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點

RCEP簽署對我國可能影響與因應
譚瑾瑜

2020/07/13

轉載自《產業雜誌七月號專論》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於2019年11月的RCEP領袖會議中正式宣布達成協議後,中國大陸商務部王受文副部長先於今(2020)年5月1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記者會上表示,RCEP預計6月底結束法律文本審核,並爭取今年RCEP領袖再次開會時簽署協定,爾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接續在5月28日兩會中外記者會上表示今年要如期簽署RCEP,而6月23日RCEP部長視訊會議會後部長們發表聯合聲明,再次強調今年確定簽署RCEP,以表達堅定不移支持多邊貿易體系、區域整合與區域經濟發展。顯見今年初在新冠肺炎疫情嚴峻、略有延遲RCEP相關進展之下,RCEP於今年底完成簽署的機率相當高。

雖然RCEP談判成員之ㄧ的印度,在去年底宣佈不加入RCEP,為RCEP達成協議抹上陰影,然而王受文副部長表示中國大陸支持印度在合適時間重返RCEP談判,且除卻印度的RCEP15個成員(以下簡稱RCEP15)已經透過RCEP貿易談判委員會主席,向印度發出了重返談判的邀請。有鑑於印度加入之RCEP,將會成為全球最大的巨型FTA,在經濟規模與經貿影響力呈正向關係的狀況下,印度加入RCEP與否,仍是全球及RCEP15會員關注RCEP成功簽署與否的觀察重點之一。

在當前疫情影響全球經濟成長之際,RCEP簽署對東亞區域內經貿發展及產業合作又有新一層的意義與思維,並在第一階段美中貿易協議後及科技戰一觸即發的背景之下,加深其在東亞區域經濟整合的角色與地位,並與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之發展產生競合作用。基於上述全球新局對於RCEP之影響,本文擬重新思考RCEP簽署對於台灣之可能影響,並提出因應之道。

 

一、RCEP內容及談判最新進展

    2019年11月4日第3屆RCEP峰會會後提出《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第三次領導人會議聯合聲明,RCEP15成員已經完成20個章節的文本談判及所有的市場准入問題的談判,惟印度總理莫迪以RCEP違反印度國家利益為由拒絕加入,剩餘15個成員啟動法律文本審核工作,預計於2020年完成簽署。

雖然RCEP文本章節尚未公布,然貿易局網站之RCEP簡介內容表示RCEP涵蓋議題包括:一、初始條款及一般定義;二、貨品貿易;三、原產地規則,包括產品特定規則之附件;四、關務程序與貿易便捷化;五、食品安全檢驗與動植物防疫檢疫措施;六、標準、技術法規及符合性評鑑程序;七、貿易救濟;八、服務貿易,包括金融服務、電信服務和專業服務之附件;九、自然人移動;十、投資;十一、智慧財產權;十二、電子商務;十三、競爭;十四、中小企業;十五、經濟和技術合作;十六、政府採購;十七、一般規定和例外;十八、體制性安排;十九、爭端解決;二十、最終條款。文本內容仍有待正式公布使得明確瞭解其開放程度,然而就歷次談判內容綜合評斷,RCEP調和過往五個東協加一協定之關稅稅率,使六個外部經濟夥伴洽談貨品及服務貿易開放,並在同是CPTPP的日本、紐澳等成員倡議下,透過參酌CPTPP開放內容,可進一步提升RCEP成員及東亞區域內的貿易及投資自由化程度。

RCEP峰會之後,2019年12月初便於印尼雅加達啟動RCEP法律文本審核,然而隨著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各成員遂而延宕原本既定於年初敲定文本內容的計畫。在疫情造成溝通困難之下,目前文本審核工作至5月中旬約完成八成,中國大陸表示預估在6月底可以完成。此外,東協加三於6月初召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經貿部長視訊會議,會後發表《東盟與中日韓(10+3)經貿部長關於緩解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影響的聯合聲明》,其中提到將持續推進區域經濟整合,不會因為疫情停下腳步,10+3成員將爭取年內達成RCEP,加強貿易投資便利化合作,促進跨境貿易投資發展。[1]可以看出RCEP15成員雖受到疫情影響延緩文本審核工作,但在六月已開始加快腳步追趕進度,爭取年底完成RCEP之簽署。

