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點

新南向金融拓展需要新思維(台灣時報)
林建甫

2017/08/10
日前台灣金融服務業聯合總會(金融總會)發表「一○六年金融建言白皮書」, 再次點出國內金融業者面對的問題。並提出了「打造資產管理中心」、「支援實體經濟與公共建設」、「擴大資本市場規模」、「推動金融科技發展」、「強化金融監理效能及金融法規調適」及「健全國內金融稅制」六大建言。

其實台灣金融業所面對的市場飽和、過度競爭的事實已經存在多年。為了突破困局,「走出去」成為政府與業者共識。打「亞洲盃」的策略,到現在的「金融挺新南向」政策,雖然西進、南進的方向不同,但開拓國際市場的大方向一直沒改變。

但業者反應,包括新南向在內的國際業務拓展其實十分不容易。首先,東南亞大多數國家對本國金融業採保護政策,除了新加坡,其他國家幾乎都以「維持公平競爭」為原則,限制外資銀行的數量,保護國內銀行生存及金融市場的安全。例如:泰國、馬來西亞等國短期間不開外銀新牌照,但鼓勵國外金融業透過參股、結盟及併購的方式入場。另外,像越南、柬埔寨等國,因為台資銀行占所有外資銀行比重過高,當地政府也對台資銀行進入喊卡,讓自二○○五年開始陸續申請分行的九家台灣的金融業者,迄今仍未取得執照。

其次,目前台灣只和菲律賓、澳洲、印尼及馬來西亞納閩島等四個國家或地區簽署金融「監理合作備忘錄(MOU)」。沒有簽署MOU的背書,金融業者在地發展也多只能靠自己。

此外,經營上也並不輕鬆,放款容易踩到地雷。由於東南亞企業財報不透明、擔保品也有問題,加上企業文化不同,以及客戶信用風險和國家風險等因素,不少台資銀行在東南亞國家採到地雷,年年銀行備抵呆帳提不完。再加市場開放後的激烈競爭,依靠傳統模式,從申請設立辦事處,透過實體支行、分行來拓展業務,一步一腳印的作法雖是穩紮穩打,但拓展速度相對緩慢,對於「新南向」而言也是緩不濟急,或許應該納入新的思維。

首先,借重數位金融發展。隨著物聯網、金融科技的應用的成熟,大多數金融機構服務都能透過網路銀行完成。利用數位金融能降低台灣金融業者在新南向國家據點稀少的劣勢。加上數位金融與金融科技(FinTech)、行動裝置整合的大趨勢,讓消費者能從實際便利的使用中,體驗台灣金融業者所提供的高品質服務。

其次,善用「供應鏈金融(Supply Chain Finance, SCF)」。近年來供應鏈金融的發展愈來愈成熟,墨西哥國家金融發展銀行(NAFIN)已有成功的跨國家供應鏈融資的案例。同時日前鴻海也宣佈與大陸「點融網」推動「Chained Finance」區塊鏈金融平台,透過區塊鏈、互聯網的技術來發展供應鏈金融平台,因為區塊鏈能提供更加透明、清楚的訊息,因此融資能涵蓋的程層面也就更廣。

而供應鏈金融很適合應用在台灣金融產業的新南向政策,如能以供應鏈金融為基礎成立新南向融資平台。將資金需求者、資金供應者及相關增值服務產業都納入,不僅有助於台商開拓新南向,更是一個金融國家隊打新南向的新思維,協助國內金融業共同開拓東協國家市場。

當前正是台商布局東南亞市場的關鍵時刻,金融業是支持產業發展的重要角色,政府應思考整合金融與產業量能,創造最大效益,以把握新南向商機。

本院: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傳真 +886 (2) 2586-8855 聯絡我們

南台灣專案辦公室:807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80號43樓1-2
電話:(07)262-0898,傳真:(07)398-3703

© 2015 台灣經濟研究院 版權所有. 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