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論

從辯證思維看新南向政策 (台灣大學政治系「政府與公共事務」在職專班專題報告)
吳福成

2016/12/24

原文為簡報,發表於2016.12.24台灣大學政治系「政府與公共事務」在職專班專題報告

一、前言

2015年「民進黨29週年黨慶外交使節酒會」上,蔡英文以黨主席身分指出,著眼未來,貿易和投資僅會扮演其中一個合作面向,在台灣希望推動貿易多元化的同時,強化對將成為世界強大經濟體的東協和印度之整體關係,是理所當然的選擇。蔡英文在2016年的「520」總統就職演說中宣稱,將推動新南向政策,提升對外經濟格局及多元性,告別以往過於依賴單一市場的現象,並要和其他國家共享資源、人才與市場,擴大經濟規模,讓資源有效利用,新南向政策就是基於這樣的精神。

〈一〉新南向政策不是決策浪漫化

早在蘇貞昌領導民進黨時代,黨內在討論「台灣對中國的經濟戰略」時,就曾認為應透過「China+1」模式,尋求對中國之外的另一個生產基地,對象可以包括在東南亞、印度、新興市場等。但當時蔡英文、謝長廷等人則表示異議。民進黨的「China+1」概念,係脫胎於日本的對中國經貿戰略思維,為避免因兩國關係緊張而衝擊日本企業在大陸市場的利益,故推動到在大陸之外的第三地設立生產基地。現在蔡英文總統的新南向政策也可能是「China+1」的變形?

另外,蔡英文總統的新南向政策似乎也具有美國歐巴馬總統的南向政策「美國與東協連結」〈US-ASEAN Connect〉倡議影子,旨在為台灣經濟成長尋找新動力,以及為避免依賴單一市場而作出的經濟「再平衡」〈rebalance〉。所以推動新南向政策並不是蔡英文作為女性領導人的決策浪漫化,其決策過程也不是封閉、孤立、主觀和盲目的,而是經過民進黨智庫充分討論、總統選舉政見的審慎設定,以及在當選後考量兩岸經貿關係和區域經濟整合大趨勢後拍板定案的。

但自從蔡英文總統提出新南向政策之後,在兩岸引發相當多的質疑聲音。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認為它不可能成功,主要是違反經濟學的規律。有大陸學者更抨擊,這是蔡總統在推動「遠中」、「脫中」的「經濟台獨」。在國內同樣也有不同聲音,認為過去30年來歷屆政府已推動過幾次南向政策,最後都以失敗告終;現在要放棄大陸市場,新南向政策的前景並不看好。甚至曾經推動舊南向政策的前總統李登輝也反問說:「新南向不知道到底要做甚麼?」

〈二〉從辯證思維探討新南向政策與兩岸經貿關係

對於新南向政策,支持論者、懷疑論者的聲音四起,堪稱一樣看花兩樣情。迄今主政者雖作盡宣導工作,提出大量經貿統計資料,仍無法完全說服大家南進東協和印度市場的機遇龐大,以及降低對單一市場過度依賴的必要性。所以本文擬嘗試從辯證法〈dialectic〉出發,希望能揭示新南向政策內部矛盾雙方的相互聯繫和相互爭辯,這也是此一政策得以持續發展的內在原因。譬如新南向政策與兩岸經貿關係之間就存在著對立面的統一之規律。

基本上辯證思維是為了要化解不同意見,讓懷疑論者接受支持論者的觀點,另方面支持論者也應在論證的過程揚棄本身不正確的某些觀點,轉而引入懷疑論者正確的部分觀點以補強本身論述,這也意味著對雙方論者都應同等對待。有鑒於各界對新南向的教育、觀光、電商等討論較多,政府出版的「新南向政策服務指南」對市場資訊更有詳細介紹,因此本報告重點將只擺在解讀新南向政策、兩岸的新南向競合、中央與地方雙軌推動、農業新南向、伊斯蘭市場等面向。

 