印度自去年考慮RCEP對其國內經濟衝擊太大為由拒絕加入之後, RCEP15的成員除了儘速處理文本審核之外,仍希望說服印度重返談判,並透過RCEP貿易談判委員會主席發出重返邀請,希望印度在5月15日前做一決定。然而疫情蔓延至印度之後,印度經濟及社會受到疫情衝擊,恐在此際強化先前印度傾向保護國內產業、決定不加入RCEP的想法,加上近半年RCEP15成員已舉行三次會談、印度均未出席,在今年實現16個國家簽署RCEP的目標機率渺茫。

    若從去年RCEP各次談判之談判重點,可以看出談判延宕主因在於印度對於關稅減讓的立場與其他國家分歧所致,歧見過大的情況下,實難在疫情尚未平息之際有所轉圜。RCEP成員希望印度消除或大幅調降貨物關稅以及開放服務業市場,然而印度擔憂此舉將擴大持續惡化的貿易逆差問題,對當地工業造成衝擊及破壞,[2]更遑論RCEP可能會要求印度在未來15年內對目前進口到該國的商品削減約90%的關稅,印度市場由此將有更多來自中國大陸的廉價商品,以及源自紐澳的乳製品。目前RCEP成員的貿易總額已佔印度貿易總額的27%,出口占15%,進口占35%,而印度與RCEP成員的貿易逆差,已從2005年的90億美元增加到2017年的830億美元,其中中國大陸占總體貿易逆差的60%以上,印度擔憂加入RCEP,不但對印度國內的服務業、汽車業、農牧業影響甚鉅,並加大印度對中國大陸、紐、澳等的貿易逆差。[3]人民黨主席Priyanka Gandhi Vadra認為,這6年來印度減少了90萬個工作崗位,未來將面臨最大的經濟下滑,現在是加入RCEP最糟糕的時機。

    此外,印度於2018年起調國外漲紡織品與電子產品關稅,如內衣、睡衣、童裝等紡織品由10%調升至20%,[4]手機以及錄像和攝影設備等電子電器產品的進口關稅從10%提升至15%,電視和微波爐的進口關稅由之前的10%提高到20%。[5]因而印度不斷主張調降關稅基期應以2019年為基期逐年往下調,而目前RCEP決議關稅調降基期應以2013年為準,若印度簽署不僅關稅收入驟減,並在毫無準備情形下讓大量中國大陸廉價品叩關,將導致印度在紡織品與電子產品的競爭力受損。印度回歸RCEP談判桌上的可能性很低。

 

二、全球新局勢下RCEP簽署之影響

雖然RCEP可能因印度未參與而有所缺憾,RCEP15的GDP仍達約24.4兆美元的規模,涵蓋全球約3成的人口及28%左右的全球貿易總額,在已簽署完成的巨型自由貿易協定中,RCEP涵蓋了全球第二及第三大經濟體,仍然不容小覷。

國際知名智庫彼特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之前便曾以未簽署任何新貿易協定做為比較基準,模擬RCEP、原始TPP12個會員國、沒有美國的CPTPP之11個成員國以及未來潛在5個有意加入經濟體之不同情境下,研究2030年時對各國實質所得及出口之影響,[6]便已得到RCEP生效對全球及區域內的經濟效益大於CPTPP的結果,主要原因係為RCEP包含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大陸所致,在美國退出TPP之後,CPTPP僅包含第三經濟體日本,經濟規模的確不若RCEP。

而今(2020)年PIIE六月甫出版之報告更顯示,RCEP在美中貿易戰後愈趨重要的結果。[7] PIIE(2020)報告預估,美中貿易戰將使全球經濟大幅損失3,010億美元,然而CPTPP與RCEP的簽署確實能夠彌補貿易戰帶來的損失。在美中貿易戰下,CPTPP生效可以增加1,210億美元之經濟效益,而RCEP15則可以增加2,090億美元,若印度加入RCEP,RCEP可以再增加530億美元的經濟效益。其中,PIIE的報告強調,CPTPP與RCEP的簽署不但減緩了貿易戰對於全球的衝擊,PIIE更提出在美中貿易戰持續之下,若與未有美中貿易戰的情境相比,RCEP15簽署對全球實質所得的貢獻更大,高出180億美元,然而CPTPP卻反而下降260億美元。

