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點

大學怎麼能從前瞻中缺席(新新聞)
邱俊榮

2017/07/24
「前瞻基礎建設」引發熱議與衝突。對於何謂「前瞻」、台灣該面對什麼樣的前瞻,即使各方搶著定義,至今仍莫衷一是。在此同時,英國廣播公司(BBC)製作了《未來今日》(Future Now)專題,提出人類在二○五○年將會面臨的十個巨大挑戰。兩相對照,說明了我們不但對「前瞻」的探索研究仍屬貧弱,連追隨全球前瞻趨勢的努力都不足。

在此次瀰漫全台的前瞻爭議中,從政治人物到市井小民,議論之聲不絕於耳,倒是我們認為最該扮演探索未來、提出前瞻看法的各大學幾乎自始至終缺席。這個迥異於先進國家大學角色的現象,某種程度呈現了台灣各大學的自我放棄。

我們不能說台灣的大學毫不負責任,至少這些年來在所謂學術研究、教學品質的提升上,無論目標與做法是否正確,各大學都在各種誘因機制下戮力而為。近年來,輿論對大學最多的批評或許是:過多的大學培養了過多的畢業生,卻無法學以致用,難以滿足產業界的用人需求。為了解決這種嚴重的學用落差問題,大學們很努力,政府也鼎力協助,時時探索產業需求的「人才」到底是什麼,進而致力配合業界需求,期盼能準確供應業界所需人才。

七月十五日是聯合國世界青年技能日(World Youth Skills Day),這個日子並沒有在台灣引起太多重視,儘管此課題是面臨嚴重青年低薪與發展困境的台灣最該關心的。

全球青年就業問題急遽惡化是全球化趨勢,也已成為當前聯合國與許多國家青年政策中的重要議題,主要是因為知識經濟與全球化提高了對青年就業能力的要求。由於這兩個衝擊,讓這一代年輕人在就業時面對激烈的全球競爭、快速變遷的技術及產業結構。

台灣要能在未來的全球化競爭中維持不墜,就必須緊跟全球技術與產業變遷的腳步。但目前看來,這個腳步實在踏得蹣跚。例如,根據一項微軟公司的調查,台灣至今竟仍有近四分之一的企業尚未思考或規畫數位化。事實上,當中央政府將生產力4.0、VR、AR、大數據喊得震天價響時,多數地方企業的生產、需工模式仍一如以往、少見改變。於是當大學時時順應產業需求以培養「沒有學用落差」的青年時,實是正在創造、加深我們的產業發展落差。

我們不敢寄望民選政府能有多麼前瞻的思維,但無論大學的任務在於尖端研究或是社會良心,都有責任擔負起前瞻未來的責任,最可怕的是隨波逐流、落後於全球變遷趨勢。

本院: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傳真 +886 (2) 2586-8855 聯絡我們

南台灣專案辦公室:807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80號43樓1-2
電話:(07)262-0898,傳真:(07)398-3703

© 2015 台灣經濟研究院 版權所有. 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