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論

美國稅改與全球經濟趨勢的啓示 (產業雜誌)
彭思遠

2018/04/01
本文刊登於產業雜誌,第577期「美國稅改的啓示」
一、前言

2017年12月20日美國眾議院正式通過《減稅及就業法》(Tax Cuts and Jobs Act),這是美國30年來最大的減稅方案。主要有「簡化稅制」、「降低稅率」、「創造公平市場條件」及「促進美國企業海外資產回流」等四大目標。
 

回顧歷史,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美國共計通過六個減稅法案,分別是由共和黨的雷根總統、小布希總統和民主黨的歐巴馬總統提出。其中,1981年和2001年兩次美國正好陷入經濟衰退期,其餘四次均在經濟復甦期。不過上述最為成功的減稅案例是1986年雷根總統時代。而此次川普減稅背景與當年雷根減稅背景存在頗多相似,均是經濟於復甦周期,貨幣政策處於升息循環,兩人均為共和黨人士。
 

雷根總統時代,雖緊縮的貨幣政策與擴張的財政政策有所衝突,但1986年減稅後的4年內,美國消費、投資、就業等方面上都獲得提振,這也是為何減稅法案雖有許多明顯的問題,但市場確卻憧憬川普能夠複製雷根的成功,兌現其競選口號:Make America Great Again(讓美國再次偉大)。
 

的確,大多數專家也預期這個減稅方案能提升美國企業的競爭力,有利吸引企業到美國投資。但同時全球高稅率的國家都承受非常大的壓力,並可能引發一場全球新的租稅調降競賽。德、英、法、義大利及西班牙等歐盟五國財長甚至一同致函美國財長努勤(Steven Mnuchin),警告美國稅改的部分內容可能違反世貿組織(WTO)捲起租稅戰爭。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這幾年以來透過「創意、創新、創業」所趨動的新創企業成為經濟發展的主流,創造了Google、Apple、Facebook、阿里巴巴等大企業席捲全球,而Uber、AirBNB為首獨角獸也大放異彩,正在在改變你我的生活,但更多訊息指出,在人工智慧、大數據、物聯網、共享經濟等科技觀念的推動下,結合這些創新技術的新興產業正在帶領全球進入嶄新的數位經濟時代。
 

美國稅改與新經濟的交互作用是否產生完全不同以往的效應?對比美國政策的大轉彎、國際企業快速變革的步伐,台灣產業的轉型與創新仍有許多成長空間,要如何突破僵局,值得深入探討。
 

二、《減稅及就業法》(Tax Cuts and Jobs Act)
 

2017年12月20日美國眾議院正式通過《減稅及就業法》(Tax Cuts and Jobs Act),這是美國30年來最大的減稅方案。在個人部份,維持原來的七個級距,但全面調降率稅,最高所得稅率由39.6%降至37%,同時提高標準扣除額約兩倍,廢除每人美金4,050的免稅額及多項列舉扣除項目,用以達成簡化申報流目標;另外,遺產稅和贈與稅的課稅門檻提高至一千一百二十萬美元,預期將有助於民間消費力動能的成長。

在企業所得稅方面,稅率從35%大幅降至21%,商業實體所有人享20%的所得扣除額,並廢除20%的公司最低稅負制(AMT),且准許企業新設備成本立即扣除及訂定防止稅基侵蝕(Base Erosion)條款,阻止企業將利潤移轉至稅率較低的國家,亦將企業海外利潤匯回稅率,如現金等流動資產為15.5%,非流動資產為8%等。大幅提高的跨國企業、大公司登美投資的誘因。

 
美國《減稅及就業法》重點整理
資料來源:台灣經濟研究院整理。

(一)稅改的贏家

進一步分析川普的大減稅方案,企業、資本家、有錢人相比而一般民眾獲得更高利益。在個人所得稅部份,依據美國Tax Policy Center 的估算,原本繳稅率越高者,將於稅改方案於中得的利益越大,所得級距前20%的人士,大約增加3%的利益,前1%的人士,可以增加8.7%,前0.1%的人士,可以增加9.7%。此外,遺產稅免徵額提高至2240萬美元(夫妻共同),對小老百姓而言完全沒影響,但有錢的富豪所需繳納的遺產稅將更少。
 

而「企業所得稅降至21%」、「海外子公司股利免稅」、「無形資產海外來源所得優惠」、「資本投資費用化」等對於經營總部設置在美國的公司獲得更大量的優惠。簡言之,相較於一般老百姓,大型公司、資本家及有錢人從這次稅改獲得的實質利益更多。

