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點

貿易戰或許是美、中、台 各取所需的典範移轉(工商時報)
邱達生

2018/09/18

       貿易戰進行至今,美國川普總統持續加碼,在對總值500億美元中國進口產品提高關稅後,下一波是對2,000億美元,以消費品為主的中國產品加稅。此外若川普欲繼續給北京施壓,還會有一波高達2,670億美元的加稅清單。如果雙方衝突發展至此情境-美方將對總共5,170億美元中國商品課徵高關稅,即是對所有中國進口產品課稅。其實美國在2017年從中國進口商品總值約為5,050億美元,然因2018年截至7月底,美國從中國進口金額已經較前一年增加9%,所以第三波清單也象徵川普對美中貿易赤字持續擴大的不滿。

 

        川普在推特上表示:美國現在並非與中國打貿易戰,因為這場戰爭早已開始,且在很多年前即已經敗在先前的美國執政者與貿易代表手上,導致美國有5,000億美元的對外貿易赤字,此外加上3,000億美元屬因為智慧財產權遭竊而造成的赤字。其實這裡面有一個技術性問題,根據美國1974年貿易法的301條款調查,恐怕無法對5,170億美元總值的中國商品課稅。假設其中的3,000億美元中國產品是竊取美國智財權或強迫技術移轉,那麼想要證明另外的2,170億美元加稅的正當性,美國貿易代表署必須搬出其他法源,而已經執行的201232條款調查是鎖定特定進口商品,不是針對特定貿易對手。

 

        無論如何,美國現在的經濟表現是所有先進國家中最優異的,其中2018年第二季GDP相較於前季成長4.2%,是近4年來最佳表現,且3.9%的失業率為18年來的新低,2.9%的平均時薪年增率則是後金融危機時代的最高增幅。然而川普最為重視,且誓言要縮減的對外貿易赤字卻也持續擴大。2018年前7個月的貿易赤字已達到了3,379 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20億美元,達到了10年來新高。除了美國進口商刻意在加徵關稅前,增加進口、囤積商品來壓低即將來臨的成本壓力外,過去這30年來,幾乎是呈現美國貿易赤字越高,經濟表現越好的現象。因為美國經濟最主要的引擎是民間消費,所以大量進口國外消費財提供美國人消費是讓逆差擴大的主因。川普與他的財經幕僚不甘心美國處於這種赤字下的繁榮,所以貿易戰是讓美國經濟啟動改革結構的手段。

 

        中國經濟在貿易戰的壓力下,原本以去槓桿為核心精神的結構改革計畫,已經調整為穩槓桿。中國過去30年來一直扮演世界工廠的角色,是跨國供應鏈的相對下游,負責最終階段的加工與組裝,所以很多美國商場的廉價商品都是中國製造。2009年世界金融危機期間,中國為了維持9%以上的經濟成長,讓固定投資成長超過24%,只為了抵銷出口下滑5%的衝擊,顯然過度投資的結果是產能過剩,境內金融危機風險升高。北京瞭解降低對出口與投資的倚賴,積極拉抬內需消費可以讓經濟體質更具抗禦能力,然而歷經幾個五年計畫改革後,民間消費占比雖有提升,卻是進度緩慢。

 

        台灣今年以來經濟優於預期,只是主要原因之一竟是對中國出口增加:18月出口至中國(占比41%)的產品金額年增率則達11.8%,顯著高於出口至美國(占比11.5%)6.6%的年增率。長期倚賴中國市場,未來隨著全面性的美中貿易戰來臨,台灣恐因中國出口萎縮而受到連帶衝擊。

 

        美國希望找回世界工廠的精神,讓消費、投資與出口三具引擎正常運作。中國需要結構改革,拉抬民間消費,轉型為世界市場。台灣經濟過度倚賴中國市場,必須適度轉移生產基地、分散風險。貿易戰雖然在短期衝擊金融信心,且在改變現有結構的過程將衍生出交易成本,但換個角度看,未嘗不是一個讓美、中、台三方各取所需的典範移轉。

本院: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傳真 +886 (2) 2586-8855 聯絡我們

南台灣專案辦公室:807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80號43樓1-2
電話:(07)262-0898,傳真:(07)398-3703

© 2015 台灣經濟研究院 版權所有. 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