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點

不怕人才走出去,只怕人才不進來(中國時報)
林建甫

2018/05/29

      大陸今年放寬「台灣高中生免試入學門檻」,將原本學測成績需達前標(前1/4)降到只要均標就能申請。等於台灣有一半的高中生都能申請大陸的重點名校,搶人大戰提前到高中生。這個現象引發社會熱烈討論。

      其實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下,近幾年優秀的高中生申請國外名校的趨勢明顯增加。台灣大學不再是高中生唯一的選項,如果相同的成績可以申請到國際一流大學就讀,大部分的家長及學生都希望能到更好的環境學習。不只大陸重點大學歡迎台生來申請,英、美、港、星、澳等國的大學都主動出擊來台招生。

      根據我國教育部的統計,去年上半年約有1595名高中應屆畢業生出國讀書,其中約半數是赴大陸讀書,比前一年增約200人,而今年門檻再放寬,恐怕人數會增加更多。據大陸教育部的統計,2011年大約有6000多位台灣人到大陸讀大學,2017年已成長至12000人,大陸的確吸引越來越多的台灣學生。

      平實而論,我們不應該聚焦於高中畢業生是否到大陸,而是應該思考人才的養成過程。我們也應該思考如何提升台灣教育的競爭力,不僅因為優秀高中生出走的課題,包括大學教授外流、少子化、大學過多倒閉、產學落差等的許多現象,都指出台灣整體教育制度存在的許多問題。

      首先,高中畢業生離鄉背井,到外念書,萬事都得靠自己。在台灣日常的起居飲食有父母照顧,留學生活逼使其必須學會獨立。在北京、上海,語文相通,文化相同,但課堂的競爭壓力頗大,因為大陸頂大的學生學習態度及努力程度在世界上算是排名前面的。到歐美去,一個非中文的環境,外文的溝通及生活環境都與華人社會有重大的不同,挑戰也很大。矽谷是美國最國際化的地區之一,有近1/3的科技公司是由外來移民創辦,不同文化的衝撞產生的創新動力非常強大。人才的養成也是如此,更多元化的交流與碰撞能產生化學效應,能創造意想不到的成果。

      在外的學習,不只是課本的知識,而是學習如何解決問題。因為置身一個陌生的地方,任何狀況都可能產生問題。如何克服困難,需要獨自摸索的過程,而且一旦學會解決問題,以後可以不畏懼挑戰,終身受用無窮。從另一個角度看,不經一番徹骨寒,哪得梅花撲鼻香?困頓的環境、挫折的內省才可能把自己的潛力給逼發出來,成就更大的事業。

      我們擔心人才流失,但人才往高處爬,一定尋找最高的報酬,站在政府的角度,更應該思考如何讓優秀的人才走進來。當然提供更好的教育設備,打造優良的教育環境,讓台灣教育的軟硬體都改善,一定有助於吸引人才,但是在國家財政拮据之際,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放寬管制,教育「產業化」是可行的解套方案,「產業化」不只是指學校與產業合作,而是經營策略必須要有產業思維。例如:用符合國際的薪資水準聘請一流的教育工作者,不僅能提升教學或研究品質,還有助於學校的正面形象提升,幫助招收更多好學生。另外,也應讓學校參與更多產業發展的實務,使其教學與研究更符合市場所需,也讓學生學習實務經驗,有助於之後的就業。

      只要放寬管制,我認為長遠來看,有朝一日台灣一定有大學能發展出東方的哈佛、劍橋等綜合型大學。比較簡單,時間可以縮短的是小而美的菁英文理學院(LIBERAL ARTS COLLEGE)。這樣的學校在台灣可能沒有太多人聽過,但在美國很多父母擠破頭也要讓子女進入這些著名的學府。例如曾出了3位美國總統的威廉與瑪麗學院(COLLEGEOF WILLIAM & MARY)或蔣宋美齡畢業的衛斯理學院(WELLESLEYCOLLEGE)。高中可以發展出優秀的世界級寄宿高中(BOARDING HIGH SCHOOL)。但這些學校辦學的經費一定要配合學費的管制鬆綁。

      最後,在全球化的時代,人才用腳投票,一味地限制只會適得其反,讓頂尖人才走出去也不願再回來。但如果我們能用開放的心態,支持優秀的學生參與全球競爭,同時改善自身環境,讓台灣學校更加多元化、國際化,吸引全球的青年來台灣就讀,這才是比較聰明的做法。

本院: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傳真 +886 (2) 2586-8855 聯絡我們

南台灣專案辦公室:807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80號43樓1-2
電話:(07)262-0898,傳真:(07)398-3703

© 2015 台灣經濟研究院 版權所有. 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