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論

「五加二」產業的內涵與推動思維 (產業雜誌)
張建一

2016/09/01

本文刊登於產業雜誌,第558期,「五加二產業內涵與建議

一、前言

台灣當前經濟與產業發展受到外部全球景氣復甦減緩、先進國家再工業化、紅色供應鏈崛起,以及內部產業結構的影響,導致對外出口動能減緩、對內消費不足、國內外投資不振以及薪資成長停滯等經濟弱勢表現,甚至產生史上最長連17個月出口負成長。雖然7月份的出口已轉為正成長,從短期來看,經濟進一步衰退的警報有望暫時解除,但是台灣經濟與產業的結構性問題仍需進一步解決。

在此次總統大選中,蔡英文總統提出要帶領台灣經濟轉型升級,走向以「創新、就業、分配」為核心的經濟發展新模式,同時推出「兩個平衡」,亦即對外貿地區的平衡與出口與內需市場的平衡,以及「三大連結」,亦即連結未來、連結國際與連結在地。「連結未來」,就是掌握下一世代的產業發展趨勢,依據台灣的客觀條件和比較優勢,規劃推動前瞻性的創新研發中心計畫。「連結國際」,就是依據所規劃策略性產業特性,篩選出包括美國、德國、瑞士、日本等先進技術國家,做為台灣連結的主要對象。「連結在地」,就是串連各個創新研發基地,促進跨領域的創新,以及跨區域的整合。同時,台灣內部的在地需求,可以做為產業的先期市場和試驗基地,再進一步推廣到國際市場的應用。

在實務的推動策略上,新政府規劃將以「結合在地產業」、「國內需求支持產業」、「進入國際市場」等三大步驟,提出「五大產業」作為策略性推動重點。後來在創新、就業、分配之外,加了一項永續發展,成為政府四大推動目標,並因此增加了循環經濟、新農業等兩項推動重點。因此,「五加二」產業指的就是,亞洲谷、生技醫療、綠能、智慧機械及國防航太等五大產業,再加上新農業與循環經濟。

81日,行政院則更進一步提出將打造「數位國家、創新經濟」方案,做為鞏固「五加二」產業的大基盤,並接替年底到期的國家資通訊發展方案,推動重心從硬體移往軟體等應用面,重點方向包括透過補助等推數位人權保障、數位政府等。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最近一、二個月密集與各產業界討論「數位國家、創新經濟」方案,包括與新創圈人士溝通亞洲谷計畫時,也提出新政府這項構想。全案預計9月底前報院,明年上路,預計以四年期程推動。包括數位經濟、共享經濟、電子商務及金融科技等,希望儘快將相關產業發展起來。因此,新政府打造的「數位國家、創新經濟」方案,初步規劃重點,將有四方向,包括第一,「五加二」產業與數位經濟連結,例如新農業的智慧農業等,可協助「五加二」產業的高化發展。有了這個大基盤,亞洲谷等五大產業就可以從「數位國家、創新經濟」的生態環境中長出來。第二,推動數位人權保障,不論任何人在任何區域,都有寬頻服務,有公平參與網路社會機會。官員表示,例如透過補助,或釋照時要求照顧弱勢族群等。第三,推動數位政府,提供民眾更方便、智慧化服務,申辦作業更方便。第四,結合地方政府推動智慧城市,促進地方發展。有關官員指出,未來會透過法規檢討、跨領域人才培養等,來落實推動,例如公司法翻修,以符合創新創業者發展需求。

基本上,第一個方向的「五加二」產業的規劃理念符合解決台灣長期經濟與產業結構調整的問題。但我們認為在未來推動時,必須有不同於過去發展產業的思維,這也是本文的目的。

 

二、「五加二」產業的內涵

1.亞洲矽谷計畫

亞洲矽谷計畫目前五加二產業中爭議最多的計畫,當然其內涵可以進一步討論以達成共識,但它絕對不是在台灣複製矽谷,而是強化台灣與矽谷甚至其他全球高度創新區域的聯結。基本上,亞洲矽谷計畫包括:

(1)連結矽谷與國際創新中心

在創新經濟時代,美國矽谷是國際前瞻科技技術與創新創業核心區域之一。矽谷在新興產業前瞻技術發展與科技產業創業之環境整合,帶動國內科技與技術進步;以及學習國際創新創業經驗,促進國際人才交流。

(2)搶進下一世代產業供應鏈

發揮台灣製造的優勢,連結矽谷潛力企業,整合台灣資通訊、機械、材料等在地產業聚落的優勢,讓台灣邁向創新高值製造的階段,使台灣成為全球工業4.0、物聯網與大數據產業新群聚的基地。

