC議題

台灣產業發展始終存在一個較不被注意、但卻相當重要的問題,就是台灣製造業在全球價值鏈〈GVC〉地位偏低的困境。GVC在全球化大環境下快速的進展,已改變全球經濟格局,也改變了各國間貿易、投資和生產聯繫關係。但台灣迄今仍輕忽GVC問題。

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的最新報告,在全球銷售的製成品中,約三分之一的價值源於品牌、設計、技術等「無形資本」。台灣作為全球第16大貿易經濟體,但很大比例是出口中間財到中國大陸和東南亞,經加工組裝後出口歐美市場,今後如何提升在GVC的地位,以創造更多屬於自己的製成品價值,應是迫切課題。

 

三、AI議題

在迎向AI時代來臨,AI已深入各行各業的有效運用,堪稱是「AI+」。目前政府已決定優先進行資料開放、資通安全、實驗場域和人才培育等環境,要讓台灣在下一波「智慧革命」中取得機會和優勢,邁向經濟發展的新階段。國內很關心產業AI化、AI產業化,並要建設好發展AI的基礎環境,以及法規鬆綁讓資料開放有助於加值和運用,甚至形成創新的商業模式。但對推進AI產業化、甚至AI的社會實用化後可能帶來的不可測風險性,其關切程度似嫌不夠。

 

全國各界都在拚AI,政府也制定AI科研戰略,希望提振未來科技發展和國家競爭力。「PTT之父」杜奕瑾說,台灣發展AI擁有三大優勢,分別是數據積累、硬軟體整合和人才,很適合發展AI智慧創新產業,並翻轉和升級整個產業結構。但必須指出的,目前政府相關部門仍未積極針對AI產業化、產業AI化、AI的社會實用化等新需求和新趨勢,建構前瞻性和相適應的AI法律體系,這對台灣未來推進AI發展都是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法律風險。

 

展望AI發展的前景,機遇和挑戰並存。俄羅斯總統普丁曾說過:「贏AI者得天下。」臉書CEO札克柏格也樂觀地表示,「AI具有眾多的紅利。」台灣產業在下一波「智慧革命」中,確實有機會獲得AI利多。但在未來五年內,台灣能否同步建構足以應對AI發展的法律體系,以化解產業AI化後可能帶來的法律風險,仍將是一大挑戰。若考量當前國內的修法和立法生態,政府相關部門在迎向AI時代,恐怕需要趕快未雨綢繆了。

 

四、半導體議題

現階段台灣的資訊科技〈IT〉企業已開始面臨過度依賴蘋果手機〈iPhone〉的風險!日本經濟新聞提醒,負責生產和供應iPhone零組件的台灣IT企業,近10年實現了大飛躍,但是隨著中國和韓國智慧型手機的崛起,今後恐將面臨挑戰之風險。回顧2015年下半年開始,iPhone的銷售陷入低迷,台灣經濟也受波及,連續3個季度出現負成長,從此警惕對蘋果手機過度依賴的聲音不斷增加。而今隨著2018年中國將落實推進智慧型手機自主供應鏈的政策,相關零組件企業正在穩歩擴充,台灣的IT企業所面臨的競爭挑戰勢必將更加激烈。

 

台灣經濟發展所仰賴的關鍵產業半導體,其相關企業股在中韓台三地股市一直成為熱點。過去全球半導體市場係由日美韓廠商唱主角戲,但因近來中國半導體企業展開巨額投資,所謂「半導體熱」究竟還能持續多久,已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特別是隨著中國高調插足半導體產業,極有可能成為全球半導體市場競爭混亂的風險因素。半導體行業始終保持活絡,將來若轉為「下行」局面,供需可能驟然放緩,直接受到最大衝擊的將是半導體製造裝置,對台灣半導體相關行業也有潛在威脅。

 

儘管短期內台灣半導體產業可能面對「中國因素」而陷入威脅,但因半導體屬於AI和機器人等新一代技術的主要基礎,同時也是國防科技的基礎來源之一。因此,在蔡英文總統推動AI和機器人產業,以及國防工業的政策支持下,半導體產業仍有新的需求。

尤其面向「AI+」、「物聯網+」時代的需求擴大,韓國預估到2020年大規模積體電路將進入長期的繁榮期。三星已準備抓住機遇,以彌補從2019年前後可能惡化的記憶體行情。美國IT顧問公司Gartner更預測,以大規模積體電路為主的半導體代工市場規模將達21億美元。屆時台灣半導體企業仍有放手一搏的機會。

