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論

2019年兩岸經濟展望 (產業雜誌)
孫明德、方俊德

2019/01/01
本文刊登於產業雜誌,第586期
一、前言

延續2017的擴張態勢,2018年上半年全球貿易持續升溫,加上國際油價維持高檔,使得主要國家進出口表現依舊強勁。不過隨著貿易爭端擴大,影響面自企業信心擴散至實體經濟,油價也在第四季大跌,使得全球景氣產生變化,以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為例,在德國、法國和歐元區2018年11月PMI指數創47個月以來低點,美國11月製造業PMI指數也不如預期,顯示歐美等國經濟成長可能趨緩,反映企業前景受貿易戰影響,而不再樂觀。

全球景氣消長對兩岸經貿產生影響,在臺灣方面,受全球景氣持續擴張的帶動,臺灣經濟2018年上半年仍有良好表現,不只出口持續兩位數成長,股市也維持在萬點以上水準,帶動消費擴張,使得經濟成長率維持在3%以上,惟投資表現就略顯遜色。自第三季起,由於美中貿易戰不利因素開始發酵,加上美國升息帶動強勢美元,引發全球資金向美移動,新興市場及開發中經濟體金融波動加劇,連帶影響全球股市表現,使得臺灣廠商對於未來景氣看法轉為保守。

在中國大陸部分,外貿數據雖因關稅開徵搶購潮尚未產生明顯影響,但外需對經濟成長貢獻度仍有所下降,加上實體經濟受到內部融資環境趨緊影響,2018年中國大陸前三季經濟成長率分別為6.8%、6.7%與6.5%,不僅逐季下滑,亦創下金融海嘯以來最低表現。雖然前三季度增速尚未低於目標值6.5%,但隨著美中貿易戰影響的逐漸展現,第四季度經濟成長可能面臨更大壓力。

展望2019年,全球主要預測機構多數普遍認為2019年景氣表現不如2018年,雖然減幅有限,惟國際仍有若干不確定因素干擾,例如美中貿易戰後續發展、主要經濟體的貨幣政策緊縮及油價走勢等都可能為兩岸帶來衝擊,影響2019年經濟表現。以下本文將就2018年兩岸個別經濟及兩岸貿易進行回顧,接著展望2019年國際情勢及兩岸可能的經濟表現,以及影響臺灣經貿發展的內外部不確定因素。


二、2018年兩岸經濟情勢回顧

在臺灣方面,台灣出口在2018年前三季受惠於全球景氣穩健復甦、新興科技運用趨勢蓬勃發展、原物料價格走高等因素影響,即使在2017年臺灣對外貿易表現優異的情況下,臺灣2018年累計前10個月出口與外銷訂單金額皆創歷年同期新高,顯示外需表現穩健;美中貿易爭端雙方加徵關稅措施集中於下半年,所涉及貿易值從7月6日的340億美元,8月23日起增加160億美元,9月24日起再增加2,000億美元。因此,美中貿易戰對於臺灣2018年前三季影響仍僅限於信心層面,實際影響直到第四季才開始浮現,出口在11月開始呈現衰退。至於內需方面,受惠於國內外經濟穩健成長,帶動國內企業營收獲利表現,2018年1-10月總薪資成長幅度創2011年以來新高,加上失業率屢創新低,有助於支撐民間消費,2018年1-10月零售業營業額年增率為3.6%,明顯優於過去幾年表現。

外需優於預期且內需強勁,2018年上半年經濟成長率續維持2017年下半年以來的表現,2018年上半年經濟成長率超過3%以上,惟自第3季起,由於國際經濟情勢受美中貿易戰影響,使得廠商對未來半年景氣轉趨保守,景氣指數下降幅度較為明顯。根據主計總處於11月30日公布《國民所得統計及國內經濟情勢展望》,隨著主要貿易往來國家經濟成長力道走緩,配合比較基期較高,影響出口動能,觀察2018年11月出口金額,較上年同月縮減3.4%,終止連續24個月(剔除春節因素)正成長表現,故將2018年經濟成長率下修0.03個百分點來到2.66%。

