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點

特首更替 港競爭力仍看好(旺報)
林士清

2017/03/29

香港回歸20年,特首選舉委員投票選出的第一位女特首林鄭月娥,即便香港民眾對小圈子投票評價兩極,但林鄭的人格特質及公職生涯似乎能繼續為香港帶來繁榮,或許就是李嘉誠所讚美「女媧補天」對新任特首的期待。文官體系的廉潔、效能、專業至上等的治理模式,使香港特首更替,並不影響香港在亞太地區扮演全球國際金融中心的重責大任,

大中華經濟圈目前三大金融中心:香港、北京和上海。嚴格而論,香港是目前唯一的全球性國際金融中心,北京挾政治優勢是大陸的商務中心,而上海仍在摸索由傳統城市邁入全球都會的途徑。

金融周邊產業發達

亞太區域經濟發展於上世紀末一棒接一棒快速成長時,東京、香港及新加坡在此東亞三大經濟板塊扮演金融樞紐的地位十分明確,亦受惠於三大經濟板塊成長,跨國企業在亞洲經濟活動之營運、指揮及控制皆以三大金融中心為主,成為國際經貿往來及對外關係之重要部分,東京、香港及新加坡成為國際金融中心,源自於亞洲三大經貿板塊及區域金融中心的成形。環顧香港發展歷程,早在60年代便成立境外金融中心,以寬鬆的金融及外匯管制、租稅的優惠待遇及完善金融服務著稱。

香港的金融優勢在於賦稅較低、金融相關規範自由、透明化監理機制等,對於跨國企業及投資經理人而言,在香港成立公司不僅個人所得稅率低,公司營利事業所得稅也低,公司設立登記程序簡便。尤其英國殖民時期留下之官方語言,支持金融發展的會計制度,較受信任的西方法律體系及國際水準的公司治理。

是以,自由化及國際化程度較高,金融周邊產業發達,奠定香港在區域金融中心的地位。香港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反映其具有高度彈性及政府介入的操作空間,香港在多次金融衝擊中表現出經濟的抗跌力,仍然能維持較高之人均收入、經濟增長及政府財政的靈活性仍未上海所能比擬。

建構區域金融中心的要件有三:區域內具有高度政經影響力及競爭力的城市、該城市擁有發達的金融服務業能連結國際經貿網絡、金融中心和國家政策的結合。東京、香港、新加坡作為全球國際金融中心,不僅代表東北亞經濟圈、大中華經濟圈及東南亞經濟權的金融樞紐,各自的政經環境差異及建立金融中心之策略,企圖打造金融中心以利吸引外資來繁榮經濟,符合跨國企業為了成立營運總部之要求,以全盤指揮控制地區內企業運作。

亞太地區仍呈現東京、香港、新加坡三雄爭霸國際金融中心之態勢。換言之,東京、香港、新加坡是亞太地區最具競爭力的城市,如何維繫最具競爭力而不墜,背後的政經體制良性運作方為支撐的關鍵。

開啟下波文明進程

香港特首的選舉雖非普選,特首的權力似乎不如他國的總統及總理,然而香港特區政府的高階文官強調專業領導,造就穩定繁榮局面。即使「占中事件」之後,香港政經文化的變遷增添變數,會否因而失去過往經濟上及金融上的光環?仍為未定之數。即便是當下動盪的香港時局,仍顯現香港人更執著在公民權、自由權及環境權的追求,公民文化的覺醒,這似乎也能開啟香港下一波文明、進步的歷程。

 

本院: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傳真 +886 (2) 2586-8855 聯絡我們

南台灣專案辦公室:807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80號43樓1-2
電話:(07)262-0898,傳真:(07)398-3703

© 2015 台灣經濟研究院 版權所有. 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