 

五、AIoT議題

最近社會上很流行一個新名詞「AIoT」,就是整合人工智慧〈AI〉和物聯網〈IoT〉,大幅提升產業競爭力。AI在前面已論述,至於IoT則是與創新並列「亞洲矽谷」計劃的兩大主軸,而乘著萬物聯網的風潮,相關產業充滿願景和商機。IoT有希望成為台廠擺脫代工與製造宿命,並被視為下一波的產業趨勢。我國IoT經濟商機占全球規模將從2015年的3.8%提升至2020年的4.2%。國發會已分批組建「國家隊」,力拚輸出海外。但目前台廠研發技術能量仍待提升,並應儘速形成生態鏈和加速商品化,才能具有持續競爭力。

 

六、5G和標準議題

最近公平交易委員會以不公平方法直接或間接阻礙他業者參與競爭,違反公平法第9條第1款規定為由,重罰全球電信巨擘美商高通公司新台幣234億元事件,已導致高通暫停與我國經濟部和工研院在5G方面的研發合作案。國內各界反應兩極,爭議也頗多。目前全球5G標準正在建立中,投入最積極的就是高通公司和中國的華為公司,礙於兩岸政策制約,台灣不可能與華為合作,如今公平會重罰高通,已打亂台灣原本希望通過與高通合作,在5G發展過程中協助台廠領先布局下一階段物聯網應用,搶先商機之戰略規劃。

 

省思公平會重罰高通案之後,恐怕也必須重視發展專利、建立標準的重要性。有鑒於許多科技大廠因長期投入巨大的研發資源,而擁有大量專利和建立標準必要專利,並透過授權獲取回報,所以才能在特定產業上取得絕對的「壟斷」優勢。尤其強化標準制度,是企業在國際市場競爭最有力的利器,但也是艱辛的挑戰。有句話說:「三流企業賣產品,二流企業賣技術,一流企業賣標準。」台灣企業確實必須加強研發並建立標準必要專利,才能進而參與和引領國際標準的制定,並提升話語權。

 

七、環評議題

生態環境保護是全球的共識和價值,台灣的環保產業也已有一定的國內外市場商機。但現行嚴格的環評制度,使得有些投資案一拖6年還未審過,間接成為台灣經濟發展的絆腳石,現在有的產業投資案都因它而怯步或卡關,這也導致近幾年企業申請環評案件數量大幅降低。目前環保署已提出「環境影響評估法」修正草案,明訂若投資案所在的地方居民提出行政救濟或開發對環境有重大不利影響,法院和主管機關有權撤銷許可。這將對公民團體的抗爭有更大揮灑空間,但對大型投資案申請環評可能面臨更嚴格要求。將來政府如何幫助企業減少投資的不確定性,將是一大考驗。

 

最近台灣產業發展還新增一項新的挑戰因素,就是原住民基本法的龐大壓力。其中最具體的事件,就是亞洲水泥在太魯閣礦區的礦權開採展延案遭當地原住民激烈抗爭。蔡英文總統已作出指示,行政院在提出礦業法修正案後,必須納入原住民諮商權。由於台灣礦業規模很小,政府處理原住民與亞泥礦權開採展延案爭議,最後可能會達致產業、環保、執行機關「三贏」的結局。不過,因原住民部落遍佈台灣各山地和沿海,將來恐怕還會發生更多其他產業發展與原住民利益相衝突的事例,這也是產業發展的另一不可測風險。

 

結語與建議

台灣天然資源有限,經濟體制以對外貿易為導向,且深刻地參與全球產業鏈分工,不論商品貿易、資金流動、技術轉移、人員往來等,都與全球性議題、數位化進程緊密連結。「在全新而複雜的時代,你準備好了嗎?」目前國內外經濟產業環境的變化大、不確定因素更多,台灣唯有與時俱進,運用辯證新思維,擺事實講道理,才能防止決策「浪漫化」的後遺症,並且要掌握趨勢,推動創新發展,才能突破傳統制約,翻轉風險為機遇。

 

現階段台灣正面臨經濟產業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時刻,為確保經濟持續成長、優化產業結構,最關鍵的是必須有轉換的新動能。正如中研院報告所稱:「經濟成長最終仍應以創新與強化產業軟技能作為產業轉型的趨動力量。」新舊動能轉換的作法不外「加減乘除」四法,加法是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新動能;減法是加快淘汰落後產能、為新動能騰出發展空間;乘法是強力推進科技創新,為新發展提供持久新動能;除法是堅持破除舊的約束,為科學發展掃除障礙。〈借用「學習時報」的專論〉