若進一步分析各國家及地區的效益,中國大陸因美中貿易戰之衝擊實質所得大幅減少3,040億美元,美國則損失230億美元,因美中貿易戰從中獲利的國家則有墨西哥、印度、日本與韓國。在當前貿易戰持續及CPTPP生效的狀況下,中國大陸及美國分別增加280億元、120億美元的損失,倘若RCEP15進一步完成簽署並生效,中國大陸將可以因為RCEP15簽署生效而增加1,000億美元的經濟效益,然僅可抵銷貿易戰所帶來的30%左右的損失,美國則可因增加RCEP15簽署生效而增加100億美元的經濟效益,日本及韓國則可因RCEP15完成簽署依序增加460億美元、230億美元之經濟效益。

因此,雖然RCEP簽署中國大陸實質所得效益增加最多,然而在美中貿易戰的衝擊之下,不僅中國大陸急於簽署,日本、韓國亦有其誘因積極推動RCEP15儘速完成簽署,而在印度加入RCEP15成員沒有巨大的經濟效益提升下,進一步佐證印度回歸RCEP的難度不低。

美中貿易戰開打後,進一步強化中國大陸連結東亞區域經濟整合的想法,而COVID-19疫情更興起戰略型物資生產國內化與區域化的考量,在在都凸顯了RCEP在東亞地區的重要性,也因而加強東亞國家的依存關係,也因此PIIE報告亦總結這些轉變激勵了中國大陸、日本和韓國之間在區域內深化合作的誘因,並在美國及印度未參與CPTPP及RCEP15的現況下,積極推動RCP15於年底之前完成簽署

綜上所述,過往各界RCEP常與CPTPP相互比較,在RCEP參與國家重疊、在CPTPP之後完成簽署卻又無法超越CPTPP開放程度之下,而興起輿論質疑RCEP功能不若CPTPP的主要緣由。然而前有美中貿易戰、後有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全球供應鏈裂解朝向斷鏈、分鏈、雙元供應鏈的過程中,區域內產業供應鏈的形成有其產業完整性及戰備安全之新考量,RCEP15在此機運之下,具有強化東亞區域合作的功能,亦有削減美中貿易戰對於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的衝擊。

疫情之後,透過區域內貿易、中間財相互供給、具排他性的RCEP市場,將有可能在亞太及全球產業供應鏈產生裂解之後,透過RCEP讓東協有機會轉化為兼具生產優勢與內需消費潛力的市場,建構以東協為核心的RCEP15產業供應鏈,整合東協十國及中、日、韓的優勢,提供了跨國企業找尋消費市場、產業布局,以及建構產品供應鏈時,一個可能整合潛力市場及製造工廠的東亞自貿區。

 

 

三、全球新局勢下RCEP15簽署對臺灣之影響與因應

呈上所述,疫情提升強化區域間經貿互動之需求,加以類似CPTPP的新型態巨型區域貿易協定,早已開始推動精確認定原產地原則的區域含量,深化區域間的經貿合作已是共識,因而受美中貿易戰衝擊的全球產業供應鏈,隨著疫情蔓延及逐漸加溫的美中科技戰,加快裂解形成區域供應鏈。而RCEP15在此際完成簽署,恰好進一步深化中國大陸、日本、韓國、紐澳及東協之間區域連結。

過往國內許多研究評估過簽署RCEP對台灣經濟之影響,在中國大陸是RCEP成員之下,參與RCEP對臺灣經濟效益已經確認。PIIE(2020)亦顯示,台灣若未參與RCEP,2030年出口將減少80億美元,實質所得將減少30億美元,衰退0.4%。研究亦表示,若台灣無法參與CPTPP及RCEP15,台灣無法參與RCEP15對台灣經濟的衝擊較無法參與CPTPP為大,主要原因係因中國大陸及東協為台灣第一大及第三大貿易夥伴所致。另PIIE(2020)亦顯示,若印度加入RCEP,台灣未簽署RCEP之衝擊將因台印促進彼此經貿往來而削減。

RCEP15成員鄰近臺灣,本為臺灣主要之投資及貿易夥伴。以出口為例,2019年我國對RCEP15出口金額為1,897.7億美元,占臺灣總出口的57.6%,其中,中國大陸是臺灣第一大出口地區,同期間我國出口至中國大陸金額為919.0億美元,占總出口之27.9%;日本為臺灣第四大出口地區,2019年臺灣出口至日本金額達232.9億美元,占臺灣總出口的7.1%。