(二)美國債務危機

被稱之為三十年來最大的減稅法案,減稅的規模高達1.5兆美元,引發了許多經濟學家的擔憂。因政府支出大量增加,恐將會產生巨大的財政缺口,如果經濟成長所帶來的稅收無法打平缺口,勢必只能用發債支應。加上川普積極規劃擴大公共建設,加劇財政負擔沉重的壓力,可預期的美債增加的速度將遠快於過往。
 

然而當前正是美國聯準會(Fed)積極提升利率,加上「縮減資產負債表」的緊縮政策,美國債券市場殖利率持續攀升。換言之,政府債券所需支付的利息成本將愈來愈高,而美國債務大幅的增加,勢必加重了政府償債能力的考驗。
 

從過去的經驗來看,美國政府也很可能採行擴大貨幣發行,用通貨膨脹的方式,減低貨幣實質的購買力,稀釋債務負擔。這樣的作法其實是把美國的債務分擔給各國,不僅會影響美元的走勢,同時也很可能造成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金融體系的風險。美元的貶值更直接影響國際石油、銅、鋁、鉛、鋅、鎳等稀有金屬的戰略儲備和黃金儲備的價格,使世界暴露在愈來愈大的金融風險之中。
 

簡言之,如果美債規模的繼續擴大不加以約束,而美國政府又不能有效的緩解債務危機擴散至全球,一旦引發其他國家的反彈,美元信用危機恐將成為另一個全球性的金融風暴。

(三)不容忽視的「美國製造」

眾所皆知,影響企業投資設廠的因素很多,從生產供應鏈佈局、原物料取得、人力素質、貿易障礙、基礎建設、政策優惠都是關鍵。稅賦的確是企業評估投資與否必要選項之一,除非稅率的差距極大,例如與完全不用繳稅的免稅天堂比較,不然企業不太可能全以稅率的高低來決定國際投資佈局與設廠。
 

而美國大減稅方案引發其他國家關注的原因,除了企業大降稅等方案通過,最大的關鍵還是在於「製造回流」政策及投資環境優勢的整合。美國是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且經濟前景樂觀,失業率低,消費市場看好,企業到美國設廠生產,將更臨近最終消費市場,除了有運費低、無關稅的優勢,更重要的是能快速針對消費者的意見反應,原本就對企業有很大的吸引力。
 

其次,美國投資環境優勢大。即使歷經2008年金融風暴的襲擊,美國整體投資環境仍然很好,從「科技創新」領域優勢、新創企業的群聚分佈,可以看出美國政策制度十分有利於企業的經營,加上經濟前景看升、聯準會啟動縮表、貨幣政策趨緊有助於美元強勢等因素,大環境及總體因素都有利於企業至美國投資。
 

更重要的是,川普政府全力支持企業到美國投資,不僅為了吸引企業投資提供相當的政策優惠,例如威斯康辛州提供鴻海減稅優惠,包括創造就業的15億美元州所得稅減免,每年最高30億美元,若達到招聘目標,甚至提供長達20年稅務優惠。也能在行政效率提供的支持,包括環境、文化等評估報告等,也讓企業設廠成本更低。更不用提郭董事長幾次會見川普為夏普、富士康所帶來的廣告效益。

三、 數位經濟的大趨勢

除上述表面上的效應,更應該關注的是川普政策的思維與數位時代大趨勢結合所帶來的綜合效應。隨著科技發展,很多東西都是間接製造產生,產生了「幹掉小偷的不是警察,是微信和支付寶」等現象,「微信」和「支付寶」得讓大家身上都不需要帶錢,所以才能幹掉小偷。這個背後的影響是,當美國減稅後,高端科技版塊勢必產生大幅挪移,如此一來則是將會影響世界各國發展,亦即是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大數據(Big Data)的數位經濟時代,從生產、運輸、行銷至服務都與過往產生了完全不同的思維,進一步說明如下。

(一) 人工智慧的時代來了

人工智慧概念是由John McCarthy於1955年時提出,目標為使電腦具有類似人類學習及解決複雜問題、抽象思考、展現創意等能力,能夠進行推理、規劃、學習、交流、感知和操作物體,應用領域非常廣泛。然而包括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及多層級的類神經網路(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等理論其實早就提出,但由於電腦運算力的缺乏,也無法建立多層運算網路,所以效果有限。好長一段時間,人工智慧被認為僅是科幻情節,根本是海市蜃樓。
 