二、解讀新南向政策

隨著東協經濟共同體〈AEC〉建立,南亞大國印度經濟崛起,已被各國視為全球經濟新引擎和最具商機的新興市場。加上中國大陸勞動成本上漲,經濟發展減速,更迫使在當地投資的日韓等國企業紛紛轉向東南亞及印度另設生產基地或營運據點。蔡英文總統把新南向政策作為新經貿模式改革的第一歩,最重要的目的在加強與區域連結,提升對外經貿格局和多元化,並告別以往過度依賴單一市場現象。她強調,政府將會用政策讓市場法則運轉更為順暢,讓更多人考慮東南亞及南亞的機會。

〈一〉「新南向政策綱領」引領政府施政方向

為尋求新階段台灣的經濟發展新方向與動能,蔡英文總統特於2016816日召集「對外經貿戰略會議」,並在會中通過「新南向政策綱領」,未來將據以引領政府施政方向。新南向政策的總體目標,在促進台灣與東協、南亞、紐澳18個國家經貿、科技、文化各層面的連結,並共享資源、人才與市場,創造互利共嬴的新合作模式,進而建立「經濟共同體意識」。

新南向政策綱領強調要結合國家意志、政策誘因及企業商機,促進並擴大貿易、投資、觀光、文化及人才等雙向交流;以及配合經濟發展新模式,推動產業新南向戰略佈局。特別是面對全球供應鏈及新興市場崛起,未來台灣應以創新、就業、分配為核心元素,形塑新的生產及生活模式,作為亞洲乃至亞太國家典範,並扮演創新者、分享者及服務者的角色。

新南向政策綱領還將推動四大連結策略,包括軟實力連結、供應鏈連結、區域市場連結、人和人連結。其中,台灣的農業合作經驗屬於軟實力連結,至於新農業也將建立供應鏈連結。而要落實推動新南向政策綱領,除有賴中央政府部門有效分工,亦須民意部門與地方政府參與、配合和「保駕護航」。唯有中央和地方雙軌並進,才能確保新南向政策達成目標。

新南向政策綱領提及在區域和平及發展上,兩岸都肩負很大責任,也存在很多共同利益,在與東協、南亞和紐澳等國家的經濟合作,兩岸各具有不同條件和優勢,可以發揮更大的力量。上述政策綱領特別強調「兩岸善意互動及合作」此一重點,未來不排除在適當時機,和對岸就相關議題及合作事項,展開協商和對話,促使新南向政策和兩岸關係能相輔相成。

總統府公佈「新南向政策綱領」後,行政院負責規劃和推動,並在日前核定「新南向政策工作計劃」,201711日各部會將啟動辦理。其目標在重新定位台灣在亞洲的角色,為台灣新階段經濟發展尋求新方向和動能,創造未來價值。從政策綱領到工作計劃,已意味著新南向政策開始從願景層次和決策方向設計,進入到了實際運作推動的階段。行政院的工作計劃將分從「經貿合作」、「人才交流」、「資源共享」和「區域鏈結」四大面向著手推動。

〈二〉新南向政策和兩岸經貿可相輔相成

就在「孔雀東南飛」的新南向風潮中,政府的新南向政策只強調加強與東南亞和印度的多元關係,卻刻意淡化中國大陸市場的存在感和兩岸經貿的重要性,國內工商企業界頗為擔心其背後的政治考量是否影響現有兩岸經貿關係走向?20166月蔡英文總統出席大陸台商端午節聯誼晚宴,首度強調新南向政策和兩岸經貿都是台商全球佈局的一環,彼此並不衝突,而且還相輔相成。蔡總統還期待大家都能用全方位佈局的思維和做法,來面對新時代的挑戰。

最近經濟部國貿局透過貿易大數據研析,提供新南向相對精準的標地。從貿易距離、GDP、人均GDP、進口額、匯率風險、FDI、人口數等進行分析,篩選出馬來西亞、印尼、越南、菲律賓和印度,以及中國大陸等為106年全球重點拓銷市場。此一研析結果已間接輔證新南向政策與兩岸經貿關係並不衝突之論述。再考量兩岸與東協的產業分工趨勢和市場利益,台商應掌握兩大市場的優勢互補利基,以鞏固在全球產業供應鏈的關鍵位置,並進一步提升對外拓展市場的多元性與張力。