臺灣對東協出口比重則達16.4%,2019年出口至東協金額達539.2億美元。其中新加坡為臺灣對東協最大出口國,2019年台灣出口182 億美元,占臺灣出口比重已達28.82%,即使遭逢美中貿易戰之衝擊,出口仍然成長4.98%;台灣對東協第二大出口國則為越南,2019 年我國對越南出口金額108億美元,占總出口 17%,其中積體電路出口更在美中貿易戰下,大幅成長53.81%。

臺灣在無法參與RCEP之現況下,雖遭逢美中貿易戰之衝擊,與RCEP的15成員仍有密切的經貿往來,事實上,臺灣對RCEP15成員貿易互動密切,通常隱含著彼此產業鏈結深厚及投資頻繁。以臺灣對東協國家投資分布為例,聯發科、日月光投控、鴻海、萬海、光寶科、宏達電、健鼎、國際中橡、友達、以及瑞昱等均在新加坡進行投資;越南則有國泰金、台化、中鋼、遠東新、正隆、南紡、豐泰、東和鋼鐵、統一企業、以及錸德等上市公司在越發展;馬來西亞方面,近十年臺商逐漸從紡織業轉向投資電子零組件、非金屬礦物製品、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等製造業,友達、日月光、佳世達、永豐餘、中鋼、達運、開發金、以及達方等上市公司均赴馬來西亞進行投資設廠;泰國方面亦以電子零組件為主,台達電、正新、聚亨、金寶、元大金、中環、兆豐金、廣達、聯合再生等均在泰國設廠,並形成產業供應鏈。

倘若觀察美中貿易戰後之貿易行為,亦可觀察到若干清單項目在關稅調升之後已產生轉單效應,且有轉至臺灣及RCEP15成員的傾向。舉例而言,在清單二電子零組件部分,2019年美國自中國大陸進口金額大幅下降至14.73億美元,占美國進口零組件金額比重亦減少至8.6%,同期間美國自臺灣、馬來西亞、韓國等國進口比重依序增加3.07%、1.67%及1.13%,可以看出美國清單二電子零組件產品部分訂單,已有移轉至臺灣、馬來西亞、韓國及其他地區的趨勢。

有鑑於臺灣在資通訊產業的堅實基礎,電子零組件產品一直是臺灣出口最大宗,電子零組件產品占臺灣總出口比重達34.2%,美中貿易戰後,臺灣對美總出口因轉單獲利,2019年對美出口占比增至14.0%,為近 13 年最高;RCEP15成員中,臺灣對日本及新加坡出口大幅增加,主力出口產品均為電子零組件、資通與視聽產品;在進口方面,臺灣自東協的馬來西亞及越南進口電子零組件、自新加坡進口半導體設備。

由上述貿易變化趨勢觀之,可看出臺灣與RCEP15成員在美中貿易戰後,產業供應鏈調整生產、重置分工後的產業鏈分鏈變化情形,RCEP15重置亞太產業供應鏈,已逐漸變化成以美國為主要出口市場的缺中供應鏈,以及可供應美國以外市場的產業供應鏈,無論是哪一個供應鏈,RCEP15成員都扮演著重要角色。

受制於臺灣與RCEP15成員仍有30%的產品仍有關稅障礙,因而臺灣與RCEP15成員貿易往來的主力產品,仍以資訊科技協定(ITA)下免關稅產品為主,在此波美中貿易戰之衝擊下,目前運用調節產能尚能支應,因而從貿易走向可以看出轉單效應,在臺灣資通訊產業與RCEP15成員已有完整的產業供應鏈下,美中貿易戰後主要國家仍依賴台灣IC、DRAM、半導體、電腦零組件等供應,因而可以預期RCEP15簽署生效後,臺灣資通訊產業仍將可力保全球產業鏈中之關鍵地位。

    然而不可諱言的是,臺灣出口至RCEP15的產品中,仍有30%有關稅障礙,而此關稅障礙已在過往東協加中國大陸自由貿易區形成後,便加大臺灣紡織業、機械設備業等出口競爭壓力,亦使廠商考慮赴當地投資設廠因應。

