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論

建構全球鏈結的競爭環境與發展策略 (產業雜誌)
葉基仁

2017/02/06

  本文刊登於產業雜誌,第563期,「建構全球鏈結的競爭環境與策略

蔡英文總統在競選期間就已經提出「創新、就業、分配」的經濟發展模式,在她的認知裡面,台灣產業之所以總是要面對各種落鏈、斷鏈的危機,根本原因在於創新不足,以致於在競爭對手逐漸強化競爭力之際,台灣廠商經常來不及進行技術提升或是產業升級,於是輕易被對手追趕過去,進而被取代,斷鏈危機隨之而來。近幾年中國大陸紅色供應鏈興起,逐漸取代台灣廠商辛苦建立的兩岸供應鏈,即是如此。所以蔡英文要建立的是一個充滿競爭力的產業環境,激勵產業界的技術發展具前瞻性、能常保領先,因此不須再擔心落鏈、斷鏈,因為在競爭產生威脅之前,我們已經進化到更高技術階段。這是經濟學廠商競爭理論的具體應用。

要達到這個策略目標,兩點非常關鍵,第一要連結先進國家,學習先進技術。第二要分散風險,不讓某一特定產業一枝獨秀(例如:電子業)

 

台灣經濟規模小,仰賴出口帶動經濟成長

台灣經濟成長,高度仰賴出口貿易,是典型的出口導向經濟。台灣國內經濟規模小,不足以支撐各產業成長所需,國外部門對經濟成長因此顯得特別重要。一旦出口產業表現不佳,國內的就業、投資、所得、經濟成長,甚至銀行利率都會受到影響。年輕人薪水凍漲,甚至實質薪資倒退16年,也跟連續幾年出口衰退有直接關聯。除了出口金額衰減,出口內容蘊涵的附加價值長期不能提高,也是要因之一。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2013年發布的附加價值貿易資料(TiVA),我國出口品當中含有的國外附加價值比率非常高,高過其他G20國家,顯示台灣出口商品內容,屬於國內所創造的附加價值比率相對較低。這也部份解釋了台灣薪資低落的原因。

 

力爭上游:台灣在全球價值鏈的地位

出口商品內含國內附加價值較低,跟台灣的產業結構,以及在全球價值鏈(GVC)的地位有關。台灣做為全球價值鏈的一份子,長期演變形成的生產模式是進口原材料、半成品,在台灣加工組裝後再出口到主要市場銷售。而進口原物料的附加價值,直接影響到台灣出口產品的銷售價格。我國與全球供應鏈上游國家的關係,稱為向後關聯或向後連鎖關係。相對的,上游國家把原材料、半成品出口給台灣,從他們的角度,台灣跟他們的關係是向前關聯或向前連鎖關係。觀察2011年的資料,台灣出口商品當中,向後關聯佔43.5%,向前關聯佔24.1%,說明台灣位於GVC的中下游。向前、向後關聯合計為67.6%,這個比率高過南韓、新加坡,以及其他G20國家,表示我國是全球價值鏈深度參與國。

依據UNCTAD (2013) 的跨國實證研究指出,欲提升一國產業附加價值,實現GVC最大化的最好策略,是提高GVC參與率及出口的國內附加價值比率。要提高GVC參與率,關鍵在於創造世界級的GVC連結及環境[1]

 

全球鏈結的競爭環境:全球在地化 (Glocalization)

全球在地化有兩個意涵,一個是指全球化必須與在地化結合,廠商的全球化策略須要把在地消費者的偏好、及其他環境因素考慮進來,發展出適應本土市場的策略。另一方面,全球在地化呈現出全球化競爭無所不在的事實,並不因為國界的存在而有根本的差異,本土廠商不能期待永久仰賴政府的保護政策,以維持市場份額。任何國內市場都要面臨全球競爭,也都無法脫離全球鏈結。若要提高本土廠商存活率,負責任的政府須要做對廠商最有益處工作:強化企業全球競爭意識,建立一個競爭隨時存在的環境。而這個環境,最好是具有正面激勵性質的,同時要跟日常的研發、創新、生產活動聯結在一起。國發會九月發布的「亞洲.矽谷」創新研發計畫,也加入了全球鏈結的關鍵角色。

 