政府經貿部門解讀,若持續深化兩岸產業合作,雙方可找出符合彼此合作項目,讓兩岸產業優勢可充分發揮,進而共同開發、拓展新興市場。新南向政策可增進與東協國家和和印度各層面往來,發展更多元交流、更穩定的經貿夥伴關係。套用蔡英文總統在接見全國工業總會理監,所強調的一句話:「中國市場與發展新南向是一樣重要!」央行總裁彭淮南也形容,把台灣對大陸出口當分子,對全球出口當分母,新南向就是要擴大分母,自然就沒有過度依賴大陸市場的問題。

 

三、兩岸的新南向競合

新南向政策涉及的東協、南亞和紐澳等國,正好與中國大陸推動的海上絲路或「一帶一路」的沿線國家重疊。行政院負責推動新南向業務的政務委員鄧振中早已公開表示,我們沒有必要和「一帶一路」去競爭,兩岸屬於各自努力。20166月行政院陸委會在立法院作施政報告時指稱,新南向政策是為台灣尋找新的外部經濟支撐力量,並非要取代中國大陸市場而轉移到東南亞,我們也願意和大陸方面就參與區域發展的相關議題,尋求各種合作與協力的可能性。

〈一〉大陸的新南向沒有其之名卻有其實

中國大陸海協會會長陳德銘曾表示,大陸跟東協的經濟互補性強,東協有很多產品都藉助大陸的銷售管道銷往歐美市場。台商可思考適合在大陸或東協發展,或考慮如何利用大陸在東協擁有的經濟技術開發區及政策支持,將會更為有利。有鑒於台灣經濟始終對大陸存在結構性依賴,兩岸經貿關係已形成一定的產業鏈,總統府新南向政策辦公室主任黃志芳強調,台灣和中國大陸對經營東南亞的議題,可以相輔相成,並以不同方式或角度投入東南亞發展,而達成經濟共榮。

相較於台灣的新南向政策,中國大陸也積極在推動「沒有新南向之名、但卻有新南向之實」的南進政策。除已把大陸和東協的雙邊自由貿易區升級,20163月又和東協簽署「落實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夥伴關係聯合宣言的行動計劃」。上述行動計劃將在未來5年內推動包括經濟合作、電子商務、金融、能源、科技創新、旅遊觀光、中小企業合作、糧食、農業及林業、海上合作、非傳統安全等領域之合作,以及加強互利產業部門的供應鏈聯繫,鼓勵形成產業群聚。

中國大陸也努力在發展與印度的更加緊密夥伴關係。今年5月印度總統穆克吉Murkherjee訪問北京,李克強總理表示中方願同印方合作推動「中國製造2025」、「互聯網+」與「印度製造」、「數位印度」等戰略對接,並建設「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等大項目。穆克吉總統正面回應,印中互為重要鄰國,雙方應進一步挖掘經貿、投資、製造業、資訊技術、智慧城市等領域合作潛力,著力加強人文交流,擴大共識,減少分歧,建構更加緊密的發展夥伴關係。可見大陸的新南向政策在印度已獲致共鳴。

〈二〉兩岸可在較不敏感的交集項目尋求共同合作

台灣企業基於兩岸和東南亞的產業分工需要和市場利益,以及本身的競爭優勢,似可在政府的新南向政策架構下,考慮在兩岸較不敏感的交集項目,尋求共同推動中小企業合作、資訊科技、電子商務、旅遊觀光、文創等產業的可能性。傳統上在東協國家投資的台灣企業,有許多關鍵零組件都必須仰賴兩岸的供給,這也是現實的跨區域產業分工佈局和全球價值鏈安排的必要性。預期在兩岸新南向政策競合下,未來「台灣接單、東協出口」的三角貿易模式將更成為主流。

至於印度,則早已成為兩岸資訊科技業和海運業攜手合作的市場,如中國大陸的小米委託鴻海在印度代工生產、騰訊與鴻海聯合投資印度通訊軟體Hike,華為攜手偉創合作在印度設廠,大陸航運公司與長榮海運共同經營直航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商運航線。台灣企業在南亞的經略,過去因巴基斯坦過度傾中,孟加拉發展極端落後,所以迄今仍聚焦在經濟發展快速、市場前景較好的印度。預期隨著印度崛起速度加快,未來兩岸將會有更多企業在更多領域共同賺印度人的錢,並將成為發展新趨勢。

