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點

改善產研連結與落差 不能再以工程角度研擬政策(工商時報)
林欣吾

2018/05/11

      政府為促使學研體系能對台灣發展有效產生貢獻,每過幾年,就因國際評比結果不佳,或者出現國內學研專家的批評,而針對國內產學落差、產研落差等議題進行檢討,同時每次檢討也都會提出許多政策嘗試予以改善。然而,近20年來的努力與改善措施,似乎總是無法真正發揮效果。

      其背後的原因,或許是缺乏持續且深入的調查研究,在缺乏實證調查資料的支持,所以無法作客觀的評估;但,或許是源自於過去幾年的政策介入,並未對準根本議題,所以相關政策並未發生效果。

      對於持續的調查與研究,國際間對創新體系運作情形的評估,就如同科技投入統計一般,有著國際的統計調查標準。對於科技投入統計,OECD編有法拉斯卡第手冊(FRASCATI MANUAL),在國內則有每年進行的科技動態調查。對創新體系的運作,OECD及歐盟則編有奧斯陸手冊(OSLO MANUAL),同時也鼓勵各國進行調查,以便做跨國比較。

      國內雖有進行台灣創新調查(TAIWAN INNOVATION SURVEY, TIS),但調查斷斷續續,最近一次是2012年進行。最近兩次TIS的調查,台灣學研與產業間的互動與連結情形,表現雖然不是非常好,但是由於缺乏客觀調查資料及第一線客觀的長期觀察,所以也很難真正理解台灣學研與產業之間的連結關係是否有所改善。

      對於後者,可能是源自「政務官」的專業與任期限制。過去幾年,每次對於台灣創新體系問題的檢討,以及所提出的政策作法,都在於追求有快速出現的「亮點」,而忽略了「創新」其實非常需要持續的能量累積,而要有效能量累積則須從對於學研機構誘因機制著手,從根源引導學研與科研人才行為的改變,才能累積出厚實的創新能耐,進而對台灣產生貢獻。

      對於產研落差的現象,在缺乏客觀調查與根本議題解析的狀況下,也有「專家」會認為可以尋找相關的替代變數,解析當中產研落差的原因,再予以解題。例如:直接綜合利用科技動態調查資料中高教來自產業界研發比例、各類產業研發投入情形、台灣各業對外技術貿易逆差等相關資料進行概況的了解。

      很可惜的是:創新體系中產學研之間的互動與運作,並非如同「工程系統」一樣的投入產出系統,因為創新體系中的成員都是有機的,系統運作是個生態系統。所以,如果只是想要釐清不同產業、不同系統成員的投入產出關係與問題,然後就以此提出政策介入的方案,恐怕這樣的政策介入方案,只有非常小的機率會成功!!

      創新體系(INNOVATION SYSTEM)是個奠基於演化經濟學的經濟發展政策介入經濟體系觀點。基本上,期待學研的研發能量,能夠有效的對產業創新產生顯著的貢獻。在這樣的觀點下,如果存在顯著的產學落差、產研落差,確實會造成產業的持續進步缺乏足夠的支持力量。

      按創新生態系的運作原理與實務觀察,業者的前進,主要是依循市場商機,或由業者引導出來的市場需求:潛在獲利的機會,引發業者努力的動機;而學研的前進,除了升等、追求卓越等普世動機外,要促使產業對學研成果有所期待或需求,還是得因學研成果能協助業界掌握商機,並藉著創造商機的成果,讓業者回饋給學研。

      在這樣的理解下,暫且不問有無客觀創新調查結果,創新政策本身就必須要從鼓勵業者從下下世代的願景發想為起點,並以這些願景為方向,大幅調整學研機構的誘因機制,讓學研機構能夠持續累積達成這些願景方向的能耐與成果。就在學研成果有效累積到一定水準後,在潛在獲利機會下,業界在未來朝願景移動時,自然會向學研尋求充分能耐的支援,以減少業者技術輸入的需求。

本院: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傳真 +886 (2) 2586-8855 聯絡我們

南台灣專案辦公室:807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80號43樓1-2
電話:(07)262-0898,傳真:(07)398-3703

© 2015 台灣經濟研究院 版權所有. 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