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點

「電子支付」趨勢 與台灣發展思維(交流月刊153期)
彭思遠

2017/06/27

近來兩岸行動支付市場不約而同發生了大事,發展領先的中國大陸市場,人行宣布了一連串制度法規,規範行動支付、第三方支付產業發展,在市佔率最高的支付寶與中國建設銀行達成合作協議後,中國大陸行動支付產業整合的大門已經開啟,支付服務業者所整合的大平台,將會是主導未來消費、支付的模式。

相較之下,台灣因為金融產業發達,行動支付、第三方支付產業的發展速度比較慢,根據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調查,國人目前仍多以信用卡(77.1%)和現金(60.1%)做為主要支付工具,使用行動支付工具的比重僅4.8%。不過行動支付用戶成長的速度快,過去兩年平均成長幅度超高過20%。

不可諱言,成長速度雖快,但要達成金管會「電子化支付比率5年倍增計畫」中,2020年前電子化支付比率提升至52%的目標,還要加把勁。未來台灣如何發展電子支付,值得進一步探究。

中國大陸第三方支付發展成熟

觀察中國大陸第三方支付的發展,2004年12月阿里巴巴創辦支付寶,最初是為了解決淘寶網交易安全所設的一個「第三方擔保交易模式」,隨著淘寶網、天貓商城等互聯網交易的擴展,2012年支付寶用戶突破8億,功能除了原本網上的擔保交易,擴展至實體商店支付、銀行充值與提現、虛擬錢包轉帳、向銀行轉帳、話費、Q幣、騰訊軟體、水電費等支付功能,幾乎替代了現金與信用卡。

更重要的是,「餘額寶」的誕生。「餘額寶」是螞蟻金服推出的一個貨幣基金,只能透過支付寶投資購買。「支付寶+餘額寶」將互聯金融網「簡便與快速」的特性完整呈現,成功的運作模式,同時也帶動了中國大陸互聯網金融的快速崛起,微信、百度等紛紛加入戰局。

簡言之,支付寶不僅具備消費者於交易所需的支付功能,也包括更簡便的投資管道,自成一系的體系,對於一般民眾來說,已可替代銀行、金融業的角色,馬雲與支付寶理所當然成為銀行業者的眼中釘。

不過去年開始,中國大陸第三方支付市場的發展出現轉變,關鍵在於政府建立制度法規,提升對市場的管制。今年初,人行針對「聚合支付」的規範連續發文說明,開始鼓勵產業整合,推動功能更全面的「聚合支付」。

什麼是「聚合支付」?依據百度的定義,「聚合支付」又稱之為「第四方支付」或「融合支付」,單指只從事「支付、結算、清算」服務之外的「支付服務」。簡單來說,「聚合支付」就是一個整合銀行、清算機構、銀聯、第三方支付、手機Pay等所有存款、轉帳、支付及支付服務業務的平台,不少人認為「聚合支付」將是一個工業社會轉型互聯社會的必備過程之一。

中國大陸最大的第三方支付業者已投入整合列,轉型做金融技術服務,與銀行合作共贏,規模更大、業務服務更完整,並且結合FinTech與傳統金融業的「聚合支付」平台成形,未來的發展值得拭目以待。

台灣電子支付剛起步

回頭看台灣的發展,目前台灣電子支付仍在起步階段,2015年初通過「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以來,目前國內共有歐付寶、橘子支、國際連、智付寶、台灣支付5家廠商取得電子支付執照,換言之,只有這五家業者的APP才具備「轉帳」、「儲值」功能。

而引起廣泛討論的Apple Pay,其實只算是第三方支付的一種,將信用卡綁定在手機上,再進行支付的動作,並未具備「轉帳」、「儲值」功能。從支付便利性來看,因為較需要打開手機、輸入密碼的其他電子支付APP快,因此短短幾天,綁卡量就超過其他電子支付業者。

但Apple Pay在美國的發展並未如預期順利,2016年成交金額360億美元,遠少於蘋果原先預測的2,070億美元;Nilson Report指出,Apple Pay的滲透率雖已較2015年成長1倍,但在美國仍有三分之二店家不能使用,包括沃爾瑪、Target等大型通路。

