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點

新時代新問題,央行難為(聯合報)
林建甫

2018/09/14
      拜新經濟發展之賜,近期美國的經濟數據相當強勁。第二季GDP成長率超過四%,八月非農就業人數增加二十點一萬人,失業率三點九%,仍維持在一九六○年代以來的最低水準,八月平均時薪成長二點九%,優於預期。

      亮眼的數據背後卻帶來了通貨膨漲隱憂: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自去年九月以來均在聯準會目標二%以上,六月達到二點九%,觸及九年新高,加重了聯準會升息的壓力。

      目前推斷,聯準會今年應會再升息二碼,明年再升,等利率水準到三%後,聯準會才會考慮停手。但美國持續升息的作法,引發了多國反彈。阿根廷、土耳其、印尼、巴西等新興市場資金外流加劇、匯率崩跌,金融危機一觸即發。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會也持續警告升息會帶來的巨大衝擊,加上歐、日、中等國家經濟成長不如預期。美聯準會成為目前唯一緊縮貨幣政策的央行,所有矛頭都指向聯準會,連自家總統川普也公開指責聯準會升息是扯經濟成長的後腿,央行決策難為。

      另外,新時代的數位經濟轉型,也讓貨幣政策的決策更加困難。日前哈佛商學院經濟學家Alberto Cavallo提出了「亞馬遜效應(Amazon effect)」現象。他研究二○○八年到一七年間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美國大型傳統零售業者「平均商品價格維持時間」從六點五個月降至三點七個月。也就是說,價格調整的頻率更快,物價波動更大。

      原因是在數位時代,網路無國界、人工智慧、自動生產等因素,不僅生產成本變動很快,愈來愈多零售商改以大數據分析來做訂價策略,讓價格與匯率、能源、原料、關稅、運輸等成本的連動性更加直接。因此菜單成本、貨幣幻覺、資訊不對稱所產生的價格僵固(sticky prices)將愈來愈短。換言之,物價與成本連動更快,貨幣政策傳導途徑、影響力也都改變。

      另外,幾乎所有國家不約而同朝無現金社會方向前進,支付工具將由傳統的實體貨幣變成電子貨幣,甚至有部分人開始使用去中心化的加密貨幣,這都將衝擊貨幣政策的傳遞過程。

準此,在數位經濟時代貨幣政策的影響及過程都需要從新檢視,全世界央行都要迎接這個挑戰。

本院: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傳真 +886 (2) 2586-8855 聯絡我們

南台灣專案辦公室:807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80號43樓1-2
電話:(07)262-0898,傳真:(07)398-3703

© 2015 台灣經濟研究院 版權所有. 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