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論

台灣發展FinTech的挑戰與新思維 (產業雜誌)
彭思遠、林建甫

2017/11/01

本文刊登於產業雜誌,第572期,「金融科技在台灣」

壹、金融科技(FinTech)浪潮成形


近年來,隨著科技進步,許多創新企業在全球各地快速發展,不僅顛覆原有的產業生態,超乎預期的創意及成長速度,更成為各國政府、專家、企業關注的焦點。數位經濟的浪潮也席捲金融產業,金融科技(FinTech)不僅是金融業者兵家必爭之地,更多跨領域的技術人才也搶進這個商機巨大的市場。

 

從英文字來看FinTech是由Financial及科技Technology組成的新單字,指的就是金融與科技結合而成的創新產品與市場,而且FinTech成為一股驅動金融創新的新動力,正在徹底改變全球金融環境與產業生態。從全球發展趨勢來看,這波FinTech革命,並非僅是單純金融產業內部細微調整,而是全方面結合網路與電子科技,進一步發展出新形態的金融商品及服務,並將取代傳統金融服務行為。

 

台灣FinTech發展相較全球發展緩慢,但2015年以來政府推出一系列扶植FinTech發展政策與措施。2015年9月24日金管會成立金融科技辦公室,2016年5月12日公布「金融科技發展策略白皮書」,全力推動FinTech創新服務。近日金管會也公佈了二年以來的推動成果,金融總會募集2億元資金設立FinTech發展基金,培育出25家新創團隊,與大專院校課程合作人才培育及FinTech創新講座有超過二千人的參與。在應用層面上,財金公司邀集了48家金融機構成立「金融區塊鏈研究暨應用發展委員會」,台灣網路認證公司啟動TWID身分識別中心服務,提供網路交易安全便利的身分識別服務,台灣FinTech正在迎頭趕上,積極與國際接軌。

 

只是,在急起直追的過程中,或許受限於既有窠臼及法規牴觸等問題,或許面臨資訊取得與資源不足等窘境,造成有些最新發展趨勢政府並無法即時掌握,且無法與時俱進調整,加上面對新事物時心態很難一下子轉變過來,國內FinTech發展進程始終未如預期順遂,關鍵為何?值得深入剖析。

 

貳、全球FinTech發展趨勢

 

追根究抵,FinTech熱潮的產生,可追溯自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當時紐約華爾街一堆深諳金融業務與商品的業內人士被大量解雇後,積極轉向矽谷,尋求與科技資訊公司結合,甚至利用既有金融知識與網路平台自行創業。在金融與科技完美結合下,各類型FinTech公司陸續出現,除打破傳統金融遊戲規則外,也讓FinTech呈現爆炸性的成長。

 

從圖一可以清楚看出,2010年至2012年全球FinTech投資規模平均每年只有約60億美元,但2013年開始出現爆發,2015年創投投資金額已成長至470億美元的高點,成長幅度接近8倍,雖然2016年投資金額及件數都有出現下滑,但值得注意的是,從平均數與中位數的分佈來看,2016年投資交易規模平均值由1410萬美元下滑至1260萬美元,但2016年中位數則是再創新高,上升至290萬美元,一方面FinTech發展雛形逐漸明朗,投資者對於FinTech的前景更加清楚,加上投資者也明白唯有商業化的創新方案方才能獲利,因此投資計劃更加審慎。

 

從地區別來看,2016年主要投資地區仍是集中於北美地區,比重超過一半(約55.6%),其中美國就佔了近95%;其次為亞太地區比重大約35%,剩下則是歐洲地區。值得注意的是,北美地區投資比重雖然高居全球第一,但若從成長速度來看,這一兩年來亞太地區才是真正拉動FinTech投資成長的關鍵所在。

 

進一步觀察亞洲地區FinTech投資情況,2016年整體獲得投資件數略為下滑,但投資金額再創新高,是三大地區唯一維持成長的地區,其中幾家中國大型FinTech企業的鉅額交易是推升的關鍵,顯示亞洲地區FinTech的發展熱度持續延燒。
 


資料來源:KPMG(2017),The Plus of Fintech Q4 2016
圖一、FinTech全球投資金額及件數

 

