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點

民企應藉由帶路開展國際市場(中時)
林士清

2017/08/03
一帶一路泛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北京當局亦定調一帶一路為治理意義的「倡議」,而非具有軍事意味的「戰略」,該倡議將覆蓋地區44億人口,堪稱全世界最長的經濟走廊,一帶一路能否被視為化解中國大陸產能過剩的出路,仍猶待驗證。

當然,中國希冀藉由一帶一路倡議積極參與國際治理,想必是挑戰二次大戰後由美國所主導的國際格局,國際社會如何評價一帶一路倡議所帶來的機會與挑戰,觀乎未來中國是否具備提供國際公共財的角色,在全球治理範疇及區域經貿議題上扮演好負責任的大國形象。筆者認為大陸國營企業擅長基礎建設,民營企業則顯現投資效益的優勢,猶如一帶一路倡議上的兩把利刃。

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看,一帶一路倡議沿線區域從橫向來看,貫穿東亞、中亞及西亞;縱向來看,亦連接主要沿海港口城市,並且不斷向中亞、東盟、南亞等地延伸。一帶一路倡議將大幅改變中國區域發展版圖,強調區域之間的互聯互通,產業承接與轉移,有利於中國經濟轉型升級。

然而,一帶一路並非是一個實驗和機制,而是一套合作發展的理念和倡議,仰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既有的雙邊及多邊機制,借助既有的區域合作平台。一帶一路大多沿線國家尚處在工業化初期階段,不少國家的經濟高度依賴能源、礦產等資源型行業,中國的國有企業將率先在工程基建、建築建材、交通運輸、旅遊餐飲等領域,帶動對沿線國家的產品、設備、勞務和投資的輸出。

一帶一路倡議可強化中國民營企業參與全球化價值鏈的重要機遇,整合廠商之服務需求及政府背後財政支援,並在過程中強化成本及效益分析,提升中國企業布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市場之出口競爭力。

此外,探究一帶一路之經貿合作方式,筆者可歸納為3:首先,以企業(國營、民營)的國際直接投資為主要形式,包含企業自主決策、自負盈虧、自擔風險;其次,政府政策作為配套,為企業向海外拓展創造有利條件;第三,遵循國際通行規範,以市場作為資源配置的導向。中國的民營企業數量眾多,通過國際貿易和海外直接投資等方式,形成了對特定地區產業鏈結構進行深入了解,可強化民營企業藉由一帶一路倡議來開拓國際市場的通路。

為中國民營企業出口拓銷於通路、通航和通商等暢通,遂為一帶一路解決戰略問題的關鍵,例如,「一帶」主要是從通路著手,通路所推進的地區基礎設施薄弱,提升效果更大,其對接的是西部地區廣闊的腹地,將在交通設施建設和油氣管道建設;又例如,「一路」著重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將以國內外的港口為支點建設,推動各種規格的自由貿易協定談判,可以上海、泉州、廣州等港灣的超級深水港為依託,建設國際中轉港,帶動建設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掌控國際貿易主導權、議價權和配置權。

是以,相較國營企業在基礎建設上具有利基,但民營企業在發揮投資效益更具優勢,民營企業必須設法摒棄短期利益最大化的作法,藉由一帶一路倡議布局沿線市場,採取投資戰略眼光的長期布局。

本院: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傳真 +886 (2) 2586-8855 聯絡我們

南台灣專案辦公室:807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80號43樓1-2
電話:(07)262-0898,傳真:(07)398-3703

© 2015 台灣經濟研究院 版權所有. 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