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點

用腦而非用肝的勞動力… 拚經濟 靠健康的出口(聯合報)
邱俊榮

2016/08/03

台灣的貿易依存度在全球名列前茅,過去很容易藉由成功的出口擴張驅動經濟成長,嘗到不少甜頭;但也因高貿易依存度,一旦出口衰退,整體經濟受到的衝擊也就更為明顯。我們不能阿Q式地以南韓近來出口比我們差而獲得「精神勝利」,因為南韓對貿易的依賴沒有我們那麼高,衝擊自然較小。

台灣過去成功的出口在某一時期有效改善了人民的所得與生活。但這樣的情況近年已不復見。近年來,台灣的出口與經濟即便處於成長,實質薪資仍不斷倒退,亦即成長之果並未轉成人民更好的生活。這樣的成長模式已到值得深思、檢討之時。

但人們常怠於思考、習於因循,總期待出口一如以往地扮演最重要的經濟成長驅動角色,外貿的正當性與必要性被不斷的宣揚、強化。

當然,這並不是說台灣應該揚棄外貿,重點在於健康、具永續性的貿易必須建立在比較利益的原則上。但一國的比較利益有其局限,如果一味追求更多的出口,就只能依靠國家投注更多的資源來勉力而為。台灣正是如此:補貼與租稅優惠不敢停、勞動薪資不敢升、工業電價不敢調、能源稅不敢課……,付出很大代價來創造揠苗助長式的出口。

健康的出口必須建立在比較利益原則上,我們真正該做的是創造或改善我們的比較利益,例如藉由優質、用腦而非用肝的勞動力來創造更優質、附加價值率更高的出口。

這兩年,中、韓這兩個我們的出口競爭國,都明確宣示要捨棄對外貿的重度依賴、要發展內需適度取代出口,因為他們體驗到為了成就出口所必須付出的代價太大。至於台灣,總算蔡總統在就職演說中也宣示台灣未來也必須內需、外需並重。這到底是口號,還是思維的改變?端賴自詡為最會溝通的政府如何向人民演繹不同的經濟成長觀。

簡單來說,如果投注大量國家資源所「創造」的出口與經濟成長,無法反映到人民生活水準與幸福程度的提高,那只會是一種無感甚至是惡感成長。

常有人認為台灣2300萬人的市場太小、無法發展內需,因而長期不注重內需。台灣的經濟成長當然不能只依賴內需,但過度重外需而輕忽內需,則經濟成長的果實永遠也難反映到人民幸福感的提升,這種成長不要也罷。

(本文由邱俊榮口述)

本院: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傳真 +886 (2) 2586-8855 聯絡我們

南台灣專案辦公室:807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80號43樓1-2
電話:(07)262-0898,傳真:(07)398-3703

© 2015 台灣經濟研究院 版權所有. 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