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論

變動的亞洲經貿格局與台灣的機會 (產業雜誌)
譚瑾瑜

2018/09/01
本文刊登於產業雜誌,第582期,「變動中的亞洲與台灣機會」
亞洲地區在歷經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之後,十年間經濟成長動能相對較全球及歐美國家強勁。除了中國大陸在此期間從第三大經濟體提升至第二大經濟體,追過日本,僅次於美國,呈現亞太地區美國與中國大陸二大經濟體分庭抗禮之勢之外,位居印度洋的印度亦急起直追,不但國際貨幣基金(IMF)預測2018年印度經濟成長率為7.4%,高居新南向國家之冠,世界銀行(World Bank)亦於7月1日公布最新全球排名,印度正式超越法國成為全球大六大經濟體,僅次於美國、中國大陸、日本、德國與英國,若加上東協強勁的消費潛力所引發的經濟成長的力道,均使全球目光轉至亞洲。十年間亞洲經貿格局的變化,在前六大經濟體已有一半經濟體位於亞洲的現況下,加以美國川普總統上任後,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改採雙邊對談、從歐巴馬總統時期的亞太再平衡戰略轉為印太戰略,以及中國大陸對美國貿易順差持續擴大引發美、「中」貿易衝突等,不但影響亞洲經貿走勢,全球經貿局勢亦隨之變動。

位處亞太地區的台灣,自然無法自外於當前變動中的亞洲經貿格局,政府亦在此際推動新南向政策,所涵蓋的18國恰好正與當前亞洲經貿趨勢關聯甚高,除了掌握趨勢,更應提早因應。以下先就亞洲經貿格局變化作一分析,接續以新南向國家為重點,說明新南向國家迸發的經濟成長潛力,最後提出台灣在變動的亞洲經貿格局中之機會及因應之道。


一、亞洲經貿格局變化趨勢

(一)CPTPP即將生效及擴大,可望成為實踐亞太自貿區(FTAAP)的主要路徑

在東協(ASEAN)及亞太經濟合作(APEC)的基礎下,亞太區域經濟整合近十餘年來迅速展開,美國推動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之後,更進一步拉升亞太地區經貿自由化的角度,並激發東協加六成員推動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雖然美國在川普總統上任後退出TPP,使得亞太區域經濟整合頓受衝擊,然而在日本接續主導之下,受到美國退出TPP衝擊影響的11個成員,成功於2017年亞太經濟合作(APEC)領袖會議期間將TPP更名為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並迅速於2018年3月8日完成簽署,待六個或半數以上簽署會員通知完成國內審議程序後60天便能生效。CPTPP突破美國退出TPP的衝擊順利簽署後,CPTPP迄今已有墨西哥、日本、新加坡等三國完成國內程序,加拿大、紐西蘭、越南等國亦正加速推動審議程序,在六國完成國內程序之後CPTPP便可以生效下,CPTPP可望於2019年初生效,加上CPTPP代表已於7月討論新會員加入程序,並預計於2019年中開放新會員申請加入,使得亞太區域經濟整合將有可能在2019年進入另一頁新的篇章。

CPTPP經歷美國退出TPP的重大挫折下,CPTPP會員以原TPP文本為基礎,保留大部分的文本內容,僅凍結22條條文,在短時間達成共識並維持其文本的高標準與完整性,加上CPTPP已具有清楚的市場准入開放原則,若進一步有著明確的申請進入方式,在RCEP目前仍無具體突破之下,將可能吸引希望加入亞太區域經濟整合卻尚未參與的國家加入。除了已經表達想加入的台灣、泰國、印尼等亞洲國家之外,南美洲的哥倫比亞及位處西歐的英國都有表達加入意願,顯示CPTPP的即將生效及擴大,不但使得亞洲自貿區(FTAAP)的倡議向前邁進一步,且有可能拓展亞太地區與區域外國家之經貿連結。