(3)成為亞太青年創新與創業發展基地

打造創新創業生態系,積極吸引國際人才來台(改善簽證、居留、稅務、國際生活聚落) ,提升國內人才競爭力(透過產學合作、國際交流、矽谷實習),以及打造國際生活機能圈與教育環境。

(4)打造智慧應用的研發中心與試驗場域

除了發展物聯網產業外,同時以物聯網為基礎,打照智慧台灣,帶動在地研發能量與亞洲市場商機,優先發展智慧物流、未來汽車、健康照護、智慧機器人應用、智慧城市。

2.智慧機械

台灣為全球第四大工具機出口國,全球第七大工具機產值國家。台灣同時也是全球第17大機械產品出口國。而且國內產業如3C產品零組件、汽車/金屬零組件、半導體產業、國防產品暨零組件、生醫產品零組件等加工,都需要堅強的國內工具機產業支援。台中地區為全球工具機暨零組件產業發展最密集且最完整的產業鏈所在,需要國家政策及發展策略加以支持。然而,我國機械廠商一般規模仍小,進軍國際市場遭遇至國外設點不易,需要金融支援,品牌知名度難以打開,且過於倚賴中國大陸市場等課題。此外,我國廠商與德、日等國際一流大廠相較,在企業規模、品牌、產品技術能力及服務能力等上仍有相當差距。而大陸紅色供應鏈興起,威脅我國3C組裝及上游零組件等廠商發展。大陸工具機產品品質等雖然與我國仍有差距,但從過去落後狀態已有逐漸跟上趨勢。而當前全球機械市場常受到經濟不景氣影響成長不易。且主要大陸市場競爭激烈,產品價格下滑,我國廠商備感壓力。而全球機械產品發展趨勢由精密製造轉型升級為智慧機械產業,相關技術發展融合ICT、連網、感測、視覺、雲端運算、大數據、機器手臂控制、預測與預防、人工智慧等,將創造新的應用領域。且商業模式與過去不同,我國需要集合產官學員全體力量,以便在未來10年發展成為全球一流智慧機械產業地區。

在三大連結方面,本計畫將結合政府資源,藉由專案計畫,協助工具機廠商拓展海外主要及新興市場,爭取國際訂單。同時切入國際航太及汽車產業鏈體系協助國內廠商購併海外企業,協助接軌國際供應鏈體系。在地則是與台中市政府、工研院工具機中心、PMC等緊密結合,發展當地關鍵技術、跨區域聯盟、產業聚落升級轉型。未來亦將協助設立烏日會展中心,接軌台灣汽車、航太、汽車零組件、3C產品等廠商,導入國產機器人,輔導工具機廠商上市櫃,推動廠商併購、合併或策略聯盟。在未來連結方面,規劃每二年一次定期在台中舉辦工具機、機械產品及機器人國際性大展,同時將定期在台中舉辦國際技術研討會,邀請全球知名技術專家參與在台中舉辦全球機器人大賽。

本計畫未來推動策略及作法包括建立關鍵資源平台,主要係建立中央與地方協力的國家級推動機制,在台中成立常態性編組,帶動中台灣成為研發與製造智慧機械之都。同時鼓勵跨國合作研發航太加工技術與智慧機械關鍵技術產品,並將智慧機械納入國際合作與併購關鍵項目。在結合前瞻製造需求方面,將從單機走向系統,著重航太、國防技術應用、服務型機器人、精密醫療器材加工、半導體先進製程、智慧應用等前瞻產業的創新。在拓展全球市場上,則將結合金融政策促進內外銷並進,同時合組聯盟開拓國際市場。在人才與基礎建設方面,將引進海外人才建置全球技術支援與服務中心,同時重視產業和在地學校的人才培育合作,打造完整、成熟的產業聚落,亦將規劃興建烏日會展中心打造亞太漢諾威。在發展核心技術上,將協助發展國產先進控制器技術。減速機、關鍵材料及零組件、控制軟體、高階五軸綜合加工機、5軸控制器、全系列5軸馬達/驅動器。在發展工業用及服務型機器人上,則將協助發展智慧化整廠整機系統解決方案。在跨域合作方面,將鏈結國內下游廠商,成立跨域聯盟: 1) AIM (Aerospace Intelligent Machine Tool)聯盟;2) VIM (Vehicle Intelligent Machine Tool)聯盟。在教育訓練與人才培育上,將建立航太及汽車產業精實管理供應鏈體系;辦理精實管理教育訓練,建立精實生產體系,同時整合政府資源、落實產學合作,進行人才培育。