 

四、中央與地方雙軌推動新南向政策

總統府通過的新南向政策綱領明文指出,參與新南向政策推動除中央政府部門的分工,還必須建立與地方政府的協調機制。新南向政策要全面展開和落實推動,亦須有地方政府的參與及配合,並建立協調機制以結合整體力量。2016117日蔡總統在所召開的「執政決策協調會議」上再度強調,新南向政策不僅是由國家層級來擬定和推動的經貿戰略,在城市的層級也可以有更積極的角色和作為。顯見,推動新南向政策將採取中央和地方雙軌推動模式。

〈一〉高雄將成為新南向政策的基地

在上述的「執政決策協調會議」上,蔡英文總統特別點名高雄市對於新南向政策具有特殊的地緣戰略位置,未來更能成為新南向政策的基地。她並呼籲一定要結合中央與地方的力量來準備,以雙軌並進來發揮更大的綜效。高雄市為爭取成為新南向基地,確實也繳出可觀成績單。20169月高雄市成功主辦「全球港灣城市論壇」,在參加的25國共49個城市,大多來自東南亞國家的城市,陳菊市長更藉此呼籲中央能將高雄市列為新南向的基地,堪稱臨門一腳。

201611月高雄市成功舉辦「國際漁業展」和「國際蔬果展」兩場專業展,前者有東南亞的越南、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菲律賓,後者除上述五國還增加印尼和印度,高度展現了高雄市爭取成為新南向的基地之實力。事實上蔡總統獨鍾高雄市,也有一段歷史背景。2015年總統大選期間,擁有龐大新移民人口的高雄市成立了「全國東南亞移民後援會」,力挺蔡英文。這樁選舉「人情債」,對後來高雄市被指定為新南向政基地,也應該發揮一定程度作用。

〈二〉民進黨執政市縣跟進爭取扮演新南向積極角色

在高雄市被指定為新南向基地之後,已激發其他民進黨執政市縣跟進爭取扮演新南向的積極角色。最近頻頻出現在報端的聲音,就是建議政府能成立高屏特區或高屏自由貿易區,以打造新南向旗艦城,同時還可發揮南北區域均衡發展的效益。這些聲音頗有拉拔屏東縣一把之用意。更重要的是,成立高屏特區或高屏自由貿易區,藉由提供土地、勞工和賦稅優惠待遇,讓台商願意根留台灣,創造就業機會,即可避免台商資源過度投入新南向國家,導致台灣本身產業「空洞化」危機。

屏東縣除向中央政府力爭與高雄市成立經濟特區或自貿區,俾作為新南向的基地之外,本身也積極在開發東南亞來台旅遊市場。最近屏東縣政府組團赴馬來西亞和新加坡舉辦觀光推廣活動,全力推銷 「屏東之美」,並歡迎東南亞遊客。客家鄉親眾多的桃園市和新竹縣,在亞洲台灣客家聯合總會的安排下,最近赴泰國出席首場新南向論壇,希望藉助當地台商力量,協助行銷所屬市縣的觀光旅遊和產業投資機會,也希望通過雙向多元交流,建立與東南亞國家的連結關係。

台中市更積極開拓東協國家市場商機與合作機會,最近林佳龍市長組團參加在越南召開的亞洲台灣商會理監事會議,並促成台中市工商發展投資策進會與越南西寧省「成成功工業區」、平陽省BECAMEX IDC簽署合作備忘錄。從2017年的元旦起,越南最大廉航公司「越捷航空」將從清泉崗機場直飛胡志明市,未來中部的台商往返越南將更為便利。台中市政府也將舉辦越南、東協各國的勞動力政策論壇,並建立國際產業發展的移民勞工合作人才資料庫。

