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點

美堵華為 拖累台半導體供應鏈 (蘋果日報)
劉佩真

2019/05/21

      近期美中貿易戰除關稅雙雙加徵之外,非關稅貿易障礙則是以科技戰為主,特別是華為成為主要事件的主角,20195月中旬美國商務部宣布將華為和70家附屬公司列入出口管制實體名單中,也命令美國電信網路不得採用華為設備與裝置,此則打亂任全球半導體的供應鏈;爾後市場更傳言IntelQualcommBroadcom等晶片大廠相繼決定停止供貨給華為,甚至Google在美國商務部的禁令要求下,已全面取消與華為的軟硬體專利轉移與授權合作。

 

        美方此舉意涵:除硬體供應鏈之外,美國也將打擊面擴散至軟體架構面,意圖使華為失去Android系統平台的更新資格,意謂美方藉由軟硬兼施的方式加大對於華為的禁制,恐使未來華為的營運增添變數。

 

      事實上,華為2018年底公布的主要供應商名單中有全球92家企業,其中美國企業達到33家居冠,美國地區供應商包括CPUFPGA、射頻前端、類比晶片以及EDA、作業系統以及企業軟體等,特別是華為美國供應商中難以替代的包括類比晶片(SkywordsADIBroadcomTI等)、無線測試軟體與設備、晶片設計與類比模擬軟體EDASynopsysCadence等)。

 

       景氣回升風險加大 此些供應鏈是華為遭到美國企業壟斷的部分,而美國供應鏈中僅有連接器、手機SOC晶片可由中國本土廠商實現完全國產替代。其次則是中國的25家、日本的11家、台灣的10家,德國、瑞士、韓國、香港、荷蘭、法國、新加坡等各自家數均不到4家,顯然美、中、日、台是華為最為重要的供應國家。儘管美國擬發布90日的臨時通用許可證,容許華為90天之內繼續購買美國商品,且華為在2018年第二季中興事件發生之後,不但加大自主研發,華為海思已儲備了多個備案可以上場供應,另外培育中國供應鏈,積極加快中國廠商的驗證進展,也針對取代性較低的半導體等關鍵零元件進行6~12個月的庫存;但電子產業國產化替代進程非短期可準備完畢,同時華為備貨狀態的全面性、可延續程度,目前還很難判斷。未來一旦庫存去化完畢之後,若美中貿易戰依舊未獲得妥善的協商,但缺少任何一個晶片,都無法組成完整的產品,也就無法出貨,意謂華為供應鏈企業仍將承擔相當的風險,更需留意美國未來對於華為當中的台灣半導體供應鏈之態度,台系業者將須謹慎以對。終究當中含括晶圓代工、半導體封測、記憶體製造、積體電路設計、砷化鎵等族群,而華為佔台系半導體業者的合併營收比重也在3~9%的區間,也就是短期內華為雖擴大對台灣半導體供應鏈的下單,但若美方對華為制裁力道加重,則台廠處境則難測。整體而言,若美國加大課稅規模至3250億美元商品,且限制取得先進技術與智慧財產權,台灣少數半導體業者或有機會因而獲得部分轉單機會,但畢竟美國對中國全面課徵關稅,除包括大量終端電子消費品影響廣泛外,企業若因此調整產線,則使2019年下半年全球半導體業景氣回升的風險加大,也意謂美中貿易戰範圍若擴及整體ICT產業,對台灣半導體業的影響則不容忽視。

 

        戰局長期化常態化 以目前美中雙方所堅持的立場仍難以取得共識下,此戰局依舊有朝長期化、常態化的局面發展,不排除2019年仍將籠罩於美中貿易戰不確定性的擾動,對於我國半導體業的景氣表現、中長期行業布局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本院: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傳真 +886 (2) 2586-8855 聯絡我們

南台灣專案辦公室:807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80號43樓1-2
電話:(07)262-0898,傳真:(07)398-3703

© 2015 台灣經濟研究院 版權所有. 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