再從FinTech企業排名來看(注1),近年來中國大陸FinTech的成長速度獨佔鰲頭。2014年的全球前前五十大FinTech企業只有一家來自中國,但2016前五大企業有就有四家是中國企業,前五十名有八家來自中國。前百大排名的FinTech企業中有35家來自美國,28家來自歐洲、非洲及中東地區,14家來自亞洲,英國有13家,澳洲紐西蘭10家。

 

從業務領域來看,金融技術產業的發展越來越多元,借貸領域公司最為火熱共有32家入榜,支付領域18家,保險科技領域12家,新興的監管科技(Regtech) 9家,大數據相關7家,財富管理6家,虛擬貨幣5家,區塊鏈公司5家等。

 

表一、2016 Fintech100排名前10名

資料來源:H2 Ventures & KPMG ,2016 FinTech 100 – Leading Global Fintech Innovation Report 2015.

 

參、中國大陸FinTech超英趕美

 

從上述資料分析,中國大陸超英趕美的態勢十分明顯,值得探討借鏡,今年初經濟學人(Economist)也以「In fintech, China shows the way」為題,提出中國大陸在「行動支付」、「網路借貸」及「網路財富管理」三大FinTech領域不但已經是全球的領導者,且樹立了其他國家難已追趕的優勢,大陸FinTech後發先至日益明顯。

 

一、「行動支付」已是大陸人民生活中的一部份

在「行動支付」部份,依據中國大陸工業和信息化部公佈的統計據數,大陸人民已經有65%的手機用戶使用手機錢包,大陸行動支付五年內成長一倍,2016年規模已高達38兆人民幣,是美國的50倍以上。微信(WeChat)、支付寶、百度錢包興起使得中國大陸消費市場與網路的連接更加密不可分。

 

觀察大陸支付市場的發展,2004年12月阿里巴巴創辦支付寶,最初是為了解決淘寶網交易安全所設的一個「第三方擔保交易模式」,隨著電子商務交易的興盛,2012年支付寶用戶突破八億,功能除了原本網上的擔保交易,擴展至實體商店支付、銀行充值與提現、虛擬錢包轉帳、向銀行轉帳、話費、Q幣、水電費等支付功能,幾乎替代了現金與信用卡。

 

更重要的是,「餘額寶」的誕生。「餘額寶」是螞蟻金服推出的一個貨幣基金,只能透過支付寶投資購買。「支付寶+餘額寶」將互聯金融網「簡便與快速」的特性完整呈現,成功的運作模式,同時也帶動了大陸互聯網金融的快速堀起,微信、百度等紛紛加入戰局。

 

簡言之,支付寶不僅具備消費者於交易所需的支付功能,也包括了更簡便的投資管道,自成一系的體系,對於一般民眾來說,這些支付工具幾乎完全替代銀行、金融機構的功能。

 

不過去年開始,大陸第三方支付市場的發展出現轉變,關鍵在於政府建立制度法規,提升對市場的管制。同時今年初,人行針對「聚合支付」的規範連續發文說明,開始鼓勵產業整合,推動功能更全面的「聚合支付」。(注2)

 

日前市佔率最高的支付寶與中國建設銀行達成合作協議,原本支付業務與建行結盟合作,未來將轉型做金融科技服務,與銀行合作共贏,規模更大、業務服務更完整,並且結合FinTech與傳統金融業的「聚合支付」平台成形,這樣的發展不僅台灣望塵莫及,美歐日等先進國家也落後一大截,未來的發展值得拭目以待。

 

二、「網路借貸」市場

「網路借貸」部份,除了支應阿里巴巴等電子商務所發展而成的小額借貸體系,中國大陸P2P(Peer to Peer)借貸市場擴展的速度驚人。P2P借貸最早出現在英國,Zopa在2005年3月就已開始在英國運營。出乎意料之外的,這幾年P2P借貸在中國大陸發展一日千里,2011年大陸只有214家P2P貸款公司,但2015年已經超過3000家以上;從市場規模來看,2014年僅約300億人民幣,但去年底爆增28倍至8500億,規模早已超出美、英等國家許多。

 