「亞洲.矽谷」創新策略

以桃園為基地的「亞洲.矽谷」創新研發計畫,設立願景為「以創新創業驅動經濟成長,以物聯網產業促進產業轉型升級」,說明創新、物聯網為此計畫的雙核心。亞洲.矽谷的架構包含:一個生態系,二大主軸,三大連結,四大策略。一個生態系是指物聯網創新生態系。二大主軸為推動物聯網產業創新研發,以及強化創新創業生態系。三大連結是指連結在地、連結國際、連結未來。四大策略包括:鏈結亞洲人才市場、連結矽谷研發能量、軟硬互補提升軟實力,及網實群聚提供創新創業示範場域[2]

上述「架構」裡面提到與國際連結的地方有兩處,一處在三大連結,另一處在四大策略。連結國際的主要用意在於取得研發能量,也就是透過連結與矽谷相類似的創新聚落,引進新概念,帶來新的刺激,激勵本土研發團隊創新發想能力,同時經由與國際頂尖研發人員的合作,優化我國物聯網自主研發能量,甚至共同研發建立開放共通平台及產業標準。也就是借助外部優秀的研究人員,激發本土研發團隊競爭意識,達到研發能量提升的目標。這是連結國際的第一個標的。連結國際的第二個標的是市場跟商機,一旦開發出共通平台或產業標準,隨之而來的自然是以全球為規模範疇的商機跟市場。

 

檢視五大創新研發計畫之全球鏈結

如果我們逐一檢視五大創新研發計畫關於全球鏈結的定位規劃,會發現其他四項研發計畫:智慧機械、亞太生技研發中心、綠能科技創新產業、國防產業,創新發展策略都離不開國際合作,或與國際鏈結。明顯的,新政府規劃的創新策略,基本構想是藉由連結比你強的對象,為創新發想注入外部刺激,透過研發專案合作、與世界頂尖人才建立良好互動,達到籌組長期跨國研究合作團隊的目的。可以說,蔡英文總統提出的三大連結、五大創新研發計畫,第一個目的就是建構全球鏈結的競爭環境。以全球鏈結作為創新創業的支點,才能看得遠、預見未來科技發展、消費者喜好改變的趨勢,達到「連結未來」、不斷鏈的創新島嶼的目標。

 

APEC三大連結:鏈結亞太

台灣1991年成為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正式會員,約十年後才加入WTO,是我國最早獲得以正式會員加入的國際經貿組織。在WTO杜哈回合談判停滯後,APEC成為全球唯一能有效運作的多邊會談體系,以亞洲及太平洋為區域範圍,正好是台灣所處的地理區位。自1989年成立以來,APEC以貿易、投資自由化帶動不僅是亞太地區的經濟成長,也對全球經濟有巨大貢獻。

今年11APEC領袖會議之前,美國大選初步結果顯示川普贏得過半選舉人票數,由於川普在總統競選期間發表許多類似反全球化,甚至被解讀為保護主義的言論,讓APEC領袖會議前充滿詭譎氣氛。歷經約一個星期的部長及領袖會議討論,果然在2016年領袖宣言當中提出以「反對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 fight against all forms of protectionism.)」的宣示。

作為長期追求自由貿易與投資的APEC來說,反對保護主義也許不顯突兀。不過這項宣示發布在川普成為準總統之後,自然有些針對性與特別之處。換句話說,APEC領袖們確實認知到在全球貿易、成長緩慢復甦的過程中,保護主義興起將會為全球經濟帶來災難性的後果,不僅是全球化,連區域化大型的FTA,如TPPRCEPFTAAP等,都難以避免受到阻擾。值此之際,APEC對自由貿易、投資的堅持,對全球經濟發展前景,更顯重要。

由印尼2013年倡議,中國大陸隔年跟進,2015年菲律賓開始實施的APEC連結性藍圖(APEC Connectivity Blueprint),指出了亞太地區在相互連結方面主要的挑戰,分別有:實體連結(Physical connectivity)、制度連結(Institutional connectivity)、人與人連結(People-to-people connectivity)。實體連結目的在促進亞太地區供應鏈的績效,連結並整合物流、交通、能源以及電信基礎建設。制度性連結希望取得亞太地區經濟體之間法規和法律程序方面的合作與一致。人與人連結在於增進互動、移動以及提供教育訓練方面的合作。綜覽三大連結的核心在於增進商品、人員的移動,目的還是在強化區域經濟整合。