3.生技醫藥

本計畫係運用國內生物科技基礎研究能量,促進台灣知識經濟與產業轉型生物科技具有科學探索為基礎的特性,可廣泛應用在醫藥保健、食品產業、農業、特化品產業、能源產業以及環境污染防治等全球先進工業化國家發展生物經濟,生物科技為重點發展項目,促進產學研合作、知識移轉和商業化先進生技醫藥創新能力協助解決人口高齡化之健康照護與疾病治療等問題運用生物科技所開發的知識、工具和技術可改善藥品研究流程,協助抵抗疾病和天然災害的威脅,提高人類生活與健康的品質至今仍有許多生技知識尚未被轉換與整合到健康照護系統和醫療實務,亟待產官學研合作開發生物科技對社會與產業發展的潛力生技醫藥為高度國際化產業,發展利基型產品和藥物可行銷全球台灣國內市場有限,生技醫藥產業需以國際市場為目標,人才和法規須和國際接軌生技醫藥開發成本高、時程長,需要政府與企業長期投資生技醫藥研發型企業可加速知識轉化,亟需政府建立鼓勵研發與投資的制度環境。

在推動作法上,連結未來係以適應未來人口結構和生活型態的生技醫藥研發重點。台灣人口老化速度全球之冠,生技醫藥研發產業可針對高血壓、心臟病、失智症、糖尿病、帕金森氏症、關節炎等老年人疾病開發新藥。此外,在生活型態改變下,肥胖治療成為風潮;高人口密度加速病毒快速蔓延,如:登革熱、流行性感冒等。而基因序列與生物資訊分析技術精進下,有助發展精準醫療、個人化藥物、小兒罕見疾病與健康老化等生技醫藥技術。至於連結在地則是發展國內具市場需求、技術優勢和研發能量的生技醫藥項目。如高齡健康與本土常見疾病,包括慢性肝炎與肝硬化、肺癌、登革熱、心血管疾病等。本計畫亦將發揮台灣電子資訊產業優勢,整合ICT硬體與軟體技術,以及電子產業投資能量,發展跨領域整合之數據分析、醫療檢測與健康照護等技術。在連結國際方面,則則是運用海外人才、資金與臨床試驗等資源,發展具國際市場潛力之生技產業,同時建立與美國知名醫學中心(medical center)合作關係,取得臨床試驗的機會。而引進國際生技與醫藥廠商來台設立研發中心、運用國外生技公司募資平台或市場,進行海外「在地募資」與臨床試驗亦是發展重點。未來亦將連結海外生技產業人才、創投公司。

至於推動重點包括:完善轉譯醫學發展之產學研合作與技術移轉的制度環境、完善科學技術基本法之技術移轉相關法制、整合國內轉譯醫學研究和臨床試驗資源,建置臨床試驗數據資料庫,以及培育轉換醫學知識成為新治療方法與技術的人才、友善生技醫藥研發企業的投資環境、輔導國內廠商在海外上市與募資,有助於取得資金和海外臨床試驗機會、引進國際藥廠來台設立研發中心、放寬外資投資生技醫藥研發企業的限制、建立海外生技醫藥人才資料庫,包括:矽谷、中國大陸、國際接軌之法規和制度、TFDA和美國FDA接軌、放寬海外人才來台工作的條件與國際化環境等。

4.綠能

由於新政府未來政府計畫在2025年前達成非核家園目標,將推動以綠色能源,取代目前核能之電力供給。現今政府於2015年已擴大2030年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目標為17,250MW;新政府所提方案為 2025 年創造 532億度綠電之規劃,最遲2025年再生能源完全取代核電。而其中更以太陽光電及風力發電為主要推動項目,太陽光電部分,未來政府規劃於2025年將達20,000MW,為現行政策目標6,200三倍以上;風能於2030年將達11,200MW,較現行目標5,200MW增加近2倍裝置容量,未來綠電及其衍生之相關需求,勢必成為帶動我國綠色產業發展之契機。