雖然近期P2P因為「野蠻生長」(注3)模式引發了一些社會問題,成為政府、專家積極檢討的對象。但即使如此,沒有人會否定P2P借貸的趨勢。其與傳統金融業的融資業務相比,網路P2P借貸提供手續簡便、資金供需期限、數量撮合、集中支付系統、交易成本極低等優勢,同時更因為大多數的民眾都能自由參加與退出,以致吸引廣大的民眾與投資人參與。

 

乍看之下,P2P借貸的功能與銀行的融資十分類似,為借款人與投資人實現直接借貸提供資訊搜集、公布、信用評估、借貸撮合等服務的平台,只是改以網際網路為主要渠道在某種程度上。但實際運作卻是完全不同。P2P平台的本質其實是「共享平台」,讓所有人都能參與,靠的是流量競爭,擴大平台流量、搶占市場規模,持續的加大客源、平台推廣等營銷投入,經營理念與著重風險控制「傳統銀行」完全不同。根據網貸之家和盈燦諮詢共同發布的《2015年P2P網貸行業年報簡報》,2015年網貸行業平均收益率為13.29%,而銀行系P2P平台的收益率大致僅有4%~8%,很難構成對於投資人強有力的吸引力,導致平台流量不足。

 

因此雖然大陸銀行業者也積極想參與,但多數的商業銀行將P2P平台視為網路業務的延伸,用經營銀行的思維管理P2P平台,使得銀行體系所成立的P2P平台在發展速度、成交規模等方面都遠遠落後於網貸業者的平均成長速度。

 

2014年來,P2P借貸公司開始出現大量的倒閉,較為安全的不動產抵押P2P借貸成為許多投資人熱衷的項目(注4),甚至還出現「一標難求」的狀況。除此之外常規的房產抵押,其實車輛、比特幣、名畫、珠寶等不動產都可以作為抵押物,但由於這類不動產的保值、價值評估、變現等等問題,目前做這方面抵押業務的P2P網貸平台還很少。

 

另外,隨者P2P模式熱潮,個人對企業的P2C(Personal to Company)、個人對非金融機構的P2B(Person to Business)、個人對多機構的P2N、個人對政府項目的P2G(Personal to Government)、個人對金融機構(金融商品)的P2F(Person to Financial-institution)等諸多創新模式油然而生,讓FinTech的發展更加多元化。

 

三、讓銀行業心驚的網路財富管理

中國大陸「網路財富管理」的發展也走出了自己的路。阿里巴巴在2013年推出了第一個在線基金「餘額寶」,由天弘基金負責管理,該基金只能透過支付寶投資,支付寶的用戶可以選擇將帳戶中之餘額直接轉至餘額寶,就等於購買了該貨幣基金。

 

「餘額寶」模式與透過金融業買基金有很大的差別,第一,餘額寶沒有最低金額限制,一元也可以買。第二,餘額寶中的錢可以隨時用於支付,不像傳統股票或基金,確認贖回後,需要「T+n」天的時間,才能用錢。第三,進出餘額寶完全沒有其他成本,不需要手續費。第四,由於是餘額寶本身是貨幣基金,報酬率高於銀行支付的存款利息。因此具備收益高、操作靈活、幾乎沒有投資門檻等特性,完整實現平民理財,因此在大陸被稱作「草根理財神器」,深受大陸年輕族群喜愛。

 

餘額寶的操作模式,雖使支付寶損失一部分利息收益,但因為透過餘額寶將沉澱資金靈活運用,有「收益」吸引更多新用戶加入支付寶大軍,資金源源不絕湧入,商機愈滾愈大。餘額寶於2013年5月成立,18個月內吸引了1.85億客戶,2016年底規模已突破了8000億人民幣,規模擴展的速度讓銀行業者心驚,不僅是目前中國大陸規模最大的貨幣基金,也被大陸民眾稱為「國民基金」。

 

餘額寶將互聯金融網「簡便與快速」的特性完整展現,成功的的運作模式,帶動了大陸互聯網金融的快速堀起,微信、陸金所、百度等紛紛加入戰局,同時也把銀行的生意都搶走了,因此許多大陸的金融業紛紛已安全為由,限制客戶每天、每月轉帳至支付寶、微信支付的金額。中國銀聯更聯合40餘家商業銀行推出銀聯二維碼 「雲閃付」,就是為了因應客戶的流失。這個新興的產業打破有傳統財富管理的思維,正在快速的成長中。