蔡總統主張的三大連結具體內容是:連結在地、連結全球、連結未來。連結在地的產業、研發聚落,建構基礎平台,與全球頂尖研究團隊建立合作、連結,最終目的是希望產業界能夠率先看到未來的科技趨勢、消費者喜好,在商品、服務的創新上面取得領先一步的優勢,建設不斷鏈的創新科技島,根除台灣產業斷鏈的宿命。總結蔡總統三大連結的核心在於創新研發。

概念上及內容上,APEC三大連結跟蔡英文總統提出的三大連結,似乎沒有相同之處。深入觀察,蔡總統的三大連結,中心議題是人才的連結,若要引進國際優秀人才來台灣進行研發活動,必須鬆綁現行法規,同時,培育本土研發人才需要仰賴教育與訓練。人才移動、法規適用、教育訓練都跟APEC三大連結的努力方向一致。因此本文建議,行政院應當思考將蔡總統的三大連結與APEC連結性藍圖,作一恰當的結合,配合APEC在亞太地區整合的進程,將蔡總統的經濟發展主張整合進去,如此才能有助於將台灣與亞太地區各經濟體所關心、正在發展的議題、進程結合在一起,也有助於新南向政策的推展,收到更好的綜效(synergy effect)

 

APEC兼具自由化與包容性的經濟成長模式

APEC作為自由貿易及全球化的守護者,長期以來的主張一貫都是開放市場、強化競爭能力,對於經濟發展階段較為落後的會員體,則提供各種能力建構(capacity building)的配套方案,讓這些經濟體有機會慢慢跟上先進經濟體發展的腳步。跟WTOTPP要求的一步到位政策比較起來,是一個相對較有彈性的方案(approach),像堆積木,也像爬樓梯,一步一步、拾級而上,終而登堂入室。雖然也有不少批評的聲音,認為APEC的不具約束性(non-binding)及自願性(voluntary)原則,讓APEC自已揭櫫的自由化進程嚴重落後,甚至招來APEC只是「A perfect excuse for coffee.」的嘲笑。不過,由APEC過去27年以來對亞太地區及全球化、自由貿易的實質貢獻,APEC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性,應無疑義。

為了因應所得分配不均所導致的反全球化聲浪,APEC近幾年開始特別關注包容性成長(inclusive growth),強調貿易自由化、全球化經濟成長的果實應儘可能與更多民眾分享,特別是長期以來被忽視的弱視群體,如:勞工、婦女、中老年人、微中小型企業(Micro,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MSMEs)等。以下,本文提出由亞太出發,鏈結全球的發展策略。我們從明年(2017) APEC年度主題及優先領域著手。

 

由亞太出發,鏈結全球的發展策略

2017APEC主辦國越南為一整年度的討論設定的主題為「創造新動能,構築共享的未來」(Creating New Dynamism, Fostering a Shared Future),在年度主題之下,設定了四大優先領域(priority areas)(1) 促進永續、創新及包容性成長(Fostering Sustainable, Innovative and Inclusive Growth)(2) 深化區域經濟整合(Deepening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3)強化微中小企業在數位時代之競爭力及創新能力(Strengthening MSMEs’ Competitiveness and Innovation in the Digital Age)(4) 改善糧食安全及永續農業以因應氣候變遷(Enhancing Food Security and Sustainable Agreculture in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優先領域的第一項,以創新為成長動能,創造就業,重視所得分配及弱勢族群就業、工作的權利,讓經濟社會以能夠永續發展的方式持續成長。這個目標與發展模式,本質上跟蔡總統「創新、就業、分配」的經濟發展模式幾乎完全一致,只是用詞說法不同。兩者都重視包容性成長,也都針對分配不均的現象,提出大致相同的藥方。

第二項優先領域強調進一步經濟整合的重要性,呼應了APEC先前的研究成果,指出唯有深度的區域經濟整合,才能釋放出更多市場潛能,創造貿易、促進GDP成長。區域經濟整合向來是APEC核心議題,跟新南向政策企圖整合十八個東亞及南亞國家廣大的國內市場,戰略思維一致。如果能藉助APEC現有的經貿合作平台,對政府實現新南向政策,將會有事半功倍的成效。

2017APEC年度第四項優先領域,強調因應氣候變遷,各地極端氣候出現頻率明顯增加,進而影響到糧食供應的不穩定,為了確保糧食供應穩定、安全,APEC研究建議應用資通訊技術,發展智慧農業。這個倡議,跟我國提出的「智慧農業4.0」推動方案所努力的方向一致。依農委會規劃的方案來看,智慧農業4.0是要將農業從生產、行銷到消費市場藉由感測、智能裝置、物聯網及巨量資料分析的導入,建構智農產銷及數位服務體系。降低農損,提高生產效率,確保糧食供應安全及穩定。