(二)美「中」貿易衝突有深化、擴大與長期化趨勢
美國川普總統上臺除了退出TPP造成亞太區域經濟整合波動之外,以與主要貿易夥伴雙邊對談達成美國優先之核心價值之政策,使得同處於亞太地區的第一大經濟體美國及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大陸,因美「中」貿易長期失衡而摩擦升溫。隨著2017年美、「中」貿易逆差再次創下新高,美國政府正式拒絕給予中國大陸「市場經濟地位」,並在《國家安全戰略》中正式將中國大陸定位為戰略競爭對手,2018年迄今一連串課徵關稅之舉動,均顯示美「中」貿易摩擦除了進入白熱化階段外,更有深化、擴大、長期化的趨勢。

6月16日美國貿易代表署公布了對「中」徵稅清單(清單一),除了宣布「301制裁清單」提出進口價值約340億美元的產品將於7月6日正式加徵關稅外,更在清單中新增進口價值約160億美元的284種產品,這些新增的產品被認為具有對中國大陸「中國製造2025」政策的針對性,中國大陸立刻回應,將對美國的659項約500億美元進口產品加徵25%的關稅,美「中」貿易摩擦復燃,雙方並於7月6日正式互相提高關稅。7月10日,美國政府公布進一步對「中」徵稅清單(清單二),擬對約2,000億美元產品加徵10%的關稅,其中包括海鮮、農產品、水果、日用品等項目(註1)。8月8日,美國貿易代表署宣布,「清單一」中新增的284種產品,其中有279種產品、價值約160億美元的產品,將於8月23日起開始加徵關稅;同日,中國大陸決定在根據「清單二」進行適當調整後,同樣自8月23日起,針對美國價值約500億美元的產品加徵25%的關稅。美「中」貿易摩擦進入白熱化階段。

美、「中」為全球前兩大經濟體,此次美「中」貿易衝突白熱化,除了著眼於縮小貿易逆差之外,解決美「中」貿易結構長期失衡才是關鍵,加以中國大陸提出「中國製造2025」,希望達成中國大陸成為「製造強國」,對於美國的技術領先國之地位亦有所威脅,因而在「中國製造2025」作為中國大陸當前重要的產業政策之際,美「中」貿易衝突在短期間達成共識的機率不高,其貿易衝突不僅美、「中」受到衝擊,在互抬關稅後,各國將因全球供應鏈受到波及進而有所影響,亦將使跨國企業的全球佈局因而改變,而影響亞洲經貿整體格局。


(三)印太戰略擴大亞洲經貿格局思考,拓展亞太經貿體系合作範疇
作為全球經貿自由化先鋒的美國,雖然在川普總統上任後退出TPP,並改採雙邊對談方式履行美國優先的競選承諾,然而其亞太區域經貿戰略已經從亞太戰略擴至印太戰略。川普總統在2017年亞洲行訪日期間,便提出以推動區域穩定發展為目標的「自由開放的印度洋-太平洋戰略」(印太戰略),川普總統亦在參加APEC領袖會議及東協領袖峰會時與日本、印度、澳洲進行四方會談,強調建立自由、開放、繁榮與包容的印度太平洋地區,已約略看出美國以更大範圍的目標牽制中國大陸在該地區的影響力的想法。

既使印太戰略尚未出現具體內涵,然而亞太地區國家已感受到美國新區域經貿戰略走向,並藉由既有區域連結,將亞太區域經貿體系擴展至印度洋的趨勢,其中又以與印度積極展開對話為主。東協於2018年1月25日即與印度在新德里舉行東協-印度紀念峰會(AICS),東協與印度於1992年建立對話關係,1995年印度便是東協的全面對話夥伴,迄今已有25年,2018年聚焦於海事合作、區域事務及東協印度未來關係發展方向進行討論,即是一例。

而其他亞太國家,在美、「中」關係的拉扯下,將同步考量自身在中國大陸一帶一路策略及美國印太戰略之間的平衡。因此,亞太區域經貿體系有機會進一步拓至印太地區,將近年高速成長的印度亦拉進亞太地區中,配合印度的東進政策,印度亦有機會透過此一契機進入亞太經貿體系合作範疇。


二、新南向國家迸發的經濟成長潛力

從歐巴馬政府的「亞太再平衡」,到川普政府的「印太戰略」,顯見美國逐漸將重心從傳統的亞太地區擴展到印度洋與太平洋地區。中國大陸經濟崛起,不僅讓美國承受了鉅額的貿易逆差,中國大陸積極推動「中國製造2025」、企圖成為製造強國的戰略目標,也進一步誘發美「中」貿易衝突,使得原先在中國大陸設廠的企業必須另尋勞力成本較低的市場,周邊國家為避免過度依賴單一市場,因而擁有相對低勞動成本及龐大消費市場的東南亞及南亞,便成為開拓新市場的首要目標。

