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點

九成企業只想保守使用專利智財
林欣吾、戴彗紋

2015/06/04

 台灣的技術貿易逆差,依央行統計雖然已比2011年高峰稍微緩和,但是依然偏高。根據台經院研究三所調研發現,短期而言,對外購買技術其實是業者將本求利的作為;但從長期來看,卻是源於缺乏策略規劃、落實智財布局與技術自主的結果。

  依全球長期發展典範觀察,可以預見近期全球會朝智慧家庭、智慧製造、智慧交通、智慧電網及智慧城市等方向發展,各國及業者都正積極地爭取這開放發展機會下的商機,這當中涉及了跨領域技術融合、文化創意整合應用及營運模式創新,甚至於涉及到標準形成的議題。更重要的是:台灣在資通訊領域的創新能量一直是世界上具關鍵地位的國家,就現有的產業基礎及資通訊整體創新能量來看,台灣其實具有絕佳的優勢取得發展機會。

  不過,我們的困境卻是是台灣研發投入前300企業當中近九成企業,在專利的思考上並沒有與未來的商業目的扣合,研發投入與過程中,缺乏納入有效的專利管理機制,對專利認知也與國際大廠的思維有很大差距,結果就是台灣可以產出很多專利量,而技術自主或關鍵技術保護上不足,導致產業必須付出高額權利金。

  從AC-LED專利個案突破國際大廠的競爭障礙來看,台灣是具有以小搏大、反敗為勝的實力:如果可以認真地看待專利策略與紮實的布局。

  根據台經院研究三所的研究,在智慧科技融合的趨勢底下,國外業者在智慧製造的專利佈建同樣相對於國內業者起步更早。不過,如果從台灣智慧製造相關專利總數來看,並沒有居於弱勢;但是,差別是國外業者是個體佈建,台灣則是分散在不同業者。

  近期,政府正要參酌德國「工業4.0」的精神,順應台灣產業的優勢與國際典範的機會,發展「生產力4.0」的產業政策方案。

  然而,如果在此重要產業政策方向下,台灣若仍缺乏對智財管理的重視、未能落實智財的策略思維與創造新的營運模式,那麼這些機會終究僅是機會,無法成為產業轉型的契機,這波機會消逝後,台灣產業可能繼續停留在單純製造代工,為其他品牌業者作嫁的角色,甚至被新興國家超越。

  具體而言,不管未來產業政策要如何聚焦與選擇,務必在規劃與執行重要產業政策一開始,就好好重視智財議題,必須在推動方案的討論過程中,設置關卡檢視政策方案中智財資源與策略的妥適情形。

  同時,為降低各方進行智財策略的門檻,政府更必須要強化資料庫、垂直專業社群及專利訴訟社群等基礎環境以降低成本與累積知識與技能外,更要建立職能基準與實務人才回流訓練機制,形成專利服務與實務人才體系的生態系。

  台灣目前已進入到「創新驅動」發展的深水區,若要以「創新」作為產業轉型的工具,必須要更為多元的審視與考量,棍子與蘿蔔同時進行,讓需求與供給同時浮現,並對品質成果有一定的要求,這樣才有可能啟動正向經濟循環。技術創新,不能再只有衝天炮的想法,而是要有導彈的思維,聚焦未來市場需求,並透過智財策略保護與激發產業的發展潛能。


2015-06-04╱工商時報╱第A6版╱政經八百╱林欣吾、戴彗紋■台經院三所所長、副研究員

本院: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傳真 +886 (2) 2586-8855 聯絡我們

南台灣專案辦公室:807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80號43樓1-2
電話:(07)262-0898,傳真:(07)398-3703

© 2015 台灣經濟研究院 版權所有. 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