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點

新南向政策應結合產業發展思維(台灣時報)
林建甫

2016/05/06

隨著五二○的腳步逼近,各界對於新政府的期盼逐步提升。其中攸關台灣經濟對外發展的「新南向政策」更是焦點。因為現階段的台灣社會對於西進充滿疑慮,南向政策某種程度是西進的替代品。實務上,南向政策結合「產業國家隊」,更將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一九九○年代政府為了拓展國際政治影響力及外貿市場,通過《加強對東南亞地區經貿合作綱領》,積極引導、鼓勵企業至東南亞國家投資開拓市場,一九九三年第一波南向政策啟動,當時石化、紡織等傳統產業前進泰國、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新加坡、越南、汶萊等七個國家,在經濟交流上取得不錯的成效,同時也提升台灣於東南亞地區的政治地位。然而隨著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同時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重創東南亞,不少台商損失慘重,產業重心快速移轉至大陸,南向政策逐漸失效。

換句話說,早期的南向政策就是因應大陸經濟的崛起,想要分散台灣的投資。但當時在土地、人力、文化等優勢因素的加持之下,西進派大獲全勝。可是現今大環境已經轉變,大陸經濟成長動能也大不如前,土地、人力成本也大幅上揚,加上東南亞新興經濟的崛起等改變,新南向將會是趨勢所在,借力使力將能獲得宏大的成效。

現在東南亞國家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亮點,印尼、印度、越南等國家的成長潛力備受期待,預期將會是下一波全球經濟成長的主動能之一。台灣若可以搭上這一波東南亞新興經濟起飛的順風車,將可以壯大台灣企業,進而分享經濟成長的果實。

台灣與東南亞地區過去一直保持密切的貿易與投資關係,也是僅次於大陸地區,最主要的外貿夥伴。而最近美國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TPP)、中國的亞太自貿區(FTAAP)、「一帶一路」戰略、東協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係」(RCEP)這些與台灣積極爭取的經貿合作,東南亞各國都是主軸之一。新南向政策的推動,勢必有助於我國與東南亞各國的經貿、政治交流,未來更有機會加入TPP、RCEP等區經濟。

新南向政策與早期南向政策有著相同的目標,希望透過對南亞市場的投資,拓展台灣經濟、政治的影響力。不同的是,新南向政策要將台灣擅長的資通訊科技、金融產業,甚至最新的互聯網、智慧機械都納入。

鑑於近年來大陸用國家的力量推動產業發展,動用到國家資金,積極建立產業供應鏈,傾全力發展關鍵性產業。由於兩岸緊密的上下游產業互補關係,加上台灣集中發展高科技電子業,使得紅色供應鏈對台灣的衝擊更加明顯、深刻,單一企業恐怕也沒辦法與大陸紅潮競爭。

準此,我們建議新南向政策應該放入結合產業發展思維。因為目前台灣產業結構仍以中小企業為主體,專業生產關鍵零組件,是國際大廠的主要供應商,但受限於規模、品牌,也不善長國際行銷,要這些廠商到語言不通地方投資,十分困難。因此,政府應要思考組建「產業國家隊」,整合台灣中小企業的力量,形成台灣專屬的生產價值鏈,增加產品的附加價值,不論往上游的「研發、設計」進行連結,或是結合下游的「行銷、物流、服務」。發展東南亞成為第二基地,讓台灣中小企業走向國際、立足全球。
 

本院: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傳真 +886 (2) 2586-8855 聯絡我們

南台灣專案辦公室:807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80號43樓1-2
電話:(07)262-0898,傳真:(07)398-3703

© 2015 台灣經濟研究院 版權所有. 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