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點

重「創新鏈的連結」而非硬體建設之亞洲矽谷計畫
張建一、林虹妤

2016/06/22

國發會於6月13日通過「亞洲矽谷推動方案」草案,是新政府五大創新研發計畫推動的第一步,期能使台灣產業結構能夠真正轉型,達成創新、就業與分配的核心願景。
國發會本身定位為跨部會政策的統合機關,在新政府大國發會架構下,實有必要對未來台灣經濟與產業的發展提出一個具前膽性且真正能夠改造台灣經濟與產業體質的方案。然而,過去台灣在規劃與推動產業政策時,多以打造產業園區之硬體建設或推行租稅獎勵之降低成本角度來進行產業整體方向規劃。如今國際產業發展潮流已邁向一個新經濟的時代,創新創業跨領域產業模式如雨後春筍出現、前瞻科技產業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硬軟體整合、平台經濟模式成為新一代發展主流。台灣本身市場有限,國內產業發展脈絡與國際產業發展潮流是息息相關,為了因應下一世代產業發展的挑戰,新政府確實應以不同過去的思維來規劃台灣未來的產業政策。
日前社會各界對於「亞洲矽谷推動方案」草案,提出諸多意見批評。的確,政府政策可獲得社會大眾參與討論,顯然是好事,有助於政府與社會民眾的雙向交流進而達成共識。惟現今各界討論大多偏向於百億蓋硬體建設、為何選址桃園等部份資訊進行討論,卻對亞洲矽谷計畫內涵的甚少瞭解與探討,以至於造成誤解。
近年全球吹起創新創業風潮與氛圍,各國政府無不投入大量資源發展創新發展聚落,然而截至目前為止仍無一個城市可成功複製另一個矽谷。美國矽谷具備學校、政府與企業之完整產業發展生態體系,輔以大量國外高科技技術移民,在加上多元文化高度融合、容許失敗與鼓勵創業價值觀發展,使矽谷生態系各要素條件環環相扣,進而激發出源源不絕創新能量。正由於矽谷本身獨特性難以複製,各國政府在進行創新創業發展,大多在其國內建構產業創新生態圈,發展運用自身優勢條件藉以連結矽谷資源,促進產業發展交流。
台灣本身腹地有限,現有創新創業基地多散落於各縣市,創新群聚效應無法發揮,不利於國際上創新創業連結。亞洲矽谷當然絕非要在台灣複製一個矽谷,而且以台灣目前的情況也做不到! 亞洲矽谷計畫做為新政府五大創新研發計的領頭羊計畫,是要使未來台灣的產業與經濟達成兩個平衡(對內平衡與對外平衡)中的對外平衡與三個連結(連結未來、連結國際與連結在地)中的國際連結。亞洲矽谷計畫主要推動的工作是進行我國創新研發環境塑造,包含新創團隊、國際加速器、及研發平台等進駐,讓創新創業與國內外產業研發能量加以結合,強調地方產學研的連結與合作,特別是異業結合與軟硬整合,帶動新的產業發展動能。
不可否認,亞洲矽谷計畫未來必須肩負整合台灣創新能量與美國矽谷連結的任務,甚至變成一個亞太地區優秀人才共同創新的地方或Hub。因此,一個國際級、多功能的中心建置是不可避免,但我們必須強調的是,這樣一個中心應該著重的是創新連結系統功能面等軟體面的建置,而非硬體建設;否則未來在軟體面功能無法發揮下,硬體建設最後一定會淪為外界詬病的蚊子館。所以,國發會未來應該注意的是,亞洲矽谷計畫編列預算至各部會執行時,應極力避免集中在硬體建設或硬體產業的發展,而必須著重在創新與功能面的連結。此外,除了各部會分工進行相關策略推動與措施落實外,必須同時與社會各界進行全面溝通推動方案的內涵,以全民共識為基礎推動落實。
1950年代以來台灣的經濟與產業所以能快速發展,被譽為經濟奇蹟,仰賴的是對內有完整的產業政策與執行力、對外則是與先進國家,特別是美國的連結。政府曾透過新竹科學園區建構發展,憑藉留學生管道,承接歐美產業發展能量,善用在美國累積多年人才交流與產業界關係,串接台灣與美國前瞻產業、技術等訊息橋梁,由此藉以奠定我國ICT高科技產業發展基礎。
台灣目前被公認全球ICT產業大國,主要原因是過去我們與美國矽谷有很好的連結,從過去的IBM、Intel、HP、Dell、Microsoft到現在的Google、Apple與Tesla。時至今日,我國最大出口國由美國變成中國;同時,與我國產業連結度最高的國家由美國換成中國,而美國仍是目前全世界創新能力最強的國家,而中國則在發展與台灣一樣的產業,甚至複製台灣過去的成功模式,是台灣產業目前與未來最大的競爭對手國。如今,美國矽谷仍是全球最具有國際前瞻科技技術與創新創業核心區域之一,在具有豐球產業人脈網絡之前提下,台灣實在有必要與之重新鏈結。
不可否認,台灣的創新能力仍不如美國等先進國家,我們的產業發展仍是以代工模式為主。過去美國做創新、台灣做代工,台灣經濟仍有很好的成長表現;但現在台灣主要出口國為中國,我們的代工對象由美國變成中國,此也造成台灣當前經濟與產業的困境的主要原因。
因此亞洲矽谷計畫是要使台灣重新找回過去的成長模式,以創新價值鏈的連結為主、生產價值鏈為輔的連結模式,與美國矽谷或國際上創新能力強的區域中企業連結,透過共同創新、或是他們創新我們快速製造與建置系統輸出的方式,在下一世的產業中占有一席之地,更進一步使台灣能夠脫離過去低度成長的軌道,達成創新、就業與分配的願景。
 

本院: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傳真 +886 (2) 2586-8855 聯絡我們

南台灣專案辦公室:807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80號43樓1-2
電話:(07)262-0898,傳真:(07)398-3703

© 2015 台灣經濟研究院 版權所有. 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