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點

展望未來國際經貿關係 與台灣的因應(工商時報)
邱達生

2018/12/25

      G20川習會看似和平落幕,美、中雙方暫時停火90天進行協商。回顧美國川普政府在2018年以來的對外重大經貿談判,基本上屬戰績全勝,川普期待中國方面要比照歐盟、墨西哥、加拿大、南韓與日本一樣對美國讓步、妥協。這些經濟體已經陸續於第三季在與美國的雙邊談判中,對川普要求做出回應與承諾。

 

      川普政府經貿談判的策略與模式大致可以歸納為幾點:一、偏好以雙邊談判為主,例如即便是代表美、加、墨三方之新版北美自由貿易協定,也是以兩個雙邊的方式完成談判;二、談判前積極且持續施壓對手,例如在川習會前,美國商務部工業安全局公布將管制14項新興科技的出口;三、取得談判結果後,不會馬上取消已經執行的制裁措施,但會暫時延後計畫中但尚未執行的懲罰措施;例如7月美歐協議後,對歐盟鋼、鋁加稅措施並未終止,但是停止232條款調查擴大至對歐洲進口車加徵關稅;四、談判完成後會繼續施壓對手,以要求對手實現協議承諾,例如在川習會後,川普在推特上自稱「關稅人」,意味只要對手沒有落實承諾則隨時會加徵關稅。

 

      川習會後至201931日前的美中談判,將決定未來美中貿易戰的後續發展。預期有三種可能情境,情境一是雙方談判順利,川普暫時不將2,000億中國進口品關稅提升至25%,但已經加稅的部分也不會馬上去除,要持續觀察中國未來是否履行談判承諾。

 

      情境二是談判破裂,川普將2,000億中國進口品關稅提升至25%,且對其他2,67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品加徵關稅。

 

      情境三也屬談判破裂,川普將2,000億中國進口品關稅提升至25%,雖然暫時不對其他2,67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品加徵關稅,但是加重在非關稅貿易制裁的力道,特別是高科技零組件的禁運。

 

      目前的美中彼此加稅清單,雖對台灣部分傳統產業出現轉單利多,但是衝擊半導體的出口。正負因素相抵後,對台經濟衝擊實屬有限。但是如果後續談判失敗,也就是發生情境二或情境三時,則會顯著的影響台灣出口到中國的零組件。其實三種情境都會導致供應鏈移轉,只是移轉速度快慢的差別罷了。供應鏈位移在達到新的均衡之前,必然會產生導致經濟成長走緩的交易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與歐盟在2018725日達成協議後,雙方同意未來都將朝零關稅政策發展,甚至可能達成美歐關稅同盟;924日,美韓雙方完成美韓FTA的重新簽署;927日,美日同意將進行雙邊商品貿易協定(TAG)的談判;930日,美加墨完成USMCA談判。以上這些案例意味川普在達成對手妥協的「公平貿易」後,仍會追求自由貿易,以提升經濟福利效果。所以無論貿易戰未來是戰是和,自由貿易仍然會再度受到重視,因此外貿導向的台灣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的戰略非常重要。

 

      台灣如欲加入多邊協議如CPTPPRCEP,不免有很多國際政治壓力要努力克服。川普一則對國際政治有空前與獨特的處理方式,再則偏好雙邊談判,是以我國似可嘗試透過啟動台美TIFA對話機制,取得與美方協商雙邊FTA的可能。唯我國在WTO架構下平均關稅達6.4%,顯著的高於美國平均3.5%的關稅,因此如有機會與美國進行FTA談判時,我國可能要有大幅妥協讓步的心理準備,以符合川普公平貿易的要求。策略上可以參考美韓重新簽署的FTA,以韓國承諾內容對我國的產業進行壓力測試,以便在未來追求自由貿易之前,有效建立國內共識。

本院: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傳真 +886 (2) 2586-8855 聯絡我們

南台灣專案辦公室:807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80號43樓1-2
電話:(07)262-0898,傳真:(07)398-3703

© 2015 台灣經濟研究院 版權所有. 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