新南向國家包含東協十國、南亞六國、紐西蘭與澳洲等18國,其中東協人口約6.3億,占世界總人口數近十分之一,其中三分之二的人口平均年齡在35歲以下;南亞六國人口約16億,占全球人口的23%,其中印度人口占南亞總人口的四分之三。豐沛與年輕的廣大人口,成為外資青睞東協及南亞國家市場的主要原因之一。

新南向國家擁有新興國家之特點,具有高速經濟成長的優勢。依據IMF統計顯示,2018年全球經濟成長率預估為3.9%,多數新南向國家之經濟成長明顯優於世界平均,其中印度經濟表現更高居新南向國家之冠,2018年經濟成長率預估高達7.4%(圖1)。

新南向國家在經濟快速崛起的過程中,亦快速累積一定比例的中產階級,中產階級不容小覷的消費能力,使東協與南亞印度成為各國爭相競逐的場域。根據香港貿發局之報告顯示,東協到2020年消費開支將達1.9兆美元,較2016年的1.47兆美元成長30%,平均每年成長6.8%(圖2)。而依據尼爾森2018年第一季度全球消費者信心調查亦可看出,在消費者信心指數排名世界前十名的國家當中,新南向國家就占了一半,遠高於亞洲與其他先進國家(圖3)。

 
 資料來源:國際貨幣基金,世界經濟展望報告,2018年4月。
圖1  2018年經濟成長率預測

資料來源:香港貿發局,經貿研究調查,2017年12月。
圖2  東協消費開支趨勢圖

消費者信心指數
資料來源:尼爾森2018年第一季度全球消費者信心調查。
圖3  全球消費者信心指數前20名國家
 
以東協及印度為主體的新南向市場擁有豐富的天然資源、充沛且相對年輕的勞動力,加上各國近年為促進產業升級及改善當地基礎建設,對於外人投資提供多項優惠措施,因此形成磁吸作用。除了我國積極推動新南向政策之外,日本早已深耕東協,並成功對接東協當前迸發的消費需求。以汽車產業為例,日商馬自達、本田、日產、五十鈴、豐田等日系公司均投資泰國,不但將日本汽車產業拓展至東南亞,亦使泰國成為日本、韓國、中國大陸以外,亞洲最重要的汽車銷售暨生產大國,目標是發展泰國成為亞洲的底特律。泰國運用目前已具基礎的汽車產業鏈、優越的中南半島地理位置及東協成員優勢,進一步擴展對柬埔寨、寮國、緬甸、越南等地的汽車出口,並在泰國政府投資委員會的獎勵下,豐田、日產三菱、五十鈴三家日資汽車集團組成引擎製造公司,並與泰國合作出資成立引擎製造公司「暹羅豐田製造公司」(STM),成就投資額高達10億泰銖的引擎廠投資案,引入日資引導當地汽車產業技術升級,即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此外,東南亞國家近年隨著人均收入增加、中產階級人口崛起提供龐大的消費商機,因此成為各國爭相競逐的零售市場。為搶攻東南亞龐大消費人口,日本零售業近年大舉南進,包含永旺(Aeon)、大葉高島屋、UNIQLO、伊勢丹、全家等。日本於2014年1月在越南胡志明市建造一座價值一億美元的購物中心,2016年永旺在越南有4家購物商場與54家超級市場,其在越南投資的超級市場家數比中國大陸還多,占永旺海外店數的三分之一,大葉高島屋自 2012 年來已經在越南投資 50 億日圓,包括新商店與房地產。此外,日本服飾品牌UNIQLO也前往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展店。