未來政府綠能產業發展策略,未來將以「連結未來、連結全球、連結在地」的基礎上,推動綠能科技及產業發展,進而帶動其全面的轉型升級。未來政府的綠能產業規劃以創能、儲能、節能與智慧系統整合為主軸:而以「太陽光電」、及「離岸風電」為未來新政府發電與創能產業發展之重點。在推動策略上,由於我國目前太陽光電產業聚落,由北至南分部於桃園、新竹、苗栗、台中、彰化、雲林、台南、高雄,及東部的宜蘭等地區,未來將進一步結合產業聚落,與現有之學研研發能量,整合研發、技術、與人才,為進軍國際作準備。我國太陽光電設置場域,以中南部地區為主,未來新增之光電設置,若能與當地產業結合,可發揮平衡區域發展之效果。

未來台南沙崙創新綠能科技園區將針對節能、創能、儲能、智慧系統四大主軸產業,以科技研發、技術應用、產業培育為核心,加強產業群聚,促進科技研發與國際連結,打造台灣綠色能源及科技「研發」與「產業」重鎮。同時,持續強化國際合作與技術交流,積極尋求兼具合作意願與適用技術之廠商,建構我國風電自主化產學研能量,達成進軍國際之政策目標。

5.國防產業

推動國防產業的目的在於提升國防自主,強化國家安全,同時借助國防內需,帶動產業發展,進而增加就業機會,促成軍民合作。在三大連結的作法上,包括投入國防發展,做為未來的科技創新的基礎(無人飛行載具、資安戰力、潛艦),同時連結軍方與民間,以使人才、技術、預算發揮綜效。未來亦將連結在地與全球,包括引進技術與人才,促成國際產業合作,立足台灣後打入國際供應鏈。以航太、船艦、資安為核心領域,藉由整合軍方與民間資源及國際合作,讓國防朝產業化、經濟發展轉型

6.循環經濟

全球經濟發展長期建立在消耗大量的資源上,致地球所含的有限資源越顯匱乏及環境惡化日益嚴重,爰國際趨勢提倡綠色創新與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之概念,以消除廢棄物並使資源能夠更有效率地被利用,創造價值與降低環境衝擊。目前政府推動五大產業,並將研發綠色創新化學材料,提供做為其使用之關鍵材料,透過以創新、就業、分配為核心的經濟發展新模式,去帶動產業競爭力,而在推動過程中將導入循環經濟之概念,符合產業永續發展、能資源再生利用之目標,達到兼顧環境保護及經濟發展的雙贏目標。

循環經濟推動的原因係因我國能源資源自給率低、水資源匱乏、環境承載有限,發展循環經濟的基礎著重在廢棄物減量以及資源回收再利用,並應加強產品生態化設計與清潔生產相關科技的發展與應用。而綠色創新化學材料則是聚焦於綠色創新化學材料的發展,推動綠色創新化學材料產品試量產研發,將著重於材料高值化與環保低碳化,提供可供五大創新研發產業所需之關鍵原料。同時,高值化材料開發也將導入環保安全製程、智慧製造、三零之概念。環保低碳化材料則追求產品的低污染、低毒性、低排碳以及6R原則(Reuse/Recycle/Reduce/Recovery/Repair/Redesign)

在推動作法上,循環經濟因目前國內已有針對循環經濟理念加以施行,包括中鋼及雲林六輕,均有將區域內能資源加以整合運用,未來工業局將推動全國循環專區試點計畫,以工業區為範圍,選定適當區域與能資源循環項目,先行推動示範鏈結。而綠色創新化學材料將以研發五步驟為基礎(設立研發中心、關鍵材料研發聯盟、試量產研發、產品應用研發聯盟、完成設廠量產),從研發到量產提供完整輔導,其中由於試量產研發所需時程長,且需投入大量研發資金,藉由協助業者完成,將可引導業者加速完成量產,完成產業轉型升級及永續發展。

7.新農業

雖然目前有關新農業的具體規劃尚未完全出來,但是未來幾個重點方向應會納入計畫內。包括完善水利設施、智慧農業與成立國際台灣農業國際開發公司。

氣象局的統計資料顯示,最近10年豐枯水年的降雨量差距高達2000毫米,大豪雨與強降雨的次數也愈來愈多。面對多變的氣候挑戰,農田水利會工作的挑戰性也愈來愈高;尤其灌溉水利是農業發展的重要關鍵,因此未來政府將持續興修農田水利設施,讓水利會利用現代化的灌溉管理系統與技術,提升農業用水的管理及使用效率。

