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點

電動車時代 台灣要抓住機會(中國時報)
林建甫

2017/10/09
最近除了歐洲各國逐步宣告終結傳統內燃機(引擎)車輛的使用,日前連中國大陸也宣布傳統能源車的死刑。面對這股電動車蓄勢待發的熱潮與全球汽車工業發展的重大轉折,我們在台灣可能覺得很遙遠或不可思議,但不應驚恐。相反地,台灣應掌握相關產業的切入機會,更積極投入發展自駕車(無人車),抓住關鍵趨勢。

淘汰汽油及柴油車輛的重要關鍵是去年通過的《巴黎氣候協定》,確立21世紀結束前全球升溫不超過攝氏2度,以及零碳排放水準的目標,要求各國大規模限制碳排放。其中,交通運具電力化即為達到此目標的重要途徑。

包括荷蘭、挪威已宣布將在2025年全面禁止汽油車和柴油車生產與銷售;汽車製造大國德國也計畫自2030年起禁售燃油車款;法國與英國則將從2040年起全面禁售,屆時市場上將只允許電動汽車等環保車輛銷售。歐洲許多地方城市的腳步則比中央政府更快,像是法國巴黎、德國斯圖加特和西班牙馬德里等城市,都宣布在2025年前禁止柴油汽車,這距離現在已不到10年。亞洲國家如印度,也表示2030年禁售傳統能源汽車。至於中國大陸在9月初表示將會同相關部門制定中國禁售傳統能源車輛的時間表,意即終將禁止汽油和柴油動力汽車的銷售,只是具體時間尚未決定。

特斯拉(TESLA)過去的價格十分昂貴,在美國最便宜的MODEL S是6萬美元起跳。今年7月發表的MODEL 3訂價為3.5萬美元,價格已比以往平易近人許多,推出後立即秒殺,在市場投下震撼彈,顛覆全球汽車產業。而根據立恩威國際驗證(DNV GL)發布的「能源轉型展望」報告,預期電動車與傳統引擎車可望在2022年達到成本平衡,屆時電動車的價格就更具有競爭力。因為隨著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伴隨著生產成本愈來愈低,電動車電池成本也逐年下降,加上各國政府政策要求、市場競爭,可預見電動車的時代已經來臨。

汽車產業是集金屬機械、電子、塑橡膠與汽車零組件等的傳統產業應用大成,這些項目很多都是國內強項。而在我們比較不擅長的引擎製造部分,未來在電動車上也會由電動馬達所取代,對台灣而言是切入汽車產業非常好的機會。另外,資通訊產業也是台灣的強項。雖然國內在自有品牌的智慧手持裝置銷售上遇到瓶頸,但台灣在車載資通訊領域的技術與製造早為世界所肯定,像是國內自有品牌車輛近來所推出的新車,所搭載的資通訊配備比起國外品牌毫不遜色,甚至更具巧思。我國資通訊產業可藉由電動車與自駕車的發展,找到另一個市場穩健的應用領域。

根據研究,電動車比傳統能源汽車少了約4成的零組件,因此這些零組件供應商在面對未來汽車產業的發展,須面對轉型升級的問題。電動車是採模組化生產,台灣雖有生產如電池、馬達、鋼板、車用鏡頭等關鍵零組件,但更應加大在發展車輛次系統上的力道,如動力控制系統、馬達及傳動、電池模組、冷卻系統、電裝系統等,藉此整合並帶動國內相關零組件業者升級,取得專利。如此一來,除了進一步整合成自有品牌整車輸出外,縱使品牌銷售不如預期,也能靠銷售次系統或提供解決方案給有需求的國內外車廠,擴大MIT零組件的銷售出海口。當然更好的上策是以發展下一代更具智慧功能,整合能源系統、車聯網與人工智慧(AI)的自駕車為終極目標,設法開始搶資金、人才與市場。

但自駕車中AI的發展需要不斷地學習與驗證,以逐步適應各式各樣不同的道路環境與狀況,這需要在市區道路實測的場合與機會,但國內道路法規卻還沒有相關的具體規範。因此政府必須檢視新科技的使用環境是否健全與便利,修法積極面對。

最後,歐盟為了讓電動車普及化,就先立法規定到2019年,歐盟新建或整修的房屋必須加裝電動汽車充電設施;到2023年,10%的建築物停車場必須裝設電動汽車充電設施。政府應未雨綢繆,主動提出不同階段的發展計畫與法規配套,先打造好產業發展的基本環境,才能吸引廠商投入,台灣電動車、自駕車的發展才能迎來大好的機會。

本院: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傳真 +886 (2) 2586-8855 聯絡我們

南台灣專案辦公室:807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80號43樓1-2
電話:(07)262-0898,傳真:(07)398-3703

© 2015 台灣經濟研究院 版權所有. 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