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點

建立航太驗證機制 提升產業發展(工商時報)
陳秉奇

2019/08/19

顧我國「國機國造」的歷史,以經國號(IDF)戰機堪稱最佳典範。其性能雖並非最強,但妥善率卻遠高於其他舶來品戰機,是國人的驕傲。自從民國76年IDF首架原型機出廠之後,超過30年沒有自製飛機的計畫,期望國機國造「帶動產業發展」、「提高自製比率」的目標並未完全實現。

航太大廠波音公司估計,在未來20年內,全球將有42,730架新飛機的需求,總產值將達6.3兆美元;受到中國、印度以及其他新興經濟體大幅度成長的刺激,亞太地區將占新飛機產值市場的三分之一以上,市場需求量為1.7萬架,總產值亦將達到2.6兆美元。在此大環境下,提升國內新機自製能量、搶占國際市場商機顯得格外重要。

航太產業發展具獨特性,訂單易受制於全球龍頭大廠,要進入國際航太供應鏈,除了權威性之AS-9100與NADCAP認證外,進入門檻很高。且在飛機維修與更換備份件的過程中,非原廠產品因無法取得認證,將難以進入產品與維修供應鏈中。現

今我國尚未建立軍機適航認證制度,軍用機僅採用原廠所建議的零組件,導致消失性商源問題不易解決,軍機保修零件皆需外購,難以達成國防自主與產業能量提升之目標。

為提升國內投資動能,強化台灣經濟成長力道,政府提出「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及「5加2產業創新計畫」,由政府領軍擴大公共建設支出,吸引民間參與,並針對國防產業推動國機國造與國艦國造政策,掌握國內國防產業自主,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建議應以國機國造政策為基礎,建立軍機適航認證制度,並聯合法人單位共同發展驗證規範提升驗證產業能力。

國內航太產業相關技術研發能量主要集中在中科院與漢翔公司,中科院在國機國造政策下肩負研發設計責任,自早期經國號戰機自製時即累積豐富自製關鍵技術,為我國航太產業研發打下良好基礎。航太產業與檢測單位對於中科院技術開發進程抱持高度期待,除了現有的技術開發飛機系統與發動機系統零組件開發項目外,更熱切關心相關技術的開發項目。

國內現有的航太產業主要以打造符合國際規格之產品為主,在國防自主政策與培養國防產業的需求下,軍機驗證標準需要參考以往技術資料與實際操作環境,才能讓我國產製的飛機採用國造自製零組件,創造運用實績,前進國際市場。

國內過去相關技術資料保留程度低,技術經驗傳承與建立制度所需預算問題亦須解決,這些都是國內尚未建立軍機適航認證證制度之主因。未來在新世代戰機研發下,應加速運用現有檢量測能量建立驗證機制,才能確保飛行安全,提升產業發展。

本院: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傳真 +886 (2) 2586-8855 聯絡我們

南台灣專案辦公室:807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80號43樓1-2
電話:(07)262-0898,傳真:(07)398-3703

© 2015 台灣經濟研究院 版權所有. 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