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點

拚經濟降息遠遠不夠(中國時報)
孫明德

2015/09/26

今年國內的經濟局勢可用「急轉直下」形容,第2季先是「內溫外冷」,進入第3季後,在大陸經濟降溫、人民幣貶值及全球股災連串不利因素影響下,不只出口無起色,內需也開始減弱,經濟已面臨寒冬來襲。這也是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明知降息效果有限,但仍運用有限的工具奮力一搏的原因。

從4月起,國內的貿易數據就多月呈現兩位數下滑,其中除了油價因素,讓礦產品、石化、橡塑膠及金屬產品出口銳減外,電子零組件銷售也在欠缺亮點產品帶動下成長低迷,以致第2季經濟呈現「內溫外冷」型態。而進入第3季後,連「內溫」都不見了,零售銷售在7、8月都呈現衰退,經濟表現持續下滑。

本月台灣經濟有兩項觀察焦點。一是蘋果新機發表,銷量關乎台灣出口能否受惠,但新機效應似乎不如往年明顯;二是美國聯準會(FED)升息決策牽動金融市場變化。好消息是FED沒有升息,讓各界鬆了一口氣。反倒是央行24日理監事會決定降息半碼,營造「寬鬆」的資金環境,努力救經濟。

彭淮南也進一步表示,希望「貨幣政策先行,財政政策快跟上」,顯示他對國內景氣的憂心。經濟是台灣的命脈,各界應進一步思索以何種政策組合,才能有效挽救疲弱的經濟。

以目前政府的結構和能力,要解決來自於國際經濟的影響確實不易,因為如今政府手中救經濟的政策工具已不如從前多元,像行政干預及運用公營事業等介入市場經濟的作法都已不適宜,央行的貨幣政策是少數的政策選項之一。再加上面對即將到來的選舉,更讓行政團隊的財政政策難以施展。

在台灣經濟的發展歷程中,每遇到外部不景氣時,常利用擴大投資,增加內需來因應。一方面抵銷外部不利影響,另一方面為下一波出口轉型作好準備,例如1970年代的十大建設。目前雖然政府財源有限,不易獨力推出大規模的建設,但國內民間資金豐沛,政府仍有機會透過制度創新與法規鬆綁,在合適的監督機制下,引導閒置資金投入更多的基礎建設或新興產業,為未來的經濟發展奠立良好基礎。

同時,為了讓台灣產業發展有更好的環境,政府應持續推動經貿自由化。在景氣好時各界並不感覺到洽簽自由貿易協定(FTA)或加入區域整合的重要性,但當外銷困難時,看到韓國或越南運用經貿協定維持一定的出口動能時,政府就有機會說服國內的反對意見,重新加速經貿自由化的腳步。

但再好的政策都必須加以執行才會有成果,國內目前最欠缺的,既不是明星產業的選擇,也不是繁星點點的政策建議,而是在於政策的執行力。現任內閣在沒有連任壓力下,應該再推動幾項令人民有感的經濟政策,以展現救經濟的決心。
 

本院: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傳真 +886 (2) 2586-8855 聯絡我們

南台灣專案辦公室:807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80號43樓1-2
電話:(07)262-0898,傳真:(07)398-3703

© 2015 台灣經濟研究院 版權所有. 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