 

世界銀行相關報告指出,技術和全球化正在改變製造業對發展的貢獻方式,各國競相要抓住提高生產率和創造就業率的新機遇。但大前提是,政策制定者必須採取適應技術變化和全球化格局改變的新趨勢,才不致付出過多不必要的經濟代價。迎向第四次工業革命時代,以及產業轉型升級和新產業出現,政府若只是被形勢所迫而制定新政策和法規是不夠的,還必須勇於盤點並調整既有法律體系,才能把新科技、新產業和由此衍生的人與人、人與企業、人與社會的各層關係連結起來。

 

行政院已推出「數位國家.創新經濟發展方案」,執政黨立委也成立「立法院數位國家促進會」,將從法制面打造符合數位國家發展條件之環境,期能實現「創新數位經濟」。該促進會還將監督「前瞻基礎建設計劃」與數位國家發展的連結和產出效益。立法院數位國家促進會的積極任事,方向很正確,但是數位經濟的創新所需要的四個創新能力,包括基礎研究能力、應用開發能力、盈利能力、新陳代謝能力,國內仍有待進一步提升。近年來國內投入的基礎研究費用不增反降,此現象長期以後將影響創新競爭力,這部分政府相關部門還有改善的空間。

 

政府推動的「5+2」產業創新計劃,將通過連結未來、連結國際、連結在地等三個連結,來趨動就業、所得分配、區域平衡,最後建構台灣經濟新模式。檢視推動一年來的成果,也可預見相關重點發展產業的投資商機。事實上也吸引不少外國企業來台投資。實現「5+2」就是實現台灣經濟新模式。但整體來看,「5+2」較偏重台灣西部走廊,似未考量與跨國供應鏈連結運作問題。尤其整套計劃內的每一產業定位也有待更明確化,究竟屬於上中下游哪個部位,理應補強產業鏈的布局,才能成功地鋪造投資商機。

 

循環經濟也是「5+2」的主要方向之一,國人常把資源回收與循環經濟混為一談。其實,循環經濟係藉由生產和使用行為的改變,促使資源使用效率提升,生產力將因而增加。目前經濟部已積極橫向整合,建立跨部會平台,要打造循環經濟。國發會副主委邱俊榮坦承我國「很能用」資源,但不是「很會用」,已突顯資源運用不是很有效率。而真正具有整合特色的產業就是循環經濟,只有靠更先進有系統性的產品,才能創造更高價值、更健康的出口。但目前國內發展循環利用高值化技術仍然欠缺,與國際合作案例也不多,應是必須加緊解決的問題。

 

當前全球共同的挑戰是氣候變遷問題,各主要經濟體〈除川普主政的美國之外〉莫不把發展綠能,減少排碳,作為重中之重的政策。蔡英文總統在出席「2017永續科學國際研討會」上已公開宣示:改革能源產業是首要任務之一,台灣可能成為綠能領導者。反觀台灣的綠能產業,近年來雖有成長極為有限,其中又以太陽能和離岸風力發電最為關鍵,仍然需要尋求國際合作以縮短學習曲線並突破瓶頸。但其所面臨的環保議題,亦亟待政府儘速設法解決。〈參「台灣經濟競爭與成長策略政策建議」報告書〉
 

最後是外界常抱怨的事情,占全國企業八九成以上的中小企業,正面臨缺水、缺電、缺地、缺工和缺人才的「五缺」,加上缺資金、缺通路、缺輔導的「三缺」,總共有「八缺」。政府很重視中小企業發展問題,也逐一在具體解決,長遠看應不致再惡化。但最令人擔心的是,根據立法院的預算中心的評估報告,國內中小企業拓展海外市場的能力在逐漸衰退。客觀而言,中小企業是最能適應和應對迅速變化的全球市場需求的,隨著數位經濟時代e國際貿易形態登場,政府應積極協助中小企業向智慧製造轉型,並輔導其活用電子商務技術,以利融入全球價值鏈,創造e商機。

本院: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傳真 +886 (2) 2586-8855 聯絡我們

南台灣專案辦公室:807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80號43樓1-2
電話:(07)262-0898,傳真:(07)398-3703

© 2015 台灣經濟研究院 版權所有. 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