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點

新創企業對外募資的好思維
范秉航

2018/12/03

    近年政府大力推動創新創業生態系,期待能在科技或商業模式創新中,找尋台灣下一個產業轉型與升級的契機。而在打造創新創業生態系的具體作法上,除了實體場域的提供、軟體基礎建設的支援、技術人才的養成外,為了能培育堅實的新創企業,資金的支持是不可或缺的一環。透過資本市場,一方面能協助這些新創渡過艱困的草創時期,另一方面也能培育出具產業顛覆能力的創新技術。


    為了能夠拉近創業者與資本市場的距離,投資媒合活動成為重要的管道,讓新創企業有機會向眾多投資者展示其營運計畫,也讓投資者能在活動中找尋適合的標的。如今年6月的新創特展InnoVEX中,台灣創新創業中心(TIEC)舉辦的國際投資媒合會,以及亞洲育成協會(AABI)舉辦的國際創投暨孵化器媒合會。此外,11月中的創新創業嘉年華Meet Taipei中,亦安排了創投、企業與新創的媒合洽談活動。


    在新創企業募資方面,台經院並未缺席。過去3年一共辦理了14場資金媒合會,以及諸多募資輔導相關活動,協助超過40家新創企業獲得投資,金額約11.35億元新台幣。為了能從眾多申請案件中找尋適合對外募資的新創標的,歷次媒合會均招集多位熟稔早期投資與新創領域的專家顧問組成評審團,進行篩選。不論入選或落選的新創企業,均能獲得具體建議。而在這些建議中,有不少要點值得現階段想對外募資的新創企業深思。


    首先,請重視你的營運計劃書(Business Plan, BP)BP是新創企業與投資者溝通的工具。在申請案件中,有不少新創企業忽視BP的重要性,而提交了一份「一開始就不合格」的計劃書,而這樣的行為所反映的正是「就算是我不入選也無所謂」的心態。例如專門從事文創產品設計、影像工作或是美術相關的新創公司,若BP簡報排版與配色混亂、數據視覺化水準低落、充斥許多直接複製貼上的表格或網路截圖,造成閱讀與理解上的困難。恐怕很難說服評審這間公司的「專業」能力,自然就不是一份合格的BP


    除此之外,不少新創企業將政府補助的資料提交申請投資媒合。然而,「補助」與「投資」的差別甚鉅,尤其是政府補助案往往基於鼓勵新創發展,門檻較為寬鬆,且鎖定在技術型創業,金額多半不高。而投資者重視的是報酬,強調的是未來35年規模化的市場機會。


   其次,BP中應避免過度使用「熱門」詞彙。為了能吸引目光,BP中往往會出現不少時下熱門單字,從早期的共享經濟、大數據、O2O,到近期的人工智慧(AI)、區塊鏈(Blockchain)等。這些浪頭上的熱門議題確實能吸引到審查者的目光,但對提案者而言或許並非好事。因為評審團中不乏這些「熱門」領域中的專家,當看到這些熱門詞彙時,勢必會更加嚴謹地去審視其核心技術、公司成員背景、項目的可行性等。若新創企業無法在BP中提出有效且合理的技術說明,並解釋為何在營運計畫中,這些「熱門」技術是必要的工具或手段時,則很難讓投資者願意打開荷包,投資這個項目。再者,投資與否取決於投資者的信心,而信心來自於新創企業能否營造出「we are ready to go」的氛圍與自信。在投資提案的場合中不應該出現的對話是「只要資金到位,我們就會聘請技術團隊、添購必要設備進行產品開發」。


    第三,多元的商業模式只會帶來多元的問題。不少創業者為了展現對商業模式的瞭解,或是想證明自身是一個賺錢的項目,而提出「多元的賺錢路徑」,列出許多不同的商業模式。然而,因著商業模式的不同,業務內容、競爭對手、目標市場、人力配置、資金運用與市場滲透路徑等均需要一併考量與調整。


    第四,產品功能的增加並不代表項目的競爭力提升。競爭分析是讓投資者瞭解創業者是否掌握市場狀況的一項重要指標。新創企業常見的作法是透過表格,將產品或服務與其他同類競爭對手進行比較,並列出更多的產品功能或價格優勢。雖然這種做法能讓人快速掌握產品的差異性,但需要考慮的是這些「附加」功能是否切合市場需求,抑或只是為了「不同」而「不同」。


    最後,新創企業應理解,找尋外部投資並非唯一的生存之道。除了靠著自身經營,實現獲利之外,國內還有許多的融資、補助、競賽管道,以及各種加速器、創業輔導、業師諮詢、辦公空間等資源,讓新創企業能「存活下去」。換言之,新創在最後存亡關頭時,欠缺談判籌碼,要找的不應該是外部投資人,而是思索其他可行的方案,包含項目中止。
 

    而甚麼樣的新創企業適合尋求外部資金的協助?或是透過募資活動/平台找到投資者?適合的新創企業多半是已完成了最小產品測試(Minimum viable product, MVP),正準備要進入擴大業務規模、加速成長的階段。此時的新創企業不但有足夠的證據能提出市場驗證成果,更初步證明了創業團隊有能力可以落實項目的執行。

本院: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傳真 +886 (2) 2586-8855 聯絡我們

南台灣專案辦公室:807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80號43樓1-2
電話:(07)262-0898,傳真:(07)398-3703

© 2015 台灣經濟研究院 版權所有. 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