不過若仔細觀察主計總處相關經濟數據的組成及結構可以發現,如表一所示,2018年前3季臺灣的經濟成長,主要依靠內需帶動,上半年靠消費,下半年則仰賴投資。在投資部分,2018年1-4季台灣固定資本形成分別較2017年同期成長0.36%、0.02%、5.40%及8.25%,分析2018年上半年投資不振主因,民間企業特別是半導體業,由於智慧手機已近飽和,加密貨幣挖礦熱潮消退,使得相關投資自2017年第二季起就開始呈現衰退,這可以由半導體進口資本設備成長率看出,自2017年5月起半導體進口資本設備就呈現衰退,直到2018下半年才開始好轉,可能轉佳的因素是基期偏低及電子新品推出需求所致,但成長率起伏波動相當大,也可能影響後續的投資表現。

在消費方面,國內景氣復甦,臺股交易投資熱絡,加以上市公司2017年獲利反映2018年現金股息發放水準創新高,亦帶動企業調薪,使得民眾消費能力有所改善,2018年前兩季民間消費成長率分別為2.55%及2.29%,政府消費也有6.63%及5.87%的成長幅度。惟自下半年開始,美中貿易爭端影響全球金融市場波動加劇,股市跌破萬點,消費者信心轉為悲觀,再加上年金改革影響部分消費支出,使得2018年下半年消費力道成長有限。

 
表一 臺灣2018 年主要經濟數據與成長貢獻
單位:%
註:表格中括號代表各項對經濟成長率之貢獻 
(p)表初步統計數、(f)表預測數、(r)表修正數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總處

在中國大陸方面,2018年前三季經濟成長率已由2017年的6.9%下滑至6.7%,主要原因在於外需對經濟成長貢獻度下降及實體經濟融資環境趨緊。在外需方面,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8年前3季淨出口對經濟成長貢獻率再度由正轉負,從2017年同期的1.3%轉變成-9.8%,創下近8年來新低。此外,社會融資規模年增率由2017年的13.4%下滑至2018年10月10.2%,創2016年7月來新低,進而影響固定投資之資金來源,顯示去槓桿效應發酵,加上經濟走緩,企業融資需求減少。

由近期公布的經濟數據來看,如表二所示,2018年10月工業生產及實質零售銷售年增率皆較第3季下滑,固定資產投資(FAI)則在官方穩增長政策帶動下回升,11月進出口年增率均明顯下滑,實體經濟數據多數較不如2017年。就金融面數據來看,2018年以來,人民銀行透過降準或MLF等工具釋放流動性,加上貿易摩擦增溫而使得投資人信心低迷,股市表現不如預期,上證綜指自2018年以來已大跌22%左右,也令市場對貨幣政策加碼寬鬆的預期升溫,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自下半年後呈現貶值態勢情況,截至2018年11月底為止,已貶值將近6%。

 
表二 中國大陸2017年與2018年重要經濟數據
*累計1-10月
**計算至2018年10月底
資料來源:行政院陸委會兩岸統計月報

 
(一)貿易

在臺灣貿易部分,2017年受到全球景氣擴張的帶動,台灣出口呈現全年兩位數成長,2018年前11月仍有6.9%成長幅度,累計金額為3,074.6億美元,進口成長率則為11.4%,累計金額為2,627.6億美元,同期出超金額為447.0億美元,較2017年同期減少71.5億美元。就出口變化趨勢觀察,上半年仍有兩位數成長,第三季則降至3.1%,11月出口轉為負成長,終止連續24個月(剔除春節因素)正成長表現。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由於基期因素墊高比較基準,另一方面是台灣三大出口產品受不同因素影響,無法如2017年呈現全面高成長。例如占台灣出口高達43%的電子零組件及資通訊產品,雖有新應用及新產品加持,然智慧型手機買氣趨緩,成長率不如2017年,其中電子零組件在前11月成長4.8%,資通視聽僅2.7%;而占比31%的原物料相關商品則受到能源及金屬價格上揚,帶動出口金額成長;至於占台灣出口20%的設備相關產品中,機械在前11月成長7.8%最高,主要受國際投資增溫帶動,其他電機及運輸工具都僅有個位數成長。惟近期海外機械投資需求轉弱、國際油價下跌與美中貿易戰不確定等影響,後續出口表現恐不樂觀。