 

肆、中國大陸FinTech崛起的關鍵

 

仔細觀察大陸FinTech發展歷程,大陸發展數位經濟有先進國家沒有的優勢。其一,自由無限制的發展環境。由於中國大陸法律規範不完善、監管不足,使得新創企業在這個廣大的市場中幾乎無限制的進行試驗,P2P借貸就是很好的例子,2011年大陸只有214家P2P貸款公司,但在2015年已經超過3000家以上,不斷有新的公司加入,但也有超過三分之一的P2P公司倒閉。

 

其次,大陸融資管道、金融工具不足,新穎、便簡的金融工具很容易融入民眾的生活。例如:阿里巴巴創造了與先進國家互聯網不同的結帳思維,透過螞蟻金融提供一元萬元以下的超小額借款,具統計這些借款人有60%從未使用過信用卡。若把螞蟻金融般到信用卡盛行的美國,恐怕很難生存,但反之習慣用「金額小、期限短、隨借隨還」交易及行動支付的大陸民眾,其實對於信用卡、金融卡的依賴不高,評實而論,行動支付是比信用卡更領先、便簡的金融工具,大陸跳過塑膠貨幣的時代,直接進入無現金社會,這也是先進國家無法辦到的事。

 

其三,大陸年輕人相信、支持網路經濟。根據陸媒調查,2016年選擇把年終獎金存在餘額寶的用戶中,1990後出生的年輕人比重高達45%,1980後則占44%。而1960年及1970年出生的人大多數還是選擇股票與基金。同時數據亦指出2016年12月初至2017年1月初,一個月內餘額寶的規模增長近400億元。很明顯的與西方國家不同,大陸年輕人的是一群相信網路,而且更有經濟能力的年輕世代。

 

數位經濟與傳統經濟的「報酬遞減法則」(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s)法則不同,由於所有的資訊可被以數位形式予以創造、傳遞及儲存,所有產業某種程度上都變成「知識產業」,如網路上的文章、新聞、或媒體內容,當它的讀者愈多,利益也愈大;當規模大過某一門檻後,其報酬可隨每個單位的投入而不斷增高,「報酬遞增法則」(law of increasing returns)將是數位經濟時代的表徵之一。

 

伍、台灣FinTech發展現況

 

不可諱言,相對於大陸的快速成長,台灣FinTech的發展仍然處於嬰兒學走路的階段。以電子支付為例,根據金管會所公佈的數據,截至2016年底台灣電子支付占消費比重大約34%,但與亞洲鄰國相比仍是偏低,南韓有77%、香港65% 及新加坡的53%。

 

雖然立法院2015年通過「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但目前國內只共有歐付寶、橘子支、國際連、智付寶、台灣支付ezPay五家廠商取得電子支付執照(注5),但從數據來看,五家「專營」電子支付業者的發展的十分緩慢,去年底到今年七月底,累積交易金額僅有廿四億元,今年累計交易金額僅十六億元。而包括今年3月才登台的Apple Pay、Samsung Pay與Android Pay等三大國際支付的第三方支付市場成長相對較快,今年以來至7月底累計金額已至七十六億元。

 

其實,在台灣使用率最高的Apple pay等行動支付,只算是第三方支付的一種,本質上是將信用卡綁定在手機上,再進行支付的動作,並未具備「轉帳」、「儲值」功能。從支付便利性來看,因為較需要打開手機、輸入密碼的其他電子支付APP快上許多,加上國際知名品牌的加持,因此綁卡量(客戶數)、使用率超過電子支付業者許多。

 

此外,依據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的「行動支付消費者調查分析」發現,雖然有超過八成的消費者有意願在未來會開始或繼續使用行動支付,有超過九成行動支付用戶者有意願繼續使用,消費者使用行動支付的意願樂觀。但消費者在行動支付的使用上仍然遇到許多問題,例如:台灣能使用電子支付的商家並不多,有些還需綁定特定信用卡才能使用,大多數夜市的小攤販使用的意願也很低,可用的地方少,用的人自然更少。