同時,Apple Pay在中國大陸的發展也不佳,2016年2月,Apple Pay風光進軍中國大陸,上路當天綁定的銀行卡就超過3千萬張,但經過一年的發展,Apple Pay在中國大陸的支付市占率僅約1%,關鍵在於Apple Pay雖然有品牌的加持,但與支付寶、徵信支付等包山包海的通路及服務相比,Apple Pay僅能做為支付工具,難以吸引民眾。

台灣電子支付發展的關鍵

綜觀上述,不難發現電子支付產業成功的二大關鍵為「整合更全面的服務」及「市場規模及通路」。

首先,電子支付的發展日新月異,其平台整合已不侷限於付錢(支付)。以阿里巴巴的支付寶為例,最早是為了支應淘寶網的擔保交易而成立,發展迄今除早期提供淘寶網、天貓商城的第三方支付服務,服務範圍擴大至線下支付(手機充值、繳費、醫院掛號、繳納罰款)、網路理財(餘額寶)、轉帳、儲值、海外直接退稅,還有「集分寶」這個用愈多,回饋愈多的積分制度。

簡單來說,中國大陸之所以能成為全球最大的第三方支付市場,關鍵在於其「支付產業」已能提供相當完整服務,並十分接近「只要有手機、支付帳號通通能搞定」的目標,這也是為什麼有品牌優勢的Apple Pay在中國大陸發展受限的關鍵。

其次,目前台灣能使用電子支付的商家並不多,就目前技術來說,一般店家要導入電子支付有二類收款方式選擇。一是與信用卡或電子票證之收單機構合作成為其特約商店,即透過POS刷卡機,例如,Apple Pay就是透過POS刷卡機的NFC功能來交易。而據金管會統計,全台超過50萬家的信用卡特約商店,其中只有12萬多台感應式信用卡刷卡機,4萬多台感應式金融卡刷卡機,大約2至3成的信用卡刷卡機具備感應支付功能,市場普及率十分低。

另一種則是透過「O2O條碼支付服務」,即二維碼(QR Code)掃描條碼付款,目前台灣所有的電子支付業者都積極推動此種模式。消費者只要將其智慧型裝置安裝APP電子錢包軟體,商家有申請收款條碼或是利用收銀機的掃描條碼光槍,就能完成支付過程,不僅不受限智慧型裝置,也不一定需要裝POS刷卡機。

因為不少店家有指定銀行信用卡或行動支付業者才能使用,導致民眾使用意願不高。例如,便利商店龍頭7-11目前僅可用LINE PAY及Pi行動錢包透過條碼掃描支付,且只支援中國信託的信用卡;而Apple Pay需綁定台新信用卡才能在全家便利商使用,其他便利商店都還不能用。

因此許多想用電子支付的消費者必須事先做足功課才能使用,更重要的是,大多數夜市的小攤販使用的意願也很低,可用的地方少,用的人自然更少。

政府因應的可行思維

這是一個典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電子支付產業與其他新興的數位經濟型產業一樣,愈多人使用,使用者增加的效益愈明顯,如果多數民眾都使用電子支付,業主的申辦意願將大幅提升;愈多商店接受電子支付消費,消費者使用的意願就愈高。若要快速發展,追上領先國家的腳步,政府適當介入是一個可思考的方向。例如,完善基礎通路,由政府免費或低價提供符合業者需要的感應式刷卡機,或是制訂通用、與國際接軌的QR Code標準,並開放給所有銀行、第三方支付、電子支付業者使用,降低商家(通路)的使用成本。通路的普及有助於消費者使用意願的提升,市場就能自行進入良性循環發展。

最後,「電子支付產業」並非單純支付的通路,未來發展勢將結合金融理財、結算、清算、轉帳等功能,中國大陸發展領先全球,並已進入與傳統金融產業整合的轉型時期,不少專家視為進入數位經濟時代的表徵,並將顛覆金融體系的運作,改變全民的生活習慣,台灣應審慎思考如何急起直追。 
 

本院: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傳真 +886 (2) 2586-8855 聯絡我們

南台灣專案辦公室:807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80號43樓1-2
電話:(07)262-0898,傳真:(07)398-3703

© 2015 台灣經濟研究院 版權所有. 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