在中國大陸貿易部分,同樣受到全球景氣擴張與國際原油價格續強影響,2018年1至11月累計出口金額為22,720.4億美元,年增11.8%。惟近期受到全球經濟成長動能放緩、美中對進口商品加徵關稅效應顯現,中國大陸11月進出口年增率均明顯下滑。在出口產品項目中,以機械及運輸設備、雜項製品、按原料分類的製成品為出口主力,根據中國大陸海關統計顯示,累計2018年前10月機械及運輸設備產品占出口總值的48.4%,較去年同期成長15.4%。在進口方面,受惠於出口帶動引申需求、國際原物料價格續強影響,2018年1至11月累計進口金額為19,724.4億美元,年增18.4%,在進口產品項目中,受到鐵礦砂、原油和天然氣等大宗商品進口量價齊漲,以石油、石油產品及相關原料來看,累計2018年前10月該類產品進口金額較同期成長42.5%。

(二)生產與投資

在臺灣方面,受惠於人工智慧、高效能運算、物聯網、車用電子等新興科技應用發展,有助於推升製造業生產動能,2018年1至10月當中,僅2月因春節因素出現負成長外,其餘月份皆為正成長表現,其中製造業生產指數已連續28個月正成長(扣除春節因素)。就細部產業來看,受惠於智慧製造潮流驅動下,業者積極開發高階機種以擴展市場,機械設備業生產指數累計1至10月較去年同期增加9.92%,為近兩年製造業中成長相對快速的產業;受惠於各大國際品牌行動裝置新品接連上市,挹注半導體高階製程需求強勁,電子零組件業生產指數屢創歷年單月新高,累計1至10月較2017年同期增加6.86%。總計2018年1至10月工業生產較去年同期增加4.30%,其中製造業增加4.65%。

在中國大陸工業生產部分,根據中國大陸官方統計資料顯示,2018年累計1至10月份規模以上工業生產增加值,較2017年同期增加6.4%,工業生產整體維持平穩趨勢,以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汽車製造業、醫藥製造業及專用設備製造業等較2017年同期皆為雙位數成長表現。另外,中國大陸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於2018年1月至11月期間,雖皆高於景氣榮枯點50之上,但自8月開始,PMI呈現下滑走勢,11月製造業PMI為50.0%,不僅低於市場預期,亦為2016年7月以來的低點,顯示未來經濟下滑壓力加重。

在兩岸投資部分,根據經濟部投審會統計,2018年1至10月臺灣核准對中國大陸投資件數為569件,件數較上年同期增加14.49%,累計核准投資金額為69.4億美元,與上年同期相比減少3.98%。其中,主要投資在電子零組件製造業、批發零售業、基本金屬製造業、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造業。另一方面,中國大陸來臺投資部分,自2009年至2018年10月底,投資金額計21.5億美元,其中以批發零售業、電子零組件製造業、銀行業、港埠業及機械設備製造業投資最多。

在中國大陸投資方面,2018年1-10月累計固定資產投資(FAI)年增率5.7%,連2個月回升,顯示固定資產投資在官方穩增長政策帶動下回升。FAI 三大主要類別中,以製造業投資成長速度最快,不僅較2017年同期成長9.1%,增速亦連續7個月回升;基礎建設投資方面,受惠於2018年下半年官方出台多項促進基礎設施投資穩定發展的政策,著力聚焦補短板,重點投向脫貧攻堅、鐵路、公路及水運、機場、水利、能源、農業農村、生態環保和社會民生等九大領域,使得2018年前10月基礎設施投資較上年同期成長3.7%,其增速實現了2018年以來的首次回升。

(三)民間消費
在臺灣就業及消費部分,受惠於國內外景氣溫和成長,國內就業環境改善,2018年1至10月失業率平均為3.71%,較上年同期下降0.06個百分點,惟近期部分汽車大廠於2018年10月實施大規模「無薪假」,另外太陽能廠商也在2018年持續調整產能,相關產業傳出裁員訊息,後續仍需持續觀察;在薪資方面,受惠於國內景氣持續擴張,政策調高軍公教及基本薪資等因素影響,另外部分企業發放獎金數也較2017年為佳,累計2018年前10月總薪資平均為52,632 元,在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後,實質總薪資成長2.44%,加上前3季台股表現亮眼,使得民眾消費能力有所改善,2018年1-10月零售業及餐飲業營業額分別增加3.6%與4.4%,明顯優於前幾年表現。