但人工智慧的研究始終沒有停歇,1986年反向傳播演算法(Back Propagation Algorithm)讓機器開始實質上的「學習」。2006年限制玻爾茲曼機 (Restricted Boltzmann Machines, RBM)及深度信念網路 (Deep Belief Network)理論的提出,讓多層神經網路能夠真正被實踐,人工智慧又向前跨出了一大步。2012年10月ImageNet競賽,發現遊戲玩家使用的GPU繪圖卡用於深度學習演算法的運算可獲得10倍以上的效能提升,讓深度學習真正火爆起來。
 

2016年Google的AlphaGo透過深度學習打敗人類棋王,舉世為之瘋狂,但從零開始、自學而成的AlphaZero更令人驚訝。AlphaGo使用過去16萬盤圍棋棋譜進行自我訓練,本質上是學習過去的經驗,而AlphaZero從零開始自學,透過不斷的對弈來提升棋藝,結果AlphaZero 100比0的成績擊敗AlphaGo。
 

近年,已行其道的個人語音助理,例如蘋果Siri、微軟Cortana,或是在智慧醫療中開始展露頭角的IBM Watson,都是人工智慧研究結晶。年初拉斯維加斯舉辦的2018年消費電子展覽(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 CES)的重點果然是人工智慧。亦即自動駕駛、智慧家電、智慧型機器人等智慧無所不在!我們已處在人工智慧的時代中了。

(二)物聯網

無庸置疑,數位經濟時代中的另一個關鍵要素就是平台經濟(Platform Economics),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電子商務兩大巨擘亞馬遜(Amazon)與阿里巴巴(Alibaba)的競爭。
 

亞馬遜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電子商務公司,雖然經過了20年才轉虧為盈,不過其創造「最大現金流量、投資未來」的戰略,為人津津樂道。除了本業網購平台業務的成長,今年登台的亞馬遜網路服務(Amazon Web Services , AWS)目前是全球市佔率40%,穩居龍頭。加上在2017年、2018年CES表現搶眼的Alexa語音助手,以及好評不斷的無人商店Amazon Go,亞馬遜已經成功從電子商務轉型成為高科技公司,透過電子商務平台的優勢,讓各項創新業務的拓展都能如虎添冀。
 

而阿里巴巴追逐「新零售」的決心不遑多讓。從無人商店淘咖啡(Taocafe)、社區型便利店的天貓小店、盒馬鮮生(超市)到貓茂(more mall)購物中心,阿里巴巴極積擴展O2O(Online To Offline)實體帝國,並將最新的物聯網、大數據、AR/VR等技術通通應用於這些實體商店中,打造「新零售」生態。加上螞蟻金服的支付寶、阿里雲等業務的發展。阿里巴巴對自身的定位為科技公司,透過科技應用打造新型態的商業模式。
 

簡單的整理,當前全球電子商務未來的發展有幾個大趨勢。包括:O2O槪念的虛擬與實體的整合、大數據應用下的精準行銷、行動裝置銷售將成為主流、整合無人載具的快速到貨技術及結合擴增實境(AR)產品的體驗。
 

如果更深入分析這兩家企業積極轉型高科技公司的意涵,未來將沒有「電子商務公司」,因為所的企業都將聯網,阿里巴巴的馬雲提出的「新零售」、「新製造」、「新金融」、「新技術」及「新能源」轉化為最簡單的語言,就是「物聯網+產業」而產生的新興變革。
 

其實物聯網的衝擊不僅限於零售產業,同樣也對製造業與服務業產生的顛覆性的衝擊。阿里巴巴與蘇寧雲商成立貓寧電子商務主打的C2B(Consumer to Business)客製化商品市場,客戶可以透過網路提出特別需求,工廠為其量身打造商品,廣泛來說就是都是物聯網O2O的應用。而近來在台灣引起爭議的Uber、AirBNB、oBike等共享經濟,也都是先透過行動裝置、電腦預約,然後線下取貨,也都算物聯網經濟的一部份,不可諱言,物聯網就是數位經濟時代的核心價值。

(三)大數據

IBM最早提出大數據的概念,是指當數據量大到資料庫系統無法在合理的時間內完成儲存、運算、分析等功能時,這樣的數據就是Big Data。一般來說 大數據具備大量化(Volume)、多樣化(Variety)、快速化(Velocity)及真實性(Veracity)的特徵。

「大數據」為何重要?阿里巴巴的馬雲曾直言,「IT時代把人變成了機器,而DT(Data Technology)時代把機器變成了智能化的人,我們正在進入一個新型的時代。」也就是DT的時代來了。
 