為配合新南向政策,雲林縣係鎖定雲林鄉親最多的馬來西亞,李進勇縣長曾率團出訪吉隆坡拜會該國國家橡膠局,並進行產業合作交流。不久前雲林縣政府還舉辦一場全國首次的農業新南向論壇,探討新南向對雲林產業的機會與挑戰。馬來西亞是橡膠大國,橡膠樹汁液裡殘留具有植物蛋白成分,可供作為飼料添加物,對畜牧大縣的雲林縣具有合作機會。另外,雲林農業機械也有出口馬國機會。特別是雲林縣政府正在爭取成立國家級農業生技研究中心,希望將來能與馬來西亞合作。

 

五、農業新南向契機

農業也是新南向的重點工作之一。新南向政策綱領把農業合作歸列在「軟實力連結」項下。行政院的「新南向政策推動計劃」則把農業置放在「資源共享」項下。而最具體的工作則是成立了台灣國際農業開發公司〈簡稱「台農發」〉。該公司係由台肥子公司重組清算,並由農委會輔導成立,目前資本額為10億元,泛官股控制在不超過總股權的50%,未來還將朝民營化目標發展。另外,為擴大社會參與,也將邀請民間企業集團如長榮和鴻海等共襄盛舉。

〈一〉「台農發」公司扮演著3+1角色

「台農發」所承擔的任務有三項,包括農產品進出口、技術輸出、海外投資與資材外銷。未來也會協助農委會於台灣發生風災前後專案進口大宗蔬菜和根莖類蔬菜,以穩定市場需求與價格。這是「台農發」重要的救急角色。換言之,「台農發」公司在農業新南向政策係扮演著3+1角色。而被形容是台灣農業行銷國家隊的「台農發」,蔡英文總統已特聘紐西蘭奇異果公司前全球行銷總裁陳郁然擔任董事長。「台農發」表示,為台灣農產品打國際行銷戰,決不會與民爭利。而專案進口與台北農產運銷公司也毫無任何關係。

事實上有關台灣農業發展的課題已談論很多年,但都沒有定制發展方向。「台農發」董事長陳郁然坦承,農民相互競爭外銷價格,在無法整合下難以保有合理利潤。加上過去農產銷售只管內銷,投資機會偏向中國大陸,一旦政治操作失靈,市場衰退了,即抱怨政府。「台農發」要外銷台灣農產品,陳郁然表示,不能只看到市場機會,沒有看到背後的生產問題。今後會先把農民和生產面變成一個團隊,以確保農產品的品質和數量穩定,只要做好這些工作,台灣農產品才能推廣到海外市場。

〈二〉向台糖租地委託青農契作利潤共享

「台農發」執行新南向政策已有一套新思維。陳郁然指出,從東南亞到南半球台灣都有合作農業生產與銷售的國家對象。目前正從荔枝、香蕉、印度棗、鳳梨、鳳梨釋迦及芭樂等優質水果評選外銷主力產品,甚至連農業資材與技術都可供外銷。至於台灣農產品的意象要怎麼來形塑?「台農發」正委外規劃設計中。陳郁然認為香蕉是台灣農產品最強品項之一。芒果則因每縣市都有產地品牌,應集中打一個台灣國家品牌如「台灣芒果」,就像紐西蘭的奇異果只打Zespri國家品牌一樣。

外界常以為「台農發」是仿照紐西蘭成立奇異果公司全球行銷的經驗,選擇台灣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季節性農產品加強出口。但農委會主委曹啟鴻曾透露,「台農發」要把雲林麥寮美生菜與農民契作的產銷模式效益再擴大。「台農發」計劃將來要向台糖租地,並委託青農契作,力求達到規模面積和產量,以穩定供應品質和來源。特別是企業利潤將與青農共享,最後則希望把台灣農業調整成為以外銷為導向的策略,吸引更多青農返鄉投入「農業翻轉」。

〈三〉走「攻擊型農業」方向主打農產品外銷國家隊

曹啟鴻主委始終期盼,整合台灣的生產、集貨到行銷,讓農業再精進發展。「台農發」成立後也將會集結國內小農力量,提供質量穩定的農產品,朝類似日本的「攻擊型農業」方向走,估計在3年內即可看到外銷成果。「攻擊型農業」是日本安倍首相所提出的新農業政策,主要內容包括出口的農產品有競爭力、農產品安全被信任,以及背後有農產貿易公司管理。顯見「台農發」在本質上與日本農產貿易公司相同,目的都在提振農產出口競爭力。