在中國大陸消費方面,累計2018年1至10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增率9.2%,且2018年10月社會消費品零售增速意外放緩至8.6%,為五個月低點,結束此前連續兩月加速成長的局面,加上2018年「雙11」消費增速也創下近6年來新低,顯示市場對當前經濟前景悲觀,消費升級不如預期,整體零售成長不及2017年的雙位數成長表現。此外,新興產業繼續保持快速成長,實物網上商品零售增長速度達26.7%,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重為17.5%,較上年同期增加3.5個百分點。

(四)物價及金融

在臺灣物價方面,2018年前11月平均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漲幅為1.48%,較2017全年0.62%提高了0.86個百分點,主要是受國際能源及原物料價格上漲,以及國內菸稅調漲,導致交通及雜項等價格上漲所致。若依各季觀察物價走勢,前三季分別為1.55%、1.72%及1.67%,表現尚稱穩定,另外扣除食物及能源後的核心通膨前11月漲幅為1.28%。躉售物價指數(WPI)2018年前11月上漲3.93%,由第一季的-0.12%,驟升至第二季及第三季的4.90%及6.70%,不過在政府調控公用事業價格的政策下,並未同步推升消費者物價走勢。

在中國大陸物價方面,大陸2018年11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年增2.2%,已連續5個月年增率高於2%,然11月CPI數據仍較10月下滑0.3個百分點,主要受非洲豬瘟疫情影響,豬肉價格連6個月下滑,加上蔬菜供應充足、國際油價大幅下滑影響,使得食品及非食品價格年增率均下滑,累計1至11月CPI較去年同期成長2.1%,全年通膨可望溫和成長。另外1至11月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年增3.8%,就行業別來看,漲幅貢獻依然主要來自上中遊行業,生產資料價格與2017年同期相比成長4.9%,而生活資料(如食品、衣著、一般日用品、耐用消費品)僅0.5%,整體物價形勢較為穩定。值得注意的是,11月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僅較上年同期增加2.7%,這是自2016年10月以來最低的增長幅度,出廠價格增長低迷反映的是需求低迷。

而在金融方面,隨著川普總統2018年3月引爆貿易摩擦,且衝突情勢不斷擴大,2018年第二季以來至目前,貿易保護主義所帶來的不確定因素,配合美國經濟穩健擴張、美股屢創新高帶動資金回流、歐元區政治動盪,經濟表現不如美國強勁等因素,成為市場看好國際美元的主要理由。此外,美國聯準會自2018年以來至11月底已升息3碼,在此段期間,臺灣央行的利率並沒有跟隨美國的腳步,基準利率大致上維持不變,臺美之間的利差擴大,也使得新台幣匯率呈現走貶趨勢,從2018年初的1美元兌29.63元,至2018年12月12日時已達1美元兌30.88元,貶值4.22%。

在中國大陸金融方面,為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自美中雙方互相加徵關稅以來,中國大陸貨幣政策偏向寬鬆調整,如人民銀行擴大中期借貸便利(MLF)擔保品、6月未跟隨美國聯準會上調利率、宣布實施定向降準0.5個百分點等措施。自2018年以來,人行已多次使用存準率工具,然10月社會融資規模餘額年增率連12個月下滑,顯示融資環境趨緊情況並未改善。在匯率方面,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自2018年6月後呈現貶值態勢情況,截至12月12日為止以來,已貶值6.04%左右,2018年以來,人民銀行透過降準或MLF等工具釋放流動性,加上貿易摩擦增溫而使得投資人信心低迷,股市表現不如預期,上證綜指自2018年以來已大跌22%左右,也令市場對貨幣政策加碼寬鬆的預期升溫,使得人民幣存在貶值壓力。