百度的李彥宏更進一步指出:「之所以技術進步這麼快,它就是依賴過去迅速地積累了大量有價值的數據,再加上計算資源越來越豐富,計算成本越來越低,所以過去我們認為不可能的技術現在變得可能了。」「沒有數據訓練的話人工智慧走不到今天。但是數據是不是根本呢?我認為數據不是根本。數據有點像新時代的能源,像燃料,而推動時代進步的還是技術、是創新,而不是這些資源。就像工業革命時的蒸汽機與煤」。

換言之,大數據的重要性,在於它是「數位經濟」發展最重要的能源,目前已知所有的「數位經濟」產業,都是建構在「大數據」的基礎之上。人工智慧需要大數據來學習及訓練、物聯網運作其實就是大數據的應用之一,更不用說大多數的FinTech都是以大數據分析為基礎而形成的商業模式,VRAR、共享經濟的發展也都離不開大數據。

四、供應鏈經濟的革命
 

綜合川普「美國製造」及數位經濟時代的大趨勢,過去30年主宰全球經濟的「全球化」正在被反轉。過去「世界是平的」因此哪裡便宜,就在哪裡製造、就去那裡採購,成為國際化企業共同的經營策略,大陸就成為全球的工廠,印度成為美國的外包基地。全球供應鏈經濟的成形,背後支持的是日益便利、便宜的通訊、運輸成本,並帶動全球貿易興盛,而台商也是供應鏈經濟的浪潮中贏家之一。
 

從國際貿易的角度來看,全球化發展雖能讓各國的生產發揮最大的效益,但生產供應鏈也愈來愈長,例如iPhone 6的生產共有785家的供應廠,橫跨全球31個國家,產生許多帳面上看不到的成本。除了「長鞭效應(bullwhip effect)」,研發與生產的分離導致產品創新的延後,銷售、生產、採購部門溝通不易的產銷不協調,品質管控也要花更多心思,加上日本海嘯、泰國水災後企業十分重視的供應鏈中斷風險等等都是。
 

然而「數位化革命」來了,AI、物聯網及大數據的應用成形,「全自動化生產」、「無人工廠」、「智慧工廠」等不僅是企業轉型的象徵指標,還將改變企業全球的投資佈局。用白話來說,「全自動化生產線」的建設成本在印度與美國不會差太多,既然不用考慮人力成本,為何不在距離消費市場更近的地方呢?
 

從電子商務市場的改變可觀察到未來消費的大趨勢。全球電子商務龍頭亞馬遜(Amazon)曾經很自豪的說:「消費者還沒下單,他想要的貨已經在送他家的路上了」這是因為亞馬遜透精準的預測消費者需求,提前將可能的商品送到附近的倉庫,只要消費者一下單,很快就能拿到商品」。這個經營策略背後透露了兩大趨勢「精準行銷」、「快速到貨」。
 

「精準行銷」是透過大數據的分析,去預測各類型消費者的消費偏好,是當網購平台銷售的最重要工具。但已經更多的企業虎視眈眈專門訂做、客製化的「精準生產」,C2B模式的需求導向的生產方式興起,少量多樣的客製化產品設計成為大勢所趨。
 

其次,全球電子商務的競爭,到貨時間早已經不是過去動輒數天、一周的等待,亞馬遜早就推出24時到貨,在特定地區正在試驗透過無人機達成30分鐘到貨。台灣的PChome、蝦皮大戰除了價格、在到貨時間競賽也十分激烈。
 

在這兩大趨勢之下,亞馬遜去年四月已申請了個人客製化的專利,規劃建設一間完全依消費者需求的自動化成衣工廠,包括織物3D列印機、裁剪機器、組裝線及相機等技術,未來只要消費者對下單,機器人就會開始編織衣服,並透過相機快照與消費者確認無誤後,再打包出貨。
 

其實不只亞馬遜,幾乎所有流行品牌都計劃踏入很多機器人製造及客製化的服務,Nike、Adidas、Levi's、Puma等已著手打造機器人工廠,並嘗試小量的客製化生產。根據California Apparel News報導,加州新創公司Susarel興建一座完全垂直整合、配備自動化縫紉機的工廠,能在30~45天內完成訂單,還能為個人消費者訂製衣服。
 

此外,美國波特蘭(Portland)已開發出能在四十五秒內自動製造出一件衣服的3D列印機 Formafit Process。Formafit Process掃描消費者身體後,將現成的合成纖維材料透過熱成型法,配合超音波技術以組合,除可以放置於賣場中為馬上為消費者量身訂做運動服,也能應用於一次性醫療的工作服。
 

而成衣市場的自動化、客製化只是冰山一角,大陸的阿里巴巴可積極佈局C2B,旗下知名平台「天貓」,與十家中國家電品牌,展開合作C2B模式的試營運,許多我們日常生活使用的家電,未來都能客製化生產。
 

