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點

台灣應謹慎面對明年的經貿挑戰(蘋果日報)
許峻賓

2016/12/13

川普將於明年1月20日正式進入美國白宮就任,雖然執政團隊仍未完全確認,但從川普對外的政策宣示,以及幕僚團隊的言論,可進一步推論其就任後的經貿政策輪廓。從選後川普針對貿易政策的相關發言來看,川普的貿易政策與過去傳統的貿易保護主義是有所差異的。川普一再說明,其關心的是公平的貿易,一方面是企業的公平競爭環境,一方面是美國本土就業市場不應該受到衝擊。川普已表示,將回歸到雙邊FTA的政策主軸,依照各國與美國間的雙邊貿易關係來進行FTA的談判,以確保美國的經貿利益。

依照過去的分析,美國洽簽FTA通常帶有國際政治的考量,希望藉由FTA來擴大與對手國的影響力,甚至擴及區域。例如美國與以色列的FTA,是為了美國的中東利益;NAFTA則是為了擴大北美區域的影響力;而歐巴馬總統所推動的TPP談判,則是為了確保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政經影響力。依據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學者的研究分析,自1987年美國第一個FTA生效迄今共有15個FTA,這些FTA讓美國與對手國間的貿易赤字逐年降低。再從美國的貿易赤字統計資料來看,美國現在最大的貿易赤字來源,以區域來看,是歐盟與東亞地區,而這或可進一步解釋歐巴馬總統推動TPP與TTIP的動機;若再從與各國間的貿易赤字來看,現階段讓美國形成貿易赤字的國家包括:中國大陸、德國、日本、墨西哥與印度等。從此推論川普上任後可能優先處理貿易問題的對手,應該就是上述這些國家。但其中被川普點名的是中國大陸與墨西哥,畢竟這是川普陣營研究分析後,認為影響美國就業機會最大的兩國。

面對中國大陸與墨西哥,川普第一階段可能處理的方式是,協調欲出走的企業留在美國本土,例如空調大廠開利企業,避免失業率進一步惡化。而面對已經在海外設廠生產的企業,因為顧慮到產業鏈的分工布局不可能短時間就有所作為,川普將祭出更大的誘因,創造更好的經商環境,以吸引海外企業「鮭魚返鄉」。然而,美國企業回歸本土要重塑美國製造業榮景,將會面對勞工生產力的問題:第一是美國本土勞工成本是否過高增加企業負擔;第二則是美國本土勞工的技術能力是否仍能應付現在的高階製造模式,第三則是美國高等教育人才數量是否足以供應美國企業回歸後所需。

川普的經貿產業政策不僅影響美國本土的未來發展,全球整個產業鏈若隨之轉移,也將帶動亞洲國家的生產鏈供應模式有所變動。若因美國企業回歸本土,亞洲各國為了避免關稅課徵,勢必要儘快與美國簽署FTA,而在東亞地區,最有可能加速與美國簽署FTA的國家,包括: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而這些國家即是已經參與TPP或曾努力爭取參加的。惟受到川普宣示退出TPP的言論影響,東亞國家或將從政治面考量美國的誠信度。若從美國將積極推動雙邊貿易關係的政策來看,台灣應有必要爭取與美國洽簽FTA,以進一步爭取台灣產品出口美國的關稅調降。

而台灣對美國遊說的最大理由便是,希望藉由洽簽台美FTA,降低美國對台的貿易赤字。然而,在雙邊架構下的談判場域,我國恐將面臨更多美國在貿易上可能施加的壓力,許多在過去雙邊TIFA會議中,美國提出要求改善的議題,比如:美豬、牛雜、稻米的進一步開放,在金融業、電子商務、智慧財產權,以及跨境服務業等議題上,恐被要求進一步的規範或開放,這些將是台美雙邊FTA談判時會面臨的挑戰。當美國刻正主導世界各國回歸到雙邊利益的思維邏輯時,我國在經貿、外交上應該更小心構思、運作對我國有利的政策形成。而在產業方面,也必須要儘早因應全球產業鏈生態改變的可能性,讓我國企業也需要思考重新布局的方法。


 

 

本院: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傳真 +886 (2) 2586-8855 聯絡我們

南台灣專案辦公室:807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80號43樓1-2
電話:(07)262-0898,傳真:(07)398-3703

© 2015 台灣經濟研究院 版權所有. 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