三、2019年兩岸經濟展望

(一)國際經濟局勢

展望2019年,全球經濟要維持自2016年年中起的擴張局勢,除將繼續面對貿易磨擦加劇影響東亞出口及企業投資信心,以及金融市場波動擴及全球等問題外,還將面對更多不確定因素的挑戰,例如美國財政刺激方案的內容與成效,以及國際能源價格能否維持。倘若美國財政政策能夠有效支撐其經濟動能,且油價維持穩定,既能持續美國頁岩油投資動能,還能不影響新興市場及開發中經濟體表現。就國際貨幣基金(IMF)、環球透視(IHS Markit)、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經濟學人(EIU)及聯合國(UN)對於2018年與2019年全球經濟成長率預測來看,如表三所示,除EIU預期2019年全球經濟成長率較其他機構悲觀外,其餘皆認為2019年經濟成長率可達到3%以上水準。然與2018年相比,整體來看,國際預測機構多數認為2019年經濟成長率略遜於2018年。

據OECD於2018年11月21日所公佈的《經濟展望》報告,指出雖然美國等主要經濟體的勞動力市場狀況良好,但貿易和投資將受到更高關稅的打擊,認為全球經濟已經過了高峰,故將2019年的全球經濟成長率從之前預測的3.7%下調至3.5%。OECD還提出警告,若美中貿易衝突持續升溫,美國將所有中國大陸進口產品的關稅都提高到25%,那麼2020年全球經濟成長可能會下降到接近3%。另外,隨著美國聯準會逐步提高利率,許多新興市場經濟體可能會出現資本外流,非OECD國家的成長放緩預計最為嚴重。報告還提出了中國大陸經濟急劇放緩、油價波動、英國脫歐不確定性以及一些歐元區銀行脆弱性的風險,這些風險的相互作用可能導致情況比預期更加艱難,它敦促各國政府通過規劃可以在協調財政刺激措施出現需求的情況下迅速推出的項目來抵禦經濟衰退。

就國際貨幣基金(IMF)
2018年10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來看,預計2018 - 19年的全球經濟成長將保持穩定在2017年的水平,但其速度不如4月預測的那麼強勁,而且變得不那麼平衡。在過去六個月中,全球經濟成長的下行風險已經上升,而經濟上行的可能性已經消退。預計2019年全球成長率為3.7%,兩年均低於4月份的預測值。景氣向下修正主要是反映出一些已開發經濟體在2018年所採行的措施,如4月至9月中旬實施或批准的貿易措施的負面影響,以及一些新興市場和開發中經濟體的前景疲弱。

IMF報告提出警告,在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的十年,世界仍然容易受到另一次危機的影響,超低利率和不斷增加的公共債務尤為令人擔憂,2008-2009年所採取的一些危機管理工具已不能再使用,顯示未來的財務救助可能無法遵循相同的手段,當時的全球金融危機可能也留下了長久的傷疤,包括許多經濟體的生育率下降,移民率下降和收入不平等加劇。IMF主席Christine Lagarde亦於公開場合表示,全球經濟面臨的風險已經開始出現並且正在放緩當中,貿易壁壘的上升不僅會損害貿易本身,還會損害投資和製造業,因為全球價值鏈的破裂可能會對包括已開發經濟體在內的許多國家產生破壞性影響,她呼籲世界各國領導人共同努力,修復全球貿易體系而不是摧毀它,以確保整個社會都能感受到這些好處。

表三 國際主要預測機構對2018年與2019年的GDP預測
資料來源:1.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2018.10:2.GI:IHS Markit ,2018.11;3.OECD:Economic Outlook and Interim Economic Outlook,2018.11;4.EIU:EIU Country Forecast World December 2018;5.UN:LINK Global Economic Outlook 2018-2020, 2018.09.

(二)兩岸經濟預測

展望2019年臺灣經濟,儘管近期投資雖有回升,然受到美中貿易戰持續升級,國際主要預測機構皆認為2019年全球貿易成長將不如2018年表現,美中貿易爭端若持續延燒,不僅傷害貿易本身,長期也將打擊投資及製造活動,加上2018年以來國際油價受到地緣政治紛擾而走高,帶動原物料價格維持高點,然油價缺乏經濟面支持,國際原油價格已跌破55美元/桶,隨著OPEC和非OPEC 產油國已於2018年12月初達成減產協議,減產協議若能落實,油價近期跌勢可望中止。受到美中貿易紛爭與國際油價續漲空間有限之影響,使得台灣出口也難維持2018年上半年兩位數成長表現。其次,受到主要國家央行貨幣緊縮政策的速度比預期快,美元走強與借貸成本增加已經使得部分新興市場國家受到波及,新興市場恐再爆資金外逃潮,加劇金融市場波動,不利於台灣消費表現,使得2019全年經濟成長幅度較2018年略低。根據台經院2018年11月公布之最新預測,2019年GDP成長率為2.20%,較2018年2.57%減少0.37個百分點。

