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點

憂喜參半的經濟復甦(中國時報)
邱達生

2018/06/04

      今年經濟景氣一般預測可望延續去年的復甦態勢,但是去年所倚賴的引擎是外需的出口,今年則必須依賴內需消費與投資的拉抬。然而在2015年下半年至2016年第1季,雖然所有亞洲國家都因為油價崩跌導致國際需求萎縮,而出現出口成長持續下滑,但是台灣卻是該期間唯一發生經濟衰退的亞洲國家,因此再次證明出口是台灣最重要的引擎。是以當各界預測今年經濟的主要引擎並非出口的同時,也一致認為今年經濟不可能比去年好,因為消費與投資都不足以取代出口對台灣的重要性。

      既然已期待內需消費在今年扮演相對關鍵角色,政府當然希望在政策上收到臨門一腳之效,因此提升公務機關基本薪資,並希望對民間企業帶來示範作用。雖然理論上所得增加可以帶動消費,惟真正跟進加薪的民間企業不多。2009年的金融危機改變了經濟環境,自「後危機時代」起,企業開始將物價上揚看成是成本升高、壓縮利潤,因此跟進政府政策調薪的動機當然有限。

      可能進一步抵銷公務人員加薪的政策效果,並對消費產生壓抑作用的是今年7月即將執行的軍公教年金改革。據政府估計,第1年調降公教人員18%優惠存款利率,國庫可省下310億元的利息;如果再加上第2年的18%利率歸零,以及退休人員所得替代率循序調降至60%的話,則政府總共可省下約1.4兆元,然而這些省下的預算也代表特定族群消費力道的降低。由於年改的所得替代率是逐年慢慢調降,在預期心理影響下,也會讓該族群消費意願出現逐年遞減的現象。

      除了年改造成的國內消費趨緩,可能對投資產生衝擊外,根據財政部的「進出口貿易統計」,我國今年1~4月資本設備進口金額較去年減少2.5%,意味著支持未來成長的動能減緩。

      再者,國發會發布的領先指標則是出現連續5個月的下滑,具備未來3~6個月預測能力的領先指標持續下滑則暗示投資的動機進一步削弱。如此一來,今年預計要擔任重任的消費與投資都不如理想,經濟的循環性回溫是否將出現變數?

      基期因素讓所有預測機構原先並不對台灣今年的出口寄予厚望,然而數據卻顯示出口在今年對台灣經濟仍將扮演重要的角色。今年除了2月之外,台灣出口都是兩位數成長,1~4月同期較去年成長高達10.5%。而同一期間的外銷訂單金額則較去年增加達7.2%,表示未來1至2季的出口可望持續暢旺。

      今年台灣經濟復甦當真是正負面因素摻雜,添好柴火的內需未能如願啟動,而預期強弩之末的出口卻照常運轉不息。因此2018年台灣經濟仍將維持復甦,但是在無法三具引擎同時發動的情況下,復甦動能顯然不強。

本院: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傳真 +886 (2) 2586-8855 聯絡我們

南台灣專案辦公室:807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80號43樓1-2
電話:(07)262-0898,傳真:(07)398-3703

© 2015 台灣經濟研究院 版權所有. 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