除了日本之外,繼影視文化結合韓國產品,將韓國產品成功介紹給東南亞之後,韓國推出新南方政策,強化與東協關係。2017年11月13日,南韓總統文在寅在出席菲律賓馬尼拉的東亞峰會時提出「南韓-東協未來共同體倡議」,指出南韓未來與東協、印度將推動「新南方政策」,以人民(People)、和平(Peace)以及繁榮(Prosperity)等3P,與東南亞共建人人互助,心心相通的「人民共同體」、共保安全維持和平亞洲的「和平共同體」以及經濟互惠利益共用的「繁榮共同體」,並提出交通、能源、水利、智慧資訊通信等四大重點合作領域,韓國未來將東協對韓國的重要性升格為4強(美國,中國,日本,俄羅斯)同等水準。

此外,中國大陸亦推動一帶一路策略,透過基礎建設合作與周邊各國進行合作;印度則推動「東進政策」,以東南亞地區作為東進亞洲的第一站等。上述例子顯見新南向國家具有龐大的市場商機,從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TAD)2018年世界投資報告亦可看出,東南亞地區外人直接投資(FDI)流入金額高達1,340億美元,佔亞洲發展中國家的四分之一,其中印尼FDI流入高達230億美元,成長五倍,投資對象包含農業、汽車與電子業、金融、貿易等部門。

因此,隨著中國大陸人力成本提升,工資相對低廉的新南向國家成為跨國企業前進的新據點,而東協經濟共同體的制度整合所帶動的資金、貨品、人員的流動,以及該區域國家積極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排除相關關稅及非關稅障礙,更確立東協成為未來的世界生產基地。而龐大的人口紅利與因經濟成長所帶動的中產階級數量,市場所帶來的巨大消費潛力,成為吸引跨國企業前往投資的重大誘因。


三、台灣在變動的亞洲經貿格局中之機會及因應之道

我國於2016年8月16日通過「新南向政策」政策綱領,2016年9月5日提出「新南向政策推動計畫」,揭示我國將與新南向國家將從經貿合作、人才交流、資源共享與區域鏈結等四大面向著手推動雙邊關係發展。在應對當前變動中的亞洲經貿格局上,事實上與亞洲的日本、韓國等國看法一致,均認為無法忽視東南亞及印度經濟發展的事實,台灣亦可多加學習,提升新南向政策的功能,深化台灣與當前亞洲經貿格局的連結。

在考量經濟成長率、市場規模與臺灣產業連結度等因素後,政府各部會正積極推動新南向政策,持續與新南向18個國家進行交流。以經貿合作為例,2018年政府已選定醫療產業、石化產業及農業推動新南向產業生態鏈,希望能擴大雙向產業鏈結,並將印尼、越南、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與澳洲等八國六為重點合作對象,並在貿易拓展、中小企業、金融、投資、產業連結平台等層面,積極協助業者了解新南向市場商機,進而找尋產業合作的契機。

台灣在亞洲經貿變動之際推動新南向政策,對於台灣因應變局有所助益,然亦應正視投資風險,適時讓業者了解。
新南向政策主要都是開發中國家,因各國經濟發展程度不一、語言文化習俗各異、政治局勢時有更迭、法規及行政程序相對不透明,加以台灣僅與新加坡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在與日本、韓國、中國大陸等企業於新南向市場競爭時,關稅上未具優勢等,均使我國在拓展新南向市場有所挑戰,我國在關注新南向國家龐大消費市場、低廉勞動成本,協助台商前往投資以分散投資風險的同時,也應該採取雙向的發展策略與新南向國家互動。

在新興市場崛起之際,我國要掌握新南向市場商機有三大策略。第一,在經貿投資關係的拓展上,除了要充分了解各國經貿情勢及發展政策,評估各國在產品生命週期上的相對位置,單向輸出我國的軟實力協助他國進行人力培訓與產業升級,也要提升台灣本身在經濟發展及研發的實力,吸引他國主動與我國合作、共創雙贏,讓新南向政策與我國的「5+2創新產業」相輔相成。因此,政府除了協助台商前往當地投資設廠,利用當地消費累積外匯收入外,也應該提升我國在投資及研發的能力,強化台灣產業升級,才能維持台灣在東南亞甚至全球布局的優勢。