在中國大陸部分,儘管2018年經濟成長已放緩,然2019年中國大陸面臨的情勢恐更為嚴峻。雖然G20高峰會後,美中雙方領導人正式會晤,美中貿易戰暫時停火90天,若90天內無法達成協議,美國仍會繼續提升關稅,顯示美中貿易戰有長期化發展的可能。展望2019年中國大陸經濟,外需下滑恐為影響經濟的首要變數,加上消費成長動能有限,都將不利其經濟擴張,各預測機構對於2019年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率介於6.1%-6.3%,經濟表現不如2018年。接著本文就兩岸2019年經濟組成項目,如表四所示,分別以台經院及EIU的預測數據加以比較說明兩岸經貿情勢,以進一步展現全貌。

 
表四  2019年兩岸總體經濟重要指標預測
單位: %,元
資料來源:臺灣經濟研究院(2018/11/12)、EIU(Country Report, 2018/12/01)。

1.民間消費

在臺灣部份,國際經濟穩健復甦,帶動國內企業營收獲利表現,2018年1-10月總薪資成長幅度創2011年以來新高,加上失業率屢創新低,顯示就業環境仍屬正面,有助於支撐民間消費,然近期全球金融市場動盪加劇,國內股市動能不足,加以財政改革與民生必需品價格調漲,影響國內消費信心與購買能力,預測2019年民間消費成長率為2.20%,較2018年修正後成長率2.26%減少0.06個百分點。

在中國大陸方面,由於貿易戰負面衝擊加劇部分製造業的就業壓力,加上中國70大中城市為首的整體房價仍在上漲,使得購房支出負擔對消費的壓抑效果日漸明顯,據中國大陸2018年10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人民幣3.55兆元,月增率僅8.6%,低於9月的9.2%,創5月以來新低,顯示民間消費持續疲軟。再者,2018年前3季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率由2017年的9%下滑至8.8%,由於2019年名目GDP成長速度可能進一步下滑,也將影響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表現,恐將拖累消費成長動能,故EIU預測2019年中國大陸民間消費將出現溫和下滑,從6.6%減少至6.4%。

2.固定投資

在臺灣方面,2018年第3季資本設備進口年增率回升至雙位數成長,顯示半導體廠商持續擴張先進製程。展望2019年,儘管美中貿易衝突升溫,有助於廠商回流,然國內投資環境仍待改善,回流成效還需後續觀察,不過受惠於政府部門擴增公共建設支出與國、公營事業投資,使得整體固定資本形成動能可望較2018年略高,預測2019年成長率為4.40%,較2018年修正後成長率3.55%提高0.85個百分點,其中民間投資2019年為3.12%,較2018年增加0.02個百分點。

在中國大陸方面,由於2019年外需對GDP恐持續負貢獻、消費對GDP貢獻度可能下滑,在經濟面臨下行壓力情況下,預期官方政策將加大寬鬆力度,如擴大財政赤字率、增加基礎建設投資、減輕企業稅費負擔等措施,穩定投資以支撐經濟。此外,在美國持續打壓中國高科技發展的背景下,可能使得中國大陸加速推動強國製造建設,製造業投資年增率可望維持高檔,惟受到中國大陸房地產市場持續降溫影響,進而拖累房地產投資增速,故EIU預測2019年中國大陸固定投資將出現溫和成長,從4.4%增加至4.6%。

3.貿易

在臺灣方面,受到美中貿易戰短期難解,信心衝擊逐漸擴散至實質面數據,對於亞洲供應鏈造成影響,各主要預測機構下修2019年全球經濟與貿易成長率,加上近年來中國轉型使得經濟成長放緩,由於台灣在全球價值鏈上與中國高度整合,所以受到影響的程度最深,再者,國際油價續漲空間有限,配合高基期干擾,使得台灣出口也難維持2018年成長表現。據此,預測2019年輸出與輸入成長率分別為3.55%及3.98%,較2018年降低0.37及0.96個百分點。

