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論

新平庸時代全球及台灣經濟何去何從 (全球工商)
吳孟道

2016/02/01

本文刊登於全球工商,第695期

一、新平庸時代到來

2015年,在美國經濟數據表現亮眼且聯準會強烈升息的暗示下,原本預期全球經濟將會就此走出黑夜、迎向朝陽,但6月底希臘債務付諸公投的鬧劇,以及8月初中國大陸突如其來引導人民幣貶值的舉動,卻吹皺全球金融市場一池春水,連帶也波及到實體經濟表現。

股災頻傳、流動性緊縮、市場波動加劇,讓人不禁懷疑新一輪金融風暴是否即將到來。而年初預期樂觀的國際經濟情勢,也在全球各主要經濟預測機構紛紛下調今明兩年的經濟成長率後,重新罩上一層陰霾。

日漸複雜的國際經濟及金融情勢,其實背後也透露出一個跡象,就是2008年金融海嘯前的經濟高速成長年代,將不復見,取而代之的將是所謂的新平庸時代(New Mediocre)。一個由IMF總裁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201410月提出的新名詞,意謂著未來全球經濟成長動能不再強勁,各項總體經濟指標也將乏善可陳,低成長、低投資、高債務、高失業將成為常態。

新平庸一詞或許新穎,但卻非全新概念。早於2010年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執行長伊爾艾朗(Mohamed El-Erian)就提出類似的概念,將這種經濟步入低成長、高失業的狀態稱為新常態(New Normal)。後續中國大陸領導人習近平更直接引用,直指中國大陸兩位數的經濟成長已是過去式,面對經濟、區域及產業結構全面的調整,未來7%甚至更低的經濟成長將成為中國大陸的新常態。

無論是新平庸或是新常態,其實都意味著未來經濟環境相對嚴苛,高速成長已不可期待,箇中原因或許與科技創新不易有莫大的關係。泰勒柯文(Tyler Cowen) 在《大停滯》一書提到,過往科技進步與創新的速度驚人,加上新興市場所提供的大量廉價土地與勞力,讓經濟成長的果實豐碩低垂。但隨著科技創新步伐趨緩,當成熟低垂果實逐漸被採收完畢時,顯現出來的反倒是一片片光禿禿的荒涼高原,經濟成長自然停滯。

套用傳統經濟學中生產函數的概念,這一切或許都與總要素生產力(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有關,一個影響一國長期經濟成長的關鍵因素。在當前全球經濟發展已經走到創新驅動(Innovation-driven)階段的當下,內含科技創新的總要素生產力遲遲無法提升,自然對經濟成長起到決定性影響力。換句話說,隨著科技資源被大量使用,相對應的研發產能卻無法跟上,現今的科技創新也逐漸面臨瓶頸。

新平庸時代的到來,無形中也將新興市場與已開發國家間的經濟成長差距逐漸拉近。圖一為近十五年來新興市場與已開發國家的經濟成長趨勢,從圖一中可清楚發現,2008年金融海嘯發生前,新興市場(尤其是新興亞洲)經濟成長趨勢明顯向上,但金融海嘯後則呈現完全相反趨勢。而已開發國家經濟成長則始終維持平穩,即使金融海嘯後復甦緩慢,但仍穩健向上。一來一往間,新興市場與已開發國家的經濟成長差距逐漸縮小,2009年來到10.9%的最高差距水準,2015年已下降到4.2%,已比2001年的4.5%差距還低。

圖一、新興市場與已開發國家經濟成長趨勢(2001-2015)

資料來源:IMF2015年數值為預測值。

 

二、未來全球經濟新亮點

面對新平庸時代,單純想要依賴科技創新與技術進步,帶動全球經濟重回正軌,有點緣木求魚。原因即在於,現今科技發展已邁入所謂的高原期,科技創新不易,難有突破性、爆炸性的產品得以刺激需求,帶動消費及投資,自然也無法突破經濟大停滯的現況。因此,未來各國在追求經濟成長之際,或許仍須將關愛眼神重新聚焦於資本與勞動等生產投入要素,畢竟這是最原始驅動經濟成長的動力。

在這樣的思維邏輯下,新興市場自然還是機會最大的地方。即使與已開發國家的經濟成長差距已逐漸縮小,但仍強力吸引全球資金的關愛眼神,帶動外人直接投資的流入與挹注。尤其是東南亞國家的越南、緬甸、寮國及柬埔寨等,由於正全力迎接市場經濟的到來,經濟政策對內強力改革、對外大幅鬆綁與開放,已讓這些國家的經濟果實纍纍高掛,誘人垂涎。

表一列出2009-2014年中國大陸與東協十國外人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金額,可以發現2011年之前中國大陸吸引外資的魅力始終高於東協,2009年兩地FDI金額差距甚至高達將近一倍,但自2012年東協十國FDI金額首次超越中國大陸後,此趨勢就未再逆轉,2014年此差距更是進一步擴大至84億美元。

表一、中國大陸與東協十國FDI金額(億美元)

資料來源:中國國家統計局及東協統計(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值得一提的是,東南亞國家在經濟高速成長之際,物價表現卻相對平穩,這無疑對經濟成長提供強力的支援。從圖二東南亞國家整體經濟成長率及物價年增率來看,可以發現2012-2016期間,整體經濟成長率平均為5.1%,然物價年增率平均僅有3.7%。相較於過往新興市場國家發展的經驗,高成長通常伴隨著高通膨,無形中也吃掉部分經濟果實,影響經濟持續成長。台灣在1961年至1998年期間,平均經濟成長率高達8.8%,但同期間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平均年增率僅有3.2%。常年高成長、低通膨的表現,也為台灣贏得經濟奇蹟的美譽。