    而若從美中貿易戰清單轉移趨勢,可以發現清單二電機設備,美國自中國大陸進口金額大幅下降後,已大幅移轉至馬來西亞及越南,美國清單二電機設備自馬來西亞進口比重大幅成長至2019年的45.82%,越南則增至6.93%,而同期間臺灣反而下降至4.87%,顯見臺灣在美中貿易戰及RCEP15簽署後,對於30%仍有關稅障礙的產品及其相關產業,會提高融入東亞產業供應鏈的困難度。

    也因此2020年5月台塑企業股東會上,總裁王文淵就認為,除了美中貿易戰與疫情的衝擊外,CPTPP及預計今年簽署RCEP也將使台灣面臨更多國際自由貿易關稅不平等對待,不利台灣產業競爭。換言之,RCEP15簽署仍透過對個別產業產生衝擊,進而影響臺灣貿易及經濟成長表現。企業或可選擇外移設廠以資因應,然而政府面對RCEP15之簽署,則需多關照企業鞏固其在產業供應鏈地位之際,臺灣產業結構及就業市場之失衡與否。

 

四、結語

    面對RCEP15即將簽署,美中貿易戰及疫情蔓延加強區域間經貿往來的互動需求,深化東亞產業鏈之鏈結。台灣仍未加入RCEP15之下,PIIE(2020)預估2030年出口將減少80億美元,實質所得將減少30億美元,衰退0.4%,並提出台灣無法參與RCEP15對台灣經濟的衝擊較無法參與CPTPP為大之結論。

    由於東協加中國大陸自由貿易區已形成多年,臺商在近十年間持續因應臺灣與東亞地區關稅障礙,運用臺灣接單、海外生產的營運模式,發展出臺商跨國產業鏈之營運模式。可以預期隨著RCEP15的簽署及生效,此趨勢將更加明顯,面對日本、韓國與台灣在特定產業鏈處於競爭地位時,未參與RCEP15的臺灣企業將會面臨更艱難的競爭環境。

    資通訊產業在零關稅的現況下受RCEP15的影響較小,然而仍需做好鞏固產業供應鏈地位之工作,並可透過積極研發新技術、降低生產成本、提供新的產品與解決方案、提高產品本身競爭力調整產線佈局等作為,應對區域經濟整合變化及當前全球新局勢所帶來的不確定風險。

    最後,RCEP15成員中最大的經濟體仍是中國大陸,RCEP15雖以東協為核心,但中國大陸仍為RCEP15最重要的內需市場,雖然當前面臨美中貿易戰的干擾,但仍不能忽視兩岸關係仍是參與東亞區域整合的重要關鍵,平穩的兩岸關係對於臺商投資布局、應對RCEP15至關重要,仍須妥善因應。

 

[1] 《東盟與中日韓(10+3)經貿部長關於緩解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影響的聯合聲明》,http://fta.mofcom.gov.cn/article/rcep/rcepgfgd/202006/42501_1.html

[2] 新浪財經網,2019/11/5,印度宣佈退岀RCEP 為何最後關頭退岀?, https://finance.sina.com.cn/stock/usstock/c/2019-11-05/doc-iicezzrr7327353.shtml

[3] 新浪財經網,2019/11/5,印度為何拒絕RCEP:經濟保護主義還是莫迪政治考量? https://finance.sina.com.cn/stock/usstock/c/2019-11-05/doc-iicezuev7329213.shtml

[4] 印度/駐印度台北經濟文化中心經濟組,2018/8,印度可能提高300項紡織品進口關稅, https://www.trade.gov.tw/World/Detail.aspx?nodeID=45&pid=646015

[5] 每日頭條,2018/9,印度上調19類產品關稅,電子電器行業受影響,https://kknews.cc/finance/p2kvb92.html

[6] 1.Petri, Peter, Michael G. Plummer, Shujiro Urata, and Fan Zhai (2017), “Going It Alone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al Trade Agreements without the United States,” PIIE Working Paper, Oct. 2.Peter A. Petri and Michael G. Plummer (2019), “China Should Join the New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PIIE Working Paper, Jan.

[7] Petri, Peter, Michael G. Plummer, Shujiro Urata, and Fan Zhai (2020), “East Asia Decouples from the United States: Trade War, COVID-19, and East Asia’s New Trade Blocs,” PIIE Working Paper, June.

本院: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傳真 +886 (2) 2586-8855 聯絡我們

南台灣專案辦公室:807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80號43樓1-2
電話:(07)262-0898,傳真:(07)398-3703

© 2015 台灣經濟研究院 版權所有. 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