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點

中韓FTA生效 甩台灣幾條街(旺報)
林士清

2016/07/28

《中韓自由貿易協議》(FTA)自2015年中簽署,年底正式生效,兩國相互間投資增勢明顯。其中,今年1至5月南韓對中國大陸投資額為22億美元,年增率達12.2%;上半年中國大陸對南韓直接投資額7.1億美元,年增率更達79.5%。

相較於南韓在國際市場透過FTA大舉攻城掠地,台灣因簽署FTA的貿易涵蓋率過低恐成為致命傷。原先領先南韓的ECFA陷入兩岸之間的政治僵局,服貿生效不明,貨貿談判停擺,爭端解決協議機制遙遙無期,讓經貿政策的美意打了折扣,影響各項經貿措施的推動,內外交困的局面幾乎動輒得咎。台灣面臨產業空洞化、產業外移、出口表現不佳等問題。

大陸對韓投資猛增

南韓通商資源部通商協力局長姜明秀表示,《中韓自由貿易協議》簽署後,中國大陸對韓投資增加了6倍以上,投資促進效果十分理想。南韓政府設有新萬金產業園區,亦在山東煙台、江蘇鹽城以及廣東惠州設立中韓產業合作園區。

南韓以後進國之姿邁入已開發國家,因總統制導致每隔5年會產生大規模的政經變動,而官僚、政黨、財閥之上層利益結構不若日本穩固,重大政策議題的制度議程時常制約政府議程,民眾若警覺重大政策產生危害,民情反映激烈程度更勝日本。

南韓政府欲加入TPP談判及中韓FTA談判,頗值得台灣借鑒。南韓簽署FTA,好比空軍利用戰鬥機直接攻入敵人陣地。美韓簽署FTA時,南韓政府主導簽署FTA視為國家生存及行銷國家品牌為目的,透過各種政策工具,補貼國內受害團體,降低國內反對勢力的杯葛,經貿談判方能有序進行。

事實上,中韓FTA談判已就貨物貿易降稅模式及協定談判範圍達成共識,北京方面充分了解南韓加入TPP因素,主要是為抗衡日本安倍經濟學所帶給南韓的競爭壓力,因此在日本近年來逐步退出中國之下,能積極維繫中韓經貿更緊密的關係。

以南韓經驗為師

在FTA成績單上,南韓近年來陸續與美國、歐盟、中國大陸等完成簽署,韓歐FTA更完成關稅退稅的棘手問題。台灣的經貿政策亟欲和美國、歐盟、中國大陸建立更緊密之經貿關係,應以南韓為師,犧牲部分產業利益換取整體國家利益。

反之,若並不亟欲和大國經濟體簽署各類經貿協議,可考慮長期應對分散風險,優先考量國內受害產業,凝聚國內產業共識以累積對外談判籌碼為重。面臨中韓FTA效應對國內產業的步步進逼,台灣應設法與南韓產品的差異化、加速自有品牌業者布局當地通路與服務,媒合促成國內代工業者與當地通路業者合資通路品牌,以投資通路與服務帶動產品出口,搭配貿易金融優惠措施,強化供應鏈連結。

筆者認為,台灣與南韓產品在技術與產品品質上或居於伯仲之間,南韓主力出口業者的特點是資源豐富,規模龐大,未來若加入TPP所擁有關稅與市場准入的優惠待遇,亦可以透過其本身的跨國企業資源,在通路與價格上掌握相對優勢。由於台灣產業以中小企業為主,缺乏下游跨國品牌,台灣產業在經營TPP成員國市場上,可能在通路布局、價格、與相關服務的競爭上將處於相對劣勢。

本院: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傳真 +886 (2) 2586-8855 聯絡我們

南台灣專案辦公室:807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80號43樓1-2
電話:(07)262-0898,傳真:(07)398-3703

© 2015 台灣經濟研究院 版權所有. 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