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點

大陸不會被民族主義牽著走(旺報)
林士清

2016/07/22

北京當局近年來在國際參與上,積極展現的高度自信及樂善好施,目的無非舒緩國際圍堵中國的氛圍,但南海仲裁案一出爐,輿論撻伐掀起內部民族主義情緒的激昂。

端倪當前的國際政治情勢,已非冷戰結束後對中國有利的發展機遇期,北京的外交戰略企圖營造有利於己的國際環境,美國早已將中國大陸視為其潛在的競爭對手。美國的海權優勢壓抑中國陸權,浮現南海、東海及黃海的C型戰略圍堵,徹底鎖住中國大陸勢力擴張。

大陸的軍事發展已逐漸轉型到全球戰略,崛起中的中國需建立一支與其國家發展相襯的軍隊,國家經濟發展則有賴於海上貿易,南海的戰略位置為重中之重。美國五角大廈公布4年戰略報告中,指稱中國大陸的核武力是最可能與美國相競爭的軍事力量,北京的巨額投資到戰略軍需工廠和發射到疆界以外的能力。換言之,北京當局期望軍事力量能夠輔助國家戰略目標的達成,超越領土、領海、領空等傳統國境,而投射到與國家利益相關的地理與空間範圍。

大陸在整軍經武之際,一方面藉由擴大在歐亞大陸上的戰略縱深,鞏固其作為當前亞洲路上板塊的唯一強權,增加與美、日海洋國家競逐海權的籌碼;另方面透過與周邊海洋國家間合作與衝突的關係,拉出大陸的影響力得以擴張的戰略空間。

中國大陸要從陸權大國走向海權強國仍然艱辛,從南海仲裁的效應下,內部輿論較為浮躁和激進,顯示大陸在崛起與威脅之擺盪一直充滿矛盾,為了把握難得的歷史機遇期,充分運用和平條件全力發展,恪守的「韜光養晦」真訣。不過,在崛起過程中還有地上、天空、海底的各種資源必須爭奪,符合鄧小平的另一真訣:有所做為。

在經濟持續相互依賴的全球化趨勢下,大國與大國之間的產生了深刻的互利經貿關係,縱使發生了局部或議題之衝突,但不容易導致全面或不計代價的軍事衝突,因為相互軍事衝突的成本太大,使大國與大國面臨衝突時,皆有產生各退讓一步而採取對話與合作的關係,而將衝突控制在可承受及處理的範圍內。

從上述推論,美、中關係對亞太局勢和東亞各國亦產生重大的影響,因美、中雙方的克制,使南海、東海、朝鮮等爭議控制在安全界線內,即便南北韓爆發趨勢衝突,但預料中美雙方仍強調融入彼此所依賴的經貿關係,而不樂見軍事衝突導致經貿關係的衰退與國際體系的動盪。

對於北京當局來說,倘若南海仲裁一事上沉不氣被國內激進的民族情緒牽著走,似必對「一帶一路」的政策執行帶來負面影響;與美國好不容易建立的「大國關係」恐怕倒退;尤甚,苦心經營「和平崛起」的國際形象將付諸東流。
 

本院: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傳真 +886 (2) 2586-8855 聯絡我們

南台灣專案辦公室:807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80號43樓1-2
電話:(07)262-0898,傳真:(07)398-3703

© 2015 台灣經濟研究院 版權所有. 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