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點

從產業體質調整 推動產業升級(工商時報)
錢思敏

2016/02/19

面對中國大陸紅色供應鏈崛起,以國內製造替代進口產品,台灣依存度極高的大陸市場顯然漸已不再需要台灣製造產品。台灣製造業亟需轉型,然而,過去相關轉型政策,各種輔導、補助案多已執行多年,未見具體成效,以至於容易受到國際景氣衰退之衝擊,而迄今再提產業創新轉型,應有不同角度的深層思考。

過去轉型政策重創新與研發,以投入研發的經費多寡當作是產業競爭力的要素,原本研發創新就是推動資通訊產業發展的必然要素,亦是競爭力的重要來源,且若無研發創新則台灣的資通訊產業不可能有今天這樣的成就。然而,政府政策偏重創新研發的結果,卻是忽略產業升級的重要性。

多數學者都有共識,台灣產業需要升級轉型,政府因而提出了一系列的創新研發輔導、補助、協助等策略,而與過去創新研發不同,基於市場對於產品少量多樣、客製化的需求日增,且產品生命周期大幅縮短之產業環境變遷趨勢,政府更應將重心放在產業體質內部根基的改善與調整。

在台灣工業化生產歷程中,「工業革命3.0」階段,係朝向IT自動化生產,而更細分自動化的生產歷程,「生產力1.0」以機械設備IT程式自動化來進行生產,但事實上,目前還有許多中小型企業,仍舊採用人工方式進行資料的蒐集與抄寫,而亦尚無進展到「生產力2.0整線化」應用CNC發展高精度機械設備整線自動化生產,甚或是「生產力3.0電子化」,產業自動化(自動化科技)與產業電子化(企業E化)之階段。

「工業革命4.0」為「生產力4.0智慧化」,係以智慧自動化為基礎,推動智慧製造及智慧服務之聯網服務製造系統(SYSTEM OF SYSTEMS,SOS)。無論是物聯網IOT SENSORS的裝置、智慧機器人或是大數據資料分析,乃至於回饋成為管理決策,或者後續推動聯網服務製造系統,都必須先有完好的資訊系統整備,並且額外投入大量的資本,對於產品生命週期短,且要求良率與效率的資通訊產業而言,是有必要的,而目前應用工業4.0的案例中,主要是在生產複雜性高、客製化、高單價的汽車、機械、資通訊產業中,而這些產業也是已在生產力3.0階段的產業。

然而,對於還在使用人工抄寫的中小企業而言,在這個階段去推動工業4.0是無必要而且沒有效益的,第一階段推動工業4.0的產業必須要有所選擇,尚不適合推動工業4.0的產業,則應該朝向提升到下個階段的方向進行產業升級,意即尚無發展到機械設備生產自動化,並且還在人工作業階段的廠商,應協助朝向自動化生產或是整線化生產,以資訊電子化的方式蒐集數據資料,進行生產數據分析,進而改善生產,增進良率與生產效率,及早準備因應未來快速客製化生產之產業發展趨勢。

由於工業4.0成本過高,中小企業尚不適合在此階段導入,而中小企業的當務之急是導入程式化、整線化與電子化到生產流程之中,而開始進行生產資訊數據的蒐集,未來才能據此分析進行較佳的生產決策與進行效率良率的提升,這才是產業升級所必須採取的行動。

台灣製造業有96.21%為中小企業,而過去由於資訊化成本過高,對於生產效率的要求也不高,因此,中小企業尚能維持經營,但未來必須因應的競爭環境已不如以往,在人力成本逐漸增加,而資訊化成本已大幅降低的狀況下,全面盤點中小企業在生產流程中之程式化、整線化與電子化程度,以此方向協助中小企業進行產業體質的調整,進而強化競爭力,這才是推升產業升級之道。

本院: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傳真 +886 (2) 2586-8855 聯絡我們

南台灣專案辦公室:807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80號43樓1-2
電話:(07)262-0898,傳真:(07)398-3703

© 2015 台灣經濟研究院 版權所有. 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