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點

中規標準是中國智造的關鍵(旺報)
林士清

2017/10/11
「紅色供應鏈」前些年在台灣輿論掀起一股話題,然而,所謂的紅色供應鏈或中國供應鏈究竟發展到什麼程度?筆者認為,將紅色供應鏈視為龐大互動的硬體,而李克強在2015年兩會提出的「中國製造2025」計畫,經國務院在汽車製造、電子科技、石油石化、物聯網等政策規畫下,中國製造2025計畫為驅動紅色供應鏈的軟體,而實施該計畫的主要目標,將製造轉型為智造,在及工業設計及消費品領域中,能快速地趕上美國、德國及日本等領先集團,因應工業4.0時代的挑戰。

大陸官方之所以關注中國製造2025計畫,主要是效法德國工業4.0,希冀解決中國製造業處於大而不強、量大卻品質不精的問題,中國製造業尤其在自主創新、資源使用效率、產業結構、資訊化能力等方面差距明顯,轉型升級和跨越發展的時間緊迫,迫在眉睫。

衡量工業發展質量效益指標,可包括製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製造業增加值率、全體勞動生產率成長等3個指標。從工業3.0自動化時代開始,生產效率得到極大的提升,但所導致產能過剩,已經成為尾大不掉常態,包含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及南非等金磚五國皆面臨傾銷及原物料過剩的狀況。到了已開發經濟體倡導工業4.0時代,生產效率還會進一步得到極大的提高,但如何淘汰不合時宜的生產模式及減少有害環境保護的外部影響,政府的產業政策規畫能力遂成關鍵。中國製造2025計畫就是以十年為週期,希望連結巨大的市場及巨大的工程,建構一個新型的社會型態的願景。

工業4.0成為一種無法迴避的潮流,德國工業4.0,將一切都連接起來,給工廠設計並安裝一個操作系統給予資訊化的協作,和美國的「先進製造伙伴計畫」中工業互聯網的概念似乎也觸類旁通。事實上,工業上所需之互聯網,針對速度、精度、安全等各方面的要求,都遠遠高於現行的互聯網,所以需要有新的標準。

工業強國關於工業4.0,強調競爭的焦點,將是「規格化」之爭,中國目前作為製造大國,邁入智造的關鍵也是如何在規格化的競爭過程中,發展出自己的中規標準,而該種中規標準的智能製造,絕非簡化為自動化及資訊化的指標,而是要給顧客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務,方能別於美規、德規或日規。

最後,工業4.0時代給予兩岸產業互動帶來新一波的競合,筆者建議應兩岸產學智庫,應關注工業4.0對兩岸產業競合的挑戰,梳理及解決兩岸產業合作的困境。
 

本院: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傳真 +886 (2) 2586-8855 聯絡我們

南台灣專案辦公室:807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80號43樓1-2
電話:(07)262-0898,傳真:(07)398-3703

© 2015 台灣經濟研究院 版權所有. 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