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經社論

推動普惠金融需要結合金融科技
台經院

2018/07/20

        金融服務的存在不僅滿足個人與企業對儲蓄資金、規避風險、建立信用及資金融通的需求,更進一步成為企業創業、擴張、市場競爭時不可或缺的要素。眾多學術文獻亦顯示,金融服務的包容性有助於增進經濟成長動能,減緩貧窮,並為社會各階層人民創造更好的福祉。然而,根據世界銀行與麥肯錫(2016)的統計,現今全球仍有20億左右的人口,無法從傳統金融體系取得正式金融服務,新興國家中更有超過一半比例的中小企業融資需求無法被滿足。因此,近年來包括中國、印度、肯亞等新興國家皆積極推動普惠金融(Financial Inclusion)。何謂普惠金融?簡單來說,就是為有金融需求的社會各個階層與群體,包括企業及民眾,提供適當、廣泛、普及與有效的金融服務。主要目的是藉此消除貧困,推動經濟的永續發展,同時促進社會的公平與和諧。

 

        早於2006年,聯合國在「建設普惠金融體系」藍皮書中,就明確指出不管是何種族群與階層,都有權利享受到金融體系提供的服務。特別是2008年金融海嘯的爆發,更讓包括20國集團(G20)、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與金融穩定委員會在內的國家及國際金融機構體認到,針對企業及個人的普惠金融,將是未來全球經濟成長與發展的重要支柱之一。之後,2016年在中國舉行的G20高峰會中,進一步通過「G20數字普惠金融高級原則」、「G20普惠金融指標體系」升級版以及「G20中小企業融資行動計畫落實框架」等三個攸關普惠金融發展的重要文件,推動普惠金融顯然已成為全球主要國家的共識,也是各國在金融發展藍圖中的重要目標。

 

        而檢視我國金融服務之可及性,也發現同樣的問題。就以高達140萬家的中小企業來說,中小企業占我國企業家數97.7%,提供78.2%的就業機會,然而許多中小企業因缺乏信用資料或有形資產擔保,難以向銀行融資。另外,一些位處偏鄉地區的中小企業或個人,因銀行服務據點不若大都會般密集、甚至付之闕如,也容易形成金融服務的弱勢族群,這都突顯普惠金融在台推動的重要性。

 

        因此為改善這樣的情況,近年我國政府積極針對經濟弱勢、身心障礙者、年長者、原住民及中小與新創企業推出相關政策,協助其能以更低的成本取得金融服務。此外,政府亦在信貸、保險、支付及儲蓄理財等各個金融服務領域,進行相關措施的推動。例如201610月金管會宣布將以六大措施推動普惠金融,包括:(1)協助產業取得融資;(2)鼓勵金融機構於金融服務欠缺地區提供金融服務;(3)推動金融友善服務;(4)發展行動支付及電子支付;(5)打造數位化金融環境;(6)強化金融教育宣導。目的就是讓有金融服務需求的企業及個人,不會因身分、地域或產業的限制,無法取得所需金融服務或成為金融弱勢族群。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數位技術發展與創新科技崛起,G20及世界銀行等國際重要組織皆認為,數位技術及創新科技將是未來普惠金融得以擴展的關鍵因素之一。特別是金融科技的創新發展,提供消費者更為便利與低成本之金融服務,亦可讓消費者直接透過網路而不用至實體營業場所才能取得金融服務,此皆有助提高金融服務的可及性及便利性。例如,中國在最近公布的推動普惠金融發展規劃中,其中一項重點項目就是透過人工智慧、大數據及雲端運算等新興科技,提升金融科技機構的水準,並藉此推動普惠金融。

 

        面對這樣的潮流趨勢,我們或許也可回頭省思台灣的做法。就以與普惠金融關係最為密切的信貸與支付這兩個金融服務為例,政策確實仍有精進空間。首先,在信貸方面,雖然目前政府透過信保及政策性融資,協助中小企業取得融資,成效亦十分顯著。但是此法畢竟是透過政府強制及補貼方式,並非市場機制,容易流於人為操弄也缺乏效率。是以,在此方式之外,政府或可思考如何運用創新的金融商品和營運模式,提供中小企業更多融資機會。以中國網路金融業者螞蟻金服為例,成功關鍵就在於藉由建立完全數據化的信用體系,結合並充分利用互聯網金融,將數據變成信用進而變成財富,反轉過去金融機構普遍只針對富人及大企業提供金融服務的扭曲現象,同時也實現為80%以上消費者及中小企業服務的普惠金融。

 

        其次,在支付領域方面,目前台灣電子支付比重相對亞洲其他國家仍低,主因為微型及個人商家擔心導入電子支付將把所有交易資訊揭露給政府,恐面臨查稅風險。而且,目前支付終端設備仍十分混亂,商家建置支付系統成本過高,加上台灣刷卡機和ATM分布密度極高,民眾仍習慣使用現金及信用卡進行付款,此皆導致台灣電子支付發展遲緩,也或多或少阻礙普惠金融的推動。或許在未來的精進做法上,可以朝既有公有設施加強設置電子支付設備及強化宣導等面向切入,或是協助建立統一的QR Code規格,並整合所有「第三方支付」平台,降低消費者使用門檻。甚至進一步地,也可透過租稅誘因,從供給面及需求面著手,提高商家及消費者使用電子支付服務的意願。

 

        金融科技的崛起,確實讓中小及新創企業與個人獲得更便利的金融服務。若政府能為金融科技業者創造更加友善的環境,鬆綁更多與金融科技有關的規定,並鼓勵銀行與金融科技業者合作,相信對於中小及新創企業與個人在享有金融服務方面,皆能產生極大效益,無疑也能加速台灣普惠金融的進程。

本院: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傳真 +886 (2) 2586-8855 聯絡我們

南台灣專案辦公室:807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80號43樓1-2
電話:(07)262-0898,傳真:(07)398-3703

© 2015 台灣經濟研究院 版權所有. 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