最後,可能也是最重要的APEC 2017年第三項優先領域,聚焦在強化微中小企業在數位時代之競爭力及創新能力。由於APEC體認到多數會員體國內微中小企業數量龐大,平均佔全部企業總數達80%以上。開發中會員體的比例更高,達98%以上的企業都是屬於微中小型企業。而且,APEC地區小型企業創造了六成以上的國內就業,對GDP及政府稅收貢獻巨大。但是,全球化的過程微中小型企業遭到長期忽略,以致於並沒有從全球化、貿易自由化過程當中獲得實質益處。最終導致財富過度集中,所得分配不均的現象,引發了世界各地反全球化的聲浪。

國際貨幣基金(IMF)的研究[3]顯示,全球貿易成長速度從2015年起,已經落後於全球平均GDP的成長。英國CEPR(Centre for Economic Policy Research)最新研究[4]指出,全球貿易自從20151月開始已經呈現停滯狀態,一直持續到今年(2016)的第一季。這些統計數據指向同一個事實:去全球化(de-globalization)的現象正在強化當中。

APEC領袖在川普當選後,最為憂心的就是保護主義再起將會賦予反全球化論者有力的支撐,同時加強去全球化的力道。果真如此,全球貿易、經濟的前景將不堪設想。堅持貿易自由化,深化區域經濟整合,因此成為APEC領袖對抗全球經濟衰退必定要堅守的立場。

對台灣來說,TPPRCEP原本就像天空中的一道彩霞,可望不可及,川普確定成為美國總統後,回歸現實也未嘗不見得是件好事。未來,除了聚焦台美雙邊投資、貿易的談判以外,APEC仍然是一個台灣可以也應該善用的區域對話、合作平台。對於台灣的國際能見度,參與國際經貿事務,以至於參與亞太區域經濟整合,APEC都具有獨特的意義。

 

數位科技幫助微中小企業加入全球化

APEC提議用來協助微中小企業國際化,以及參與全球化的工具是數位貿易(digital trade)。透過網路,小型企業可以更低的成本,接近主要的客戶、潛在的商機,以更具有效率的方式跨越國界銷售商品、服務,對微中小企業的成長、國內就業、創新創業、GDP成長、更平均的所得分配,都會產生顯著的貢獻。台灣中小企業數量佔全部企業總數將近99%,創造國內七成人口的就業,相當程度上,協助中小企業國際化,就是促進台灣國際化、全球化,台灣應把握住APEC數位貿易的對話、合作、貿易與投資機會。

 

從亞太鏈結全球,不斷鏈的創新島嶼

持平而論,三大連結屬於長期經濟建設工程,著眼於重新塑造產業結構,以建構創新創業生態系為經濟成長動能,從本土既有的創新群聚出發,連結全球頂尖創新聚落,透過平台互動協作,與國際最先進創新概念緊密連結,培養永遠比競爭對手先一步看見未來趨勢的能力,以創新能力連結未來,打造永不斷鏈的創新島嶼。

本文提出的策略「經由亞太鏈結全球」,從外部引進國際級競爭力道,刺激本土產業聚落產生持續創新的動能,通過互動、合作,逐漸演化出連結台灣與全球頂尖科技研發人才的協作平台,構築亞太地區獨有的創新創業生態系。整個台灣將如同自然界的生態系統一樣,具有自我演化、生生不息的動能,以創新、研發、實作、產業應用作為活動及養份的創新島嶼。

 



[1] UNCTAD (2013), 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13: Global Value Chains - Investment and Trade for Development,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2]四大策略詳細內容如右: (1) 體現矽谷精神,強化鏈結亞洲,健全創新創業生態系。(2) 連結矽谷等國際研發能量,建立創新研發基地。(3) 軟硬互補,提升軟實力,建構物聯網完整供應鏈。(4) 網實群聚,提供創新創業與智慧化多元示範場域。

[3]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2016), World Economic Outlook, September 26th 2016.

[4] CEPR (2016), Global Trade Plateaus: the 19th GTA report, CEPR Press: London.

本院: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傳真 +886 (2) 2586-8855 聯絡我們

南台灣專案辦公室:807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80號43樓1-2
電話:(07)262-0898,傳真:(07)398-3703

© 2015 台灣經濟研究院 版權所有. 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