至於智慧農業則是延續「時空資訊雲落實智慧國土計畫-農委會(105-109)」計畫,規劃辦理應用發展衛星、航照影像遙測調查技術,製作整合包含土壤、水資源、農業生產及森林生態等基礎農業地理資訊,結合地籍及農民資訊,串聯人、地、水及產物關係,建置農業巨資資料庫及農業地理圖資應用中心,發展農業生產分析模型,支援糧食安全整體規劃、農民福利政策檢討修訂、調節產銷穩定民生農產品物價、優化農糧安全與污染土壤管理、防治掌握管理農業疫情、農業災損補助檢討修訂、規劃地產地消區域經濟、生態保育教育推廣及森林生態系經營最適規劃等應用,輔助「合理化施肥」、「活化農地」、「黃金廊道農業新方案」、「生態保育環境永續」等農業政策推動。

最後,為打造台灣新農業,新政府已完成具體規劃,將成立國家級的「台灣農業國際開發公司」,採公辦民營方式,結合小農以契作的方法,選擇台灣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農產品例如鳳梨、鳳梨釋迦,在年底前成立十個專區,並將台灣優質農產品結合政府新南向政策,行銷到東南亞及對台灣農產品有興趣的中東地區等國家。而農委會考量國營事業台肥公司的執行績效佳,並有海外行銷通路,要在台肥之下設立「台灣農業國際開發公司」,做為台肥子公司,要將台灣特色農產品行銷國際。

 

三、建議

「五加二」產業為新政府為台灣經濟與產業轉型所規劃的重大施政計畫,也是台灣未來在創新、就業與分配能否成功的關鍵。因此,除了計畫本身的內涵須不斷思考精進外,在執行時亦必須有不同以往的思維。首先,雖然各界大都稱「五加二」為產業,事實上,當初的正式名稱是「五大創新研發計畫」,後來加入循環經濟與新農業,因此我們亦可稱為「五加二創新研發計畫」。「五加二」稱為產業或創新研發計畫不重要,重點是本身的內涵有無改變。不可否認,「五加二」的部分內容,當然最後仍是發展產業的方式來推動,例如綠能、智慧機械與新農業等,但亞洲矽谷本身並無法單獨具象產業化,它是一種創新連結的概念。即使有些計畫可以稱為產業,但是發展的過程萬萬不可仍以過去的純製造思維來進行產業化,而是要有創新與研發的思維,要連結國際,瞭解國際發展即時趨勢,即時掌握未來發展方向;同時,在未來匡列預算分配時,服務創新、系統整合的融入應是基本的要求。若僅是純粹製造,單純製造標準模組式的產品,除非是關鍵零組件,否則不應集中過多資源進行發展,以免又淪為受制於人的代工製造模式。此外,「五加二」的推動應優先應用於國內相關產業的發展與各領域的應用,如物聯網、綠能等不只可以應用於製造業,亦可在服務業內進行推廣運用。如此方能避免重蹈過去台灣為ICT大國,但在ICT相關應用卻不如其他先進國家。

再者,聚焦「五加二」的推動係因政府資源有限,暫時以這些產業為發展重點,但未來政府在推動時,亦應儘量能外溢至其他產業或衍生出新的產業;同時,若其他非在「五加二」的的產業有更好的規劃提案,例如電動車等,政府亦應彈性調整資源將其納入推動發展重點。

最後,我們深切期盼「五加二」的推動應確實落實三個連結,除了連結國際,與國外高度創新的區域深度連結爭取共同創新外,亦應注意即時掌握國際發展趨勢連結未來台灣可以發展的產業,重新找出台灣產業的定位。最後,由於五加二的推動亦已選定重點發展區域(此即在地連結),難免引來其他未被選定區域的質疑與抱怨,此時政府應強化對外溝通其當初的規劃的理念。納入外界意見進行適度調整當然重要,但亦勿因外界少數單方面的批評而有所畏懼,應勇於據理推動,方能使台灣經濟與產業結構真正往良性的方向進行調整。

 

四、結語

為了台灣經濟與產業順利的轉型,「五加二」產業的順利推動勢在必行,而且一定要能成功。當然,推動環境的配合,包括法規的調整、人才引進的鬆綁與資源的調整與配置雖然重要,但是「五加二」本身的內涵與推動思維更是能否達成當初規劃目的的重要關鍵。我們認為要達成以「創新、就業、分配」為核心的經濟發展新模式與經濟發展的「兩個平衡」,「三大連結」必須具體落實,同時「五加二」產業的推動務必以具創新研發、服務創新為內涵作為基本考量,而以製造為主的發展模式仍必須在此前提下進行發展。

本院: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傳真 +886 (2) 2586-8855 聯絡我們

南台灣專案辦公室:807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80號43樓1-2
電話:(07)262-0898,傳真:(07)398-3703

© 2015 台灣經濟研究院 版權所有. 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