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點

美中兩極競合 認同、安全、發展 台灣新三難困境(聯合報)
鍾錦墀

2016/05/03

面對大陸與甘比亞建交、大陸表達代為申請亞投行會籍、肯亞與馬來西亞詐騙案台籍公民遣送事件,以及台灣代表在比利時國際鋼鐵會議遭驅離,或甚至五月可能生變的WHA大會,似乎多被解讀為兩岸關係氛圍變化所致。然而,更大的圖像其實是全球政經結構正以超乎想像的速度兩極化。相較之下,兩岸關係只是單純反映東亞區域權力配置的縮影。

台灣的戰略選項受限於兩極化的制約,正面臨自我認同、經濟發展,以及安全保障的新三難困境。「三難困境」(Trilemma)為國際金融市場的經驗法則,意指經濟體無法同時實現資金自由流動、維持穩定匯率,以及維持有效的貨幣政策,必然只能三選其二。三難困境也可運用於氣候變遷,如確保能源安全、推動能源公平,以及維護環境永續。

美中藉由經濟發展、軍事布局及外交結盟等方式相互較勁,權力板塊衝撞最激烈的當屬東亞區域。首先,以軍事安全角度而言,兩海(東海與南海)、兩岸,以及兩韓事務,就屬於美中權力對峙的範圍。其次就區域整合而言,由APEC到東協加三、東協加六、亞太自由貿易區,到TPP與一帶一路、RCEP,正好見證東亞區域權力結構由單極、多極,到兩極化的發展歷程。

在單極體系結構中,安全事務多數由美國單方面定義。在多極體系結構中,當事國對安全事務有相對較大的自主權。在兩極體系結構下,安全事務則幾乎完全受制於美中競合結構。

台灣總體戰略的新三難困境,既然無法同時達成認同、安全與發展等三項戰略目標,當退而求其次,亦即追求其中兩項戰略目標時,需針對無法達成的第三項目標進行風險管理。當台灣選擇要維持自我認同、又要美國提供安全保障,即應慎防兩岸關係惡化對經濟發展之衝擊。若選擇要擴大兩岸經貿合作來發展經濟、又要尋求芬蘭化中立政策,則應留意對自我認同的削弱作用。最後,如果選擇要維持自我認同、又不願意放棄兩岸經貿合作之利益,則將面臨以極大成本追求安全保障。

換言之,台灣如要確保自我認同、又要安全保障,可能會犧牲經濟發展;如要經濟發展、也要安全保障,可能會削弱自我認同;如要自我認同、又要經濟發展,只能建構足以嚇阻威脅的軍事力量。整體而言,對於新三難困境的路線選擇,必將決定台灣下世代的戰略輪廓。
 

本院: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傳真 +886 (2) 2586-8855 聯絡我們

南台灣專案辦公室:807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80號43樓1-2
電話:(07)262-0898,傳真:(07)398-3703

© 2015 台灣經濟研究院 版權所有. 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