 

另外,P2P借貸在台灣的發展也不順遂,早期的鄉民貸、信用市集,後有哇借貸、金想貸、喬美國際、台灣新佳聯等幾家業者成立。但金管會一開始就對這些P2P平台業者提出警告,提醒民眾P2P非金融機構或銀行要注意可能倒帳的風險,並要求業者不得有違反銀行法收受存款、發行有價證券等行為。近日林俊憲立委亦針對國內P2P借貸平台崛起,要求金管會應介入管理此類平台,並考慮訂定專法。金管會則是出面喊話「與銀行合作業者較有保障」,政府對於P2P借貸負面觀感,大大限制了發展空間。

 

其實傳統商業銀行要發展P2P平台並不容易,更重要的是,P2P借貸的核心為小額資金的借貸撮合,讓閒置的資金可以有更好的投資管道,與銀行大額放款的模式不同,如果我們還是用監管金融服務業的思維來看P2P借貸,恐怕台灣P2P借貸產業的發展也難已興盛。

 

陸、台灣發展FinTech要有新思維

 

自2015年9月金管會成立金融科技辦公室來,政府大力推動FinTech的發展,包括公布金融科技發展策略白皮書、金融科技發展推動計畫(注6)、推動銀行及保險與生物辨識等金融科技應用、啟動國內電子支付倍增計畫、鬆綁創櫃板相關規定、推展Fintech的領航計畫(pilot program)等,金管會用力制訂政策方針,期盼打造符合FinTech發展的環境,且已略見輪廓。只是,雖然政策方向正確,但在落實到執行層面上仍然面臨重重考驗,對比美歐中等國家金融科技公司發展日新月異成長,國內FinTech進展的速度仍是十分緩慢。箇中原因,除了與法規修訂、金融環境調適、市場接受程度、人才培育等因素有關外,或許在主管機關看待FinTech的心態亦是關鍵。

 

首先,從當前政策擬定方向觀之,金管會其實是以金融產業發展的思維為主,思考推動FinTech的發展。若觀察全球FinTech的突破性發展,不難這些新興的FinTech公司成功的關鍵多來自於科技技術的成功應用發展,FinTech創新的浪潮是的奠基於「破壞性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行為,並非來自於傳統金融產業的延伸。因此主管機關應有所認知,站在全新產業的角度來制訂FinTech產業所需的政策,若將其套入現有的金融產業、資本市場的管理模式,將會成為我國FinTech發展的一大阻礙。

其次,觀察全球FinTech發展快速的國家,不難發展這些國家的政府在擬訂政策時,鼓勵有志於FinTech的人才企業投入發展,並不會將對象局限於金融產業或是科技產業。各行各業的湧入,刺激創新的競爭,甚至出現許多挑戰、破壞既有金融產業、金融市場規則的行為,這才是FinTech發展的真諦,也是FinTech能快速崛起的關鍵所在。

 

長期以來,台灣政府求穩、保護市場的觀念根深柢固,雖然可將傷害減到最小,但無形中卻抑制了創新的成長,電子支付或是P2P借貸平台爭議都是鮮明例證。主管機關基於監管考量,一開始設定上都希望遊戲規則是由金融業者來制定,而非由非金融業的FinTech公司主導。偏偏在創新這個領域上,腦筋動的最快的往往是科技業者而非金融業者。無端的限縮或選擇特定參與對象,無形中只會阻礙台灣FinTech的發展。

 

其實去年政府提出金融監理沙盒(Regulatory Sandbox)政策十分值得肯定,可以預期這將是突破瓶頸的關鍵。英國政府為了加速FinTech的成長,將「沙盒」的概念應用在Fintech的創新上,只要申請通過的新創公司,就可以在這個「安全空間」(safe space)裡面盡情的嘗試新服務、新科技及新的商業模式,而不會立即受到現存法規的制約。對新創公司來說進入監管沙盒內除了有法律豁免的好處外,監管沙盒也是一個能夠了解自己的服務對群眾來說是否適用的方法。

 

更重要的是,對於政府來說,也可以在監管沙盒內與企業一同研擬在創新過程中可能需要面對的法規、制度、融資等問題。同時思考相關法規與制度的調整,更能符合企業發展與民眾的需求,也能讓測試結束後的FinTech業務「合法化」,與市場無縫接軌。