成立「台農發」主打農產品外銷國家隊,是蔡英文總統競選時的重要政見之一。為避免農產品出口市場集中在中國大陸,才把新南向18 個國家市場列為重要出口目標。但並非要放棄大陸市場,而是要分散市場風險。國內相關業者則提醒,農產品出口新南向國家的運程較大陸遠,必須先建置冷鏈物流、採後技術處理和產品包裝等設備及通路,故出口成本勢必大幅增加,必然缺乏國際競爭力,所以政府必須先提出優勢研析來說服農民才較務實。

 

六、伊斯蘭市場亟待開拓

行政院為落實推動新南向政策,發現過去政府對東南亞國家只設單一窗口,已不能符合新南向政策之需求,故決定針對東協、南亞、紐澳共18個新南向國家設置「一國一平台」窗口,並將做好投資安全報告,讓產業可以評估。設置「一國一平台」窗口的方向絕對正確,但問題是在伊斯蘭教國家如印尼、孟加拉、巴基斯坦、馬來西亞和汶萊等,上述平台規劃若缺乏精通伊斯蘭教法和規律的專家,屆時如何發揮應有作用?因為不論是出口貿易或爭取對方觀光客來台,甚至要發展伊斯蘭金融,都必須取得清真認證和遵從伊斯蘭教教義。

〈一〉拓展貿易和旅遊都必須取得清真認證

在新南向的國家擁有可觀的伊斯蘭教信徒,印尼約2億人、巴基斯坦、印度和孟加拉各在15000萬人到19000萬人,加上馬來西亞和汶萊的穆斯林,此一龐大的伊斯蘭市場所衍生的清真產品商機相當龐大。伊斯蘭教基本上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對食衣住行都有宗教法律上的規範,所以拓銷清真食品必須先取得清真認證〈或稱Halal認證〉,目前台灣已有專門協會在推廣認證事宜。而經取得認證的產品,還可延伸拓銷到中東等伊斯蘭市場。

在行政院發布的「新南向政策推動計劃」,已把爭取伊斯蘭旅客來台列為資源共享的「觀光」項目重點。政府相關部門將進行多元宣傳觀光,提高導遊質量,建立穆斯林〈信奉伊斯蘭教者〉旅遊之友善環境。剛被遴選為亞洲會展協會主席的外貿協會副秘書長葉明水即不隱諱地指稱:因清真文化習俗與本地的文化習俗落差甚大,現階段台灣對清真的友善程度理應還可再提升,特別是要加強台灣對清真禁忌的認識。

〈二〉伊斯蘭金融可成為新南向政策另一種融資工具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和世界銀行估計,全球約有16億伊斯蘭信徒,當前超過300家伊斯蘭銀行在提供金融服務,業務範圍涵蓋東南亞、南亞、中東等70個國家以上。國際老牌銀行如花旗、渣打和匯豐等,早在新南向國家設有伊斯蘭金融服務專櫃。目前伊斯蘭金融已成為全球金融市場的一支新興力量。伊斯蘭金融總資產超過2兆美元,在過去10年內增長9倍,預計到2020年可能會超過4兆美元,伊斯蘭金融的發展潛力巨大,也是新南向政策不能忽略的機遇。

目前規模龐大的伊斯蘭金融已成為新南向國家和大陸「一帶一路」沿線各國,選擇作為基礎設施建設的另一種融資工具。享有盛名的伊斯蘭開發銀行〈IDB〉正在研究通過伊斯蘭債券開展與亞投行合作,尋求使用伊斯蘭資金的可能性。伊斯蘭金融被公認為是一種相對穩定、資本優質、健康的金融模式。新南向國家的建設亟需龐大投融資資金,台灣營建工程企業參與東南亞、南亞的投資項目也需要充分可靠資金,這之間已替引進伊斯蘭金融提供絕佳契機。