此外,政府也要主動積極與新南向國家更新投資保障協定、租稅協定等,並爭取各國支持我國加入CPTPP等區域經濟整合及印太戰略網絡,降低台灣產品輸出的成本,提高台商在當地市場的競爭力,也強化台灣在亞太區域的國際參與。以越南為例,越南為我國第9大貿易夥伴,越南經濟成長率亦維持7%的高經濟成長,近年越南為吸引外資進駐,亦積極推動雙邊及多邊貿易協定,除了與美國簽署雙邊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越南是東協的一員,亦參與CPTPP談判,目前進一步推動越南-歐盟自由貿易協定(EVFTA)。越南是台商人數最多的國家,面對越南積極吸引外資的政策下,我國除了瞭解越南的產業需求,若能與越南更新雙邊投資保障協定,將可讓台商在越南所累積的深厚基礎,更安心地進行長期投資。

第二,台灣應持續強化雙邊社會文化關係。在教育方面,透過獎學金、交換計畫、企業實習等方式,以我國良好的教育資源,吸引東南亞國家學生前來求學,藉此提升東南亞學生的競爭力外,也可以強化新南向國家對台灣的了解,建立台灣的品牌形象。

而在工作方面,2017年台灣有將近68萬名外籍勞工,其中超過九成以上都來自東南亞國家,每33位在台灣人當中就有一位是來自東南亞外籍移工。政府除了提供安全且健全的工作環境,也要創造良善的社會環境,讓外籍人士可以儘快適應台灣當地的環境。除了移工問題,也應重視與東南亞的婚姻外交效應,協助開啟其人際關係網絡,給予子女教養及就業經濟方面的支援,使外籍配偶適應新的婚姻生活並融入台灣社會。透過相關政策提升外籍人口對台灣的正面觀感,強化兩國社會文化關係的連結。

第三,在國際合作方面,由於我國在拓展新南向市場上缺乏自由貿易協定等經貿條件支持,再加上我國以中小企業為主,資金、規模有限,故在掌握新南向市場需求與經濟商機上,可多與第三方共同合作。日本作為東南亞地區最大的外援投資國,已在新南向市場累積相當的人脈與經驗,我國或許可借助日本的力量進入東南亞市場,善用我國在農業、醫療、長照、幼保、航運、教育、觀光及運輸管理等產業的軟實力與新南向國家進行雙向交流,落實我國立足台灣、走向世界的長期戰略思維。


結語

面對亞洲地區相對全球及歐美國家強勁的經濟成長動能,新南向國家的市場發展潛力無法忽視,加以面對CPTPP即將生效及擴大、美「中」貿易衝突有深化、擴大與長期化趨勢,以及印太戰略擴大亞洲經貿格局等亞太經貿新情勢,在變動中的亞洲經貿格局中,此際持續增進與新南向國家之雙向交流,有助於台灣因應亞洲經貿新情勢,融入亞太區域經濟整合及印太區域合作之中。

政府各部會正積極推動新南向政策,持續與新南向18個國家進行交流,在此基礎上,台灣可多學習各國相關拓展新南向交流之作法,提升新南向政策的功能,深化台灣與當前亞洲經貿格局的連結,並在新興市場崛起之際,掌握新南向市場商機。包括在拓展經貿投資關係的同時,同步提升台灣實力,使新南向政策與我國的「5+2創新產業」相輔相成;持續強化雙邊社會文化關係,透過教育交流、提供移工健全的工作環境、支援外籍配偶融入台灣社會等方式,強化台灣與新南向國家社會文化關係的連結;並多與第三方共同合作,如借助日本企業力量進入東南亞市場進行雙向交流等。

目前台灣在經貿合作、人才交流、資源共享與區域鏈結等四大面向積極推動雙向發展,由於面向多元,投入資源相對較過往多,在增進彼此了解上已有初步成效,然而參考日、韓做法可以了解,新南向政策內涵須長期經營始達功效。因此,未來應持續加深力道,讓新南向政策能開花結果,透過持續拓展與新南向國家的雙向發展,進一步落實台灣融入亞太區域經濟整合,並進而促進深化印太區域經濟合作的目標。
 

註1 此一部分項目仍待舉辦聽證會後確認執行細節與時程。


 

本院: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傳真 +886 (2) 2586-8855 聯絡我們

南台灣專案辦公室:807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80號43樓1-2
電話:(07)262-0898,傳真:(07)398-3703

© 2015 台灣經濟研究院 版權所有. 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