在中國大陸方面,展望2019年,隨著全球經濟成長趨緩、美中雙方加徵關稅,出口增速料低於2018年,進口在國家主席習近平承諾將進一步調降關稅、提升通關便利化水準、削減進口環節制度性成本、加快跨境電子商務等擴大進口政策支持下,有利於進口,然在國際原油價格大幅下滑,恐限縮進口增速。EIU預測2019年輸出成長3.4%,低於2018年的7.3%,而輸入則從5.7%下滑至2.9%。

4.物價與金融

在臺灣部份,展望2019年,儘管有基本工資調漲效應,然預期國際原物料價格波動不大,加以菸稅效應消退,國內物價大幅上漲不易,預測2019年CPI成長率為1.40%。在金融市場部分,雖然美國自2018年以來已升息3次,外界一般認為年底還有可能再升息一碼,不過預期2019年國內經濟成長率較2018年低,且未來面對美中貿易戰、中國大陸經濟趨緩、新興市場風險等不確定因素,加上國內物價仍屬溫和,預期臺灣央行貨幣政策將持續維持動態穩定,以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市場的可能變化與衝擊。

在中國大陸部份,近幾月CPI年增率高於2%,甚至一度上升至2.5%,加上非洲豬瘟影響持續發酵,且進口大豆因關稅上揚而漲價,皆可能會加劇食物價格上漲,租金價格上揚也將使得住房成本增加,所幸國際油價於2018年第四季開始出現大幅下滑,限縮物價漲幅,故EIU預測2019年CPI成長率為2.8%,較2018年增加0.7個百分點;在人民幣匯率方面,儘管官方穩定匯率的態度明確,然市場對於經濟下滑的擔憂,及匯率偏弱有利於降低貿易戰所帶來的傷害,故人民幣存在貶值壓力,EIU預估2019年人民幣匯率為1美元兌換7.17元人民幣。


四、2019年影響臺灣經貿表現之不確定因素

綜合各主要預測機構看法,多數認為2019年全球經濟成長表現不如2018年,惟成長趨緩幅度有限。全球貿易紛爭加劇、主要經濟體的貨幣政策緊縮,以及國際能源及原物料價格走勢將成為影響預測結果的主要不確定因素。首先,美國在2018年掀起與中國大陸之間的貿易大戰,美中雙方加徵關稅總計已涵蓋約3,600億美元的貿易額,儘管G20高峰會後,美中貿易戰暫時停止升級90天,不過由於美中貿易逆差仍大,除非中方進一步承諾且實質加大開放市場,否則短期內美中貿易戰短期恐難以消弭,貿易戰有長期化發展的傾向,且可能轉變為匯率戰、智財戰、WTO角力、企業制裁等非關稅手段,增加全球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

其次,美國聯準會近年升息動作加速,2018年利率已逾2%,搭配其減稅政策,吸引全球資金向美移動,使得新興市場及開發中經濟體金融市場大受影響,且歐盟於2018年底停止2.6兆歐元購債計畫,顯示量化寬鬆計畫正式退場,主要經濟體除日本外,貨幣都逐步朝向緊縮方向發展。展望2019年,聯準會會後聲明正式刪除貨幣政策依舊寬鬆等相關內容,且聯準會官員多次表示美國短期利率已接近自然利率水準,顯示聯準會升息已接近尾聲,但仍持續擴大減少資產,歐盟則將在2019年第三季起開始升息,這將使得新興市場及開發中經濟體都必須同步升息來加以因應,全球貨幣進一步緊縮,恐將使得金融市場波動更加劇烈。

最後,國際油價在近年扮演著全球經濟,特別是新興市場及開發中經濟體經濟擴張的關鍵角色,西德州原油從2016年年初每桶不到30美元,漲至2018年10月70美元左右,然受到全球景氣放緩,原油供應過剩影響,12月油價已跌回52美元,若油價波動幅度劇烈,甚至反向下跌,則不僅對新興市場及開發中經濟體出口表現產生負面影響,也將影響全球貿易及石化產業的表現,成為2019年影響經濟的另一項重要變數。

本院: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傳真 +886 (2) 2586-8855 聯絡我們

南台灣專案辦公室:807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80號43樓1-2
電話:(07)262-0898,傳真:(07)398-3703

© 2015 台灣經濟研究院 版權所有. 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