伊斯蘭金融擁有一些與傳統金融不同的特性,禁止利息和不當報酬,禁止投機,投資相當保守;提倡「風險共分擔、利潤共分享」的實體投資模式,以及公平競爭等原則;重視有形〈實體〉資產,禁止投資於伊斯蘭教義所禁止的相關產業。國內銀行界和相關金融研究單位都已在探討如何接軌伊斯蘭金融。台灣銀行業可與馬來西亞伊斯蘭銀行交流合作,俾掌握此一金融體系的相關法規與稅法,以及培訓伊斯蘭金融專業人材,才能補強台灣企業參與新南向國家建設的融資需求。

 

七、結語與建議

對於新南向政策,台灣企業不能單憑感性來看東協和印度市場的潛在商機,也應理性研析當地市場可能存在的風險與困難,以及未來的經濟發展動向。但要投資新興市場的未來,更需要能夠擺事實,講道理,並預先作好前進階段的工作準備。台灣企業在搭新南向政策順風車時,必須要有 2個“in”,  insight〈眼光〉和 input〈投入〉,以及要有2個“r”,   risk    〈風險〉和 reward〈報酬〉,更要深度掌握資訊和變數,選擇本身具有的競爭優勢做重點布局,才能趨吉避凶,創造贏面。

〈一〉企業新南向必須先提前定位清楚

台灣企業的經營形態各有不同,在執行新南向政策之前恐怕必須先提前定位清楚:東協和印度市場究竟是台灣的市場延伸,還只是人力資源的生產基地,或是資源採購的來源地而已,因為定位不同就會有不同的前進策略。所以台灣企業不能單憑感性來看東協和印度市場的潛在商機,更應理性地研析當地市場可能存在的風險與困難,以及未來經濟發展動向。台商要投資東協和印度市場的未來,更需要能夠擺出事實,講出道理,並作好前進階段的準備工作。

〈二〉連結東協和中國大陸兩個市場,兩腳走路才能走得紮實

新南向不能繞過中國大陸市場。在東協國家投資的台商、日商和韓商,有許多關鍵零組件都必須仰賴大陸或台灣供給,這是現實的跨區域產業分工佈局和全球價值鏈安排的必要性。台商必須有效連結東協和大陸兩個市場,兩腳走路才能走得紮實。當前新南向政策已成為對外經貿投資的顯學。包括電子代工、製鞋、紡織、鋼鐵、電子商務、金融保險等產業已看好東協和印度市場的發展性。有鑒於日商經營東協和印度市場的豐富經驗和商業人脈網絡,台商可攜手日商南進以攫取新商機。

〈三〉新南向政策應把印度和東協視為一體

印度長期來推動「東看政策」〈Look East Policy〉,現在莫迪政府已把它發展成「東進政策」〈Act East Policy〉,甚至把與東協的經濟合作視為提升印度經濟發展的重要一步,尤其印度還有進一步發展「湄公河-印度經濟迴廊」的構想。台灣企業的新南向政策應把印度和東協視為一體,來展開拓銷和規劃投資,並推動產業群聚、分工配套布局,俾創造最大綜合效益。特別是那些與印度關係緊密的緬甸、新加坡等東協國家,也可做為台灣企業轉進印度市場的平台。

〈四〉新南向可避開川普「超級黑天鵝」風險

美國下一任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堅持反全球化和貿易保護立場,並把中國大陸列為匯率操縱國家,揚言對其進口商品課徵45%的懲罰關稅,此舉恐將嚴重損及把零組件或中間財出口到中國大陸,經加工組裝後再出口美國的台商利益。川普強勢的對中國貿易戰略,對於兩岸台商都存在「超級黑天鵝」風險。台灣長期來依賴外部需求作為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面對美中貿易可能爆發衝突,基於分散市場的風險意識,應可考慮把局部貿易投資活動轉向東南亞及南亞市場發展。

 

本院: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傳真 +886 (2) 2586-8855 聯絡我們

南台灣專案辦公室:807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80號43樓1-2
電話:(07)262-0898,傳真:(07)398-3703

© 2015 台灣經濟研究院 版權所有. 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