再回過頭來看看這個大趨勢的影響,依據《天下》「兩千大企業CEO2018景氣預測」的調查,受訪企業中有14%計劃今年到美國投資,其中投資美國最大理由(復選),「為了貼近市場」的因素高達90.7%,而第二名的「客戶要求」也有3成左右,再來才是「租稅及減稅優惠預期」及「川普政策招商」。
 

很明顯的,數位時代浪潮革命才是支持「美國製造」趨勢成形的關鍵,政策優惠只是錦上添花。不可諱言,這個趨勢很可能會成真,未來製造業的情況,將不在需要集中於一地生產,工廠將依消費市場而分佈,多樣小量、高度客製化訂單將為主流。

五、台灣因應對策
 

國三十年來最大稅改方案的政策確實值得台灣省思及借鏡。首先,「稅賦」本質為政府為了維持國家生存、社會運作所需的資源,向納稅人強制徵收的貨幣或資源。稅收的高低,不僅影響國防、外交、治安、公共建設、教育或社會福利等普遍性的服務品質,個人可支配所得的多寡,更重要的是,在全球化的經濟下,「稅」成為資金、人力、資源流動最基本的條件。因此若只看美國減稅方案,確實是一個很大風險的政策,一旦政府稅賦入不敷出,將有損及美國經濟根基,且不能完全排除債務危機所引發的金融風險,更有引發全球租稅競賽的可能性。但若拉高至「美國製造」政策的角度來看,減稅只是其中一個環節,配合其他政策優惠,以及全球經濟轉型,或許當前政策打造的環境,將是數位經濟時代下美國企業發展的基石。台灣不一定要跟進,但如何善用租稅條件創造競爭優勢,是值得政府思考的一課。
 

其次,面對來自數位經濟轉型的浪潮,我們並不是沒有實力迎頭趕上。日前台積電於台南科學園區舉行5奈米廠房動土典禮,預計在2020年投產,成為全球第一家進入5奈米製程的晶圓廠,同時宣佈投資3奈米高階製程,持續擴大在先進製程的研發能量,維持在晶圓代工的領先優勢,穩居全球晶圓代工龍頭。半導體正是所有電子、電腦設備發展的基礎,更攸關人工智慧、物聯網、行動裝置發展進程,是全球競爭最激烈的幾個產業之一,台積電脫穎而出,顯示台灣科技技術研發能力是國際一流的水準。加上高科技製造業群聚,生產供應鏈完整,這些都是台灣經濟急起直追的根基。
 

此外,從產業面來看,台灣中小企業林立,ICT製造業的實力無庸置疑,不過缺乏服務的思維一直為人詬病,而數位經濟發展可以架構在高科技技術下的新興商業模式,例如:當前AI的發展日新月異,但AI浪潮不是只針對單一產業,未來任何企業與AI碰撞,都可能產生異想不到的化學效應。電子商務、Uber、Airbnb、客製化保險、影音串流平台等都是架構在AI、IoT、Big Data等技術下而成功的新穎商業模式,台灣其實很機會,也能有「後發優勢」。中國大陸跳過信用卡支付階段,直接進入行動支付時代,而台灣未來也能跳過行動支付,直接進入用「刷臉」支付。
 

最後,在「短供應鏈」的時代中,台灣中小企業可透過併購、聯盟方式,打入美國市場,利用美國企業已有的廠房、工人、設備、通路等,直接提供客製化服務,同時也透過併購、聯盟的方式,熟悉美國市場的經營方式,讓在地生產經營策略更順遂。同時美國雖然仍是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不過中國、印度及東南亞新興國家的經濟成長潛力驚人,也是目前全球人口最大的市場,把握這個新興的商機,也一個很好的選擇。

參考資料
林建甫,「美國稅改對亞太地區產業結構變化的影響」,現代財經基金會,2018/02/06
林建甫,「孕育台灣第一隻獨角獸需要努力還要運氣」,台灣時報,2018/03/02
林建甫,「量子電腦計畫 為下世代的發展奠基」,工商時報,2018/03/16
林建甫,「電子商務要掌握大趨勢」,聯合報,2018/03/16
林建甫,「短鏈革命…正在翻轉製造業」,經濟日報2018/03/29

本院: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傳真 +886 (2) 2586-8855 聯絡我們

南台灣專案辦公室:807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80號43樓1-2
電話:(07)262-0898,傳真:(07)398-3703

© 2015 台灣經濟研究院 版權所有. 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