圖二、東南亞國家整體經濟成長率(%)及物價年增率(%)

資料來源:Asian Development Outlook 201520152016為預測值。

不過,近年來東南亞國家亮眼的經濟數據表現,大幅帶動薪資上漲,部分國家甚至發生勞資糾紛,這可能會是未來經濟持續成長的一個重大隱憂。從圖三可以看出,2015年柬埔寨、印尼、菲律賓的最低工資成長幅度,平均高達22%,遠超過中國大陸的11%增幅。人力成本優勢的下滑,勢必會對未來經濟發展產生負面衝擊。但值得慶幸的是,人力成本負擔提高對經濟成長不利的影響,某部分或許會被下跌油價給抵消掉。從圖四可以發現,國際油價自2014年中開始下跌以來,至最低點時跌幅超過六成,2015上半年雖然小幅反彈,與最高點相比仍有將近五成跌幅,且未來在全球原油供給仍相對充足的情況下,油價不易大幅上漲。亞洲地區為全球最主要的原油使用區域,且比重仍持續增加,油價下跌將有利區域經濟發展,並減輕物價上漲力道。

圖三、東南亞國家及中國大陸最低工資變化(單位:新台幣)

資料來源:日經新聞。

圖四、東南亞國家整體經濟成長率(%)及物價年增率(%)

資料來源:新情報贏家財經資料庫。

除了東南亞國家的經濟前景值得留意外,亞洲還有一塊區域也值得關注,就是擁有豐沛人口紅利的南亞地區。目前南亞地區人口平均年齡中位數介於20-30歲間,勞動力條件十分優渥。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2013-2014年亞太地區發展成果報告》推測,相較於中國大陸人口老化問題嚴重,東南亞地區則至少還有20年人口紅利,南亞地區人口紅利甚至高達30-40年。

圖五、圖六及圖七分別為南亞地區擁有超過一億人口的印度、巴基斯坦及孟加拉人口結構變化圖。從這三個圖可以發現,即使到了2050年,南亞地區的人口結構依舊是中間肥壯的型態,亦即最具有生產力的青壯年人口占大多數。人口紅利除可提供龐大的人力資源外,也可吸引外資投入區域發展,長期更會進一步轉化為經濟動能,帶動經濟成長。

圖五、印度人口結構變化

資料來源:聯合國亞太地區經濟暨社會委員會(The United Nations 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ssion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UNESCAP)

圖六、巴基斯坦人口結構變化

資料來源:聯合國亞太地區經濟暨社會委員會(The United Nations 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ssion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UNESCAP)

圖七、孟加拉人口結構變化

資料來源:聯合國亞太地區經濟暨社會委員會(The United Nations 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ssion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UNESCAP)

 

三、再次啟動南向政策的好時機

悶經濟,是台灣近年來的最佳寫照。新平庸的低成長、低通膨、高債務,幾乎完美詮釋當前台灣經濟困境。做為一個高度仰賴對外貿易的國家,淺碟子式的經濟體系很難阻絕外在環境的衝擊,更無法自絕於國際潮流趨勢。未來,經濟要有所突破,勢必仍得向外尋找機會。經濟高速成長的東南亞或是擁有豐沛人口紅利的南亞,就是兩個絕佳的突破點。

日前鴻海大動作投資印度,宣布未來五年將投入50億美元,在印度馬哈拉什特拉省(Maharashtra)打造一個全新的電子產品製造園區,或許就是看到南亞地區的龐大商機與人口紅利。而更早之前國內金融業者為配合金管會打亞洲盃政策,大舉前進東南亞地區設立據點或參股併購當地金融同業,看中的就是東南亞亮眼的經濟數據及未來性。

台灣其實對東南亞地區並不陌生。1990年代初期,面對日益高漲的土地及人力成本,政府就曾果斷地啟動經濟南向政策,鼓勵台資企業往東南亞地區投資設廠。19943月通過的《加強對東南亞地區經貿合作綱領》,就是南向政策的指導綱領。不過,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的發生,重創東南亞國家的經濟,導致許多台資企業紛紛撤資並轉投他處。再加上1992年政府正式開放台資企業赴大陸投資,配合中國大陸經濟轉型有成,台資企業對外投資重心遂逐漸移轉至大陸,南向政策至此已然失效。

如今,隨著中國大陸經濟步入新常態,經濟成長動能不再有兩位數的高成長,且經濟及產業結構大幅調整,使得人力及土地成本優勢不再,這不啻是政府重啟南向政策的一個好時機。南向政策除可配合當前金融業打亞洲盃政策外,更可切入東南亞及南亞地區平均每年高達8,000億美元的基礎建設投資商機。中國大陸提出的一帶一路、亞投行,就是著眼於此。機會稍縱即逝,台灣經濟已沒有蹉跎的本錢。主政者,能不戒慎恐懼乎?

 

本院: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傳真 +886 (2) 2586-8855 聯絡我們

南台灣專案辦公室:807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80號43樓1-2
電話:(07)262-0898,傳真:(07)398-3703

© 2015 台灣經濟研究院 版權所有. 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