 

緊接英國之後,新加坡、香港及澳洲等國都已開始積極推動或實施金融監理沙盒。台灣幾乎也是一面倒支持應儘速立法,並藉此帶動FinTech發展,但自2016年中以開始研擬規劃以來,超過一年的時程,截至今年10月初仍尚未通過,時效上遠遠落後他國,而這或已註定是我們落後那些願意嚐新與開放的國家的關鍵所在,衷心期盼金融監理沙盒法能快點上路。

 

柒、結語

 

FinTech不只是單純擴大原有金融產業的範圍,讓金融機構利用數位化金融環境拓展業務及商品而已,這樣的效益並不顯著,也不符合國際發展FinTech的精神。真正的FinTech思維,應是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開啟一個全新的大門,讓金融業、科技業、服務業、農業等都能投入,讓更多不同領域的技術、思維、精神與傳統金融業結合,而創造而成的全新形態的金融服務及商品。

 

台灣具備高科技、電子ICT製造實力,又有優質的人力及靈活彈性的中小企業精神,這是台灣進軍FinTech的基石。FinTech,正在全面顛覆現有的金融與商業運作模式,也是各國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戰略。面對這樣的趨勢,發展相對落後的台灣已經沒有本錢因循苟且,反而更應該選擇跳脫「舒適圈」,積極且勇敢地迎接未知的挑戰。如此一來,才有機會創造台灣獨有的FinTech獨角獸,也才能進一步提供民眾更便利的金融創新服務,引領台灣金融科技擁抱世界、走向未來。

 

 
 

注1:依據H2 Ventures & KPMG,「2016 FinTech 100 Leading Global Fintech Innovation Report 」,Fintech 100評分基準包括「募集資金總額」、「募資效率」、「服務範圍的多樣性」、「對市場與消費者的吸引力」及「創新性」

注2:依據百度的定義,「聚合支付」又稱之為「第四方支付」或「融合支付」,是指只從事「支付、結算、清算」服務之外的「支付服務」,簡單來說,「聚合支付」就是一個整合銀行、清算機構、銀聯、第三方支付、手機Pay等所有存款、轉帳、支付及支付服務業務的平台,大陸不少專舉認為聚合支付將是工業社會轉型互聯社會的必備過程之一。

注3:早期P2P借貸公司因無法規管理且不受政府監理,讓大陸P2P借貸很快成為充斥著詐騙的高風險融資模式,不斷有新的公司加入,但也有超過三分之一的P2P公司倒閉,這樣的發展模式被大陸煤體稱之為「野蠻生長」。

注4:不動產抵押P2P模式上其實沒太多不同,只是借款人以房產做為抵押,房屋產權仍由產權所有者自行管理,債權人只按期取息,而無使用管理房屋的權利,待借款還清,產權人收回房契抵押即告終結。如債務人不能履行債務,則債權人有權依法處分抵押房屋,並在處分抵押房屋所得價款中優先受償。


注5:電子支付業者才能承作「轉帳」、「儲值」業務;第三方支付業者只能做「代收、代付」。

注6:金融科技發展推動計畫十大措施:一、擴大行動支付(Mobile Payment)之運用及創新;二、鼓勵銀行與P2P網路借貸平臺合作,共創雙贏;三、促進群眾募資平台健全發展:群眾募資是以網路力量協助新創事業取得資金的重要方法之一;四、鼓勵保險業者開發FinTech大數據應用之創新商品;五、建置基金網路銷售平台,發展智能理財服務;六、推動金融業積極培育金融科技人才,以因應金融科技發展;七、打造數位化帳簿劃撥作業環境;八、分散式帳冊(Distributed Ledger)技術之應用研發;九、建立金融資安資訊分享與分析中心(Financial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Analysis Center, F-ISAC);十、打造身分識別服務中心(Authentic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Service Center)

 

本院: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傳真 +886 (2) 2586-8855 聯絡我們

南台灣專案辦公室:807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80號43樓1-2
電話:(07)262-0898,傳真:(07)398-3703

© 2015 台灣經濟研究院 版權所有. 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