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論

臺灣新創生態的成長之路(台灣經濟論衡)
范秉航

2023/12/28
本文編輯後刊登於台灣經濟論衡,第21卷第3期
壹、前言

隨著科技與創新經濟模式的開展,全球掀起創新創業潮,眾多表現亮眼的新創企業以新技術、新產品、新商模、新業態躍上檯面,吸引投資者與科技企業的重金投入,造就了不少估值超過十億美元的獨角獸,成為傳統產業的顛覆者。隨著這些顛覆者的出現,世人逐漸相信創新的機會與價值不再侷限於科技巨頭與跨國企業。

有鑑於此,如何打造一個豐沛的新創生態系統,持續培育出能為社會與經濟帶來貢獻與創造價值的新創企業,成為各國政府十分重視的一環。新創生態是由相互依存的參與者、支持者,在創業或協助創業的共同目標上所組成的複雜網絡,並各自發揮關鍵的作用。而在臺灣過去十數年的發展下,新創生態系經歷了甚麼樣的轉變?我們將從政策、新創與協力者三個不同的視角,帶著讀者走過這條臺灣新創生態的成長之路。


貳、政策視角

在推動新創事業與環境發展上,行政院於2014年12月成立「創新創業政策會報」協調跨部會資源及政策,提供青年創業及新創事業優化環境等措施,整合各部會推動之方案,發揮綜效。此外,為了找尋下一波國家成長動能,自2016年9月啟動「亞洲.矽谷推動方案」(亞矽1.0),進一步運用臺灣資通訊、半導體等硬體製造優勢,同時連結全球先進科技研發能量,促使國內硬實力跨入軟體應用,引領臺灣未來的新經濟發展模式。此外,亞洲.矽谷推動方案下亦設立了「亞洲.矽谷計畫執行中心(Asia Silicon Valley Development Agency,ASVDA)」,進一步整合與協調各部會對創新創業投入的資源。

在亞矽1.0的推動基礎下,臺灣新創生態日益蓬勃,如何協助新創成長與出場成為下一階段的關鍵課題。基於此,國發會協調各相關部會共同規劃「亞洲.矽谷2.0推動方案」(亞矽2.0),並於2021年8月6日經行政院核定,推動期程自2021至2024年。藉由「擴大AIoT科技應用」、「精進新創發展環境」、「匯聚系統輸出能量」等策略,加速新創企業的規模化與國際化。

跨部會的積極投入,也讓我們看到了創新創業政策在新創發展各個階段所挹注的資源。在育成面,包含如國科會的「創新創業激勵計畫(FITI)」;經濟部的「科研成果價值創造計畫(價創2.0)」以及「科專事業化生態系推動計畫(TREE)」。市場面除了以獎補助方式降低新創海外拓展成本,推動國際加速與參展之外,2019年國發會更打造了「Startup Island TAIWAN(SIT)」臺灣國家新創品牌,讓國際更加瞭解臺灣新創能量,強化新創品牌力,並且分別在2021與2023年推出NEXT BIG新創明日之星計畫,展現國家新創實力。

研發與資金部分從種子階段的研發補助(SBIR、SIIR)、青年創業貸款、國發基金創業天使投資,乃至於針對新創企業上市所規劃的臺灣創新板,政府提供了不同的資金管道支持不同發展階段的新創企業。而為了因應創新創業環境的快速變遷,法規面則是除了針對既有法令的調整,如公司法、產創條例、企併法等,亦透過新創法規調適與沙盒機制與新創業者溝通,找出下一步調適方向。最後在人才面,透過「國家重點領域學院」擴大我國科研人才規模,並開辦「創業家簽證」與「就業金卡」引入國際人才,提升企業國際競爭力。

 
資料來源:國發會參考經濟部、數位發展部、國科會等部會相關新創計畫彙整
圖1、對應新創各階段發展政府所提供之資源
 
參、新創視角

一、臺灣新創企業輪廓

根據台經院FINDIT平臺統計,截至2023年7月,成立時間在2010年以後且公司註冊地點在臺灣之新創企業累計達7,433家。過去十數年臺灣新創企業家數穩定成長,尤其2014年至2019年間快速增加,至2020年以後增長幅度趨緩。設立地點則是集中在六都地區,臺北市共有3,410家,其次依序為新北市1,017家、臺中市575家、高雄市565家、桃園市400家,以及臺南市313家。而在非六都地區,新竹縣市在科學園區的加持下,新創企業合計達526家。

進一步觀察新創企業所處的應用領域,可發現臺灣新創與產業的關聯甚深。在硬體與製造領域的新創企業最多,合計達1,098家,占整體比重近15%;其次為大健康產業,包含健康照護及生技,共903家新創,占比12.14%。此外,由於臺灣擁有堅強的產業鏈和技術優勢,在全球資通訊產業居關鍵合作夥伴地位,資通訊及軟體產業相關新創(含軟體、網路服務、資訊科技、資料分析、行動應用)占比亦與大健康產業不相上下,共896家新創,占比12.1%。

 
資料來源:FINDIT平臺
圖2、2010年至2023年7月累計新創企業家數

二、臺灣早期投資市場變化

2022年全球創投市場急凍,交易規模迅速萎縮。反觀臺灣早期投資市場卻有著截然不同的風景,交易熱度仍在,投資金額與件數均維持在相對高點。FINDIT平臺盤點了臺灣2015至2023年第一季早期投資交易案,2019年臺灣早期投資市場在國發基金天使投資方案的積極投入下,交易件數大幅增加。雖然整體交易金額並未有顯著提升,但具體的政策措施卻有效地帶起了臺灣「投資新創」的熱潮。以致於2020年的疫情並未造成嚴重的負面衝擊,當年度仍有399件交易案,投資規模更創下13.2億美元的新高。2021年隨著全球對於淨零碳排、綠色永續議題的重視,臺灣在政策資源的投入與企業綠色轉型上也迅速開展。光電、風電、新能源、節能、儲能、能源控管等項目,造就諸多千萬美元以上的交易案,推升全年交易規模。2022年交易件數較2021年微幅增加2.43%(422件),交易規模雖因少了鉅額交易而下滑,但仍達22.2億美元的高水準。
 
資料來源:FINDIT平臺
圖3、2015~2023年第一季臺灣早期投資趨勢

在獲投領域的觀察上,最為熱門的是健康生技(Health and Biotech),歷年均維持相當高的投資熱度,尤其2021年有不少千萬美元以上的投資案。2022年投資件數達75件,金額為3.81億美元。雖然件數並未有太大變化,但因鉅額項目減少,交易金額衰退。其次是能源領域,在淨零議題發酵下成為近年的熱點。2022年交易件數達64件,金額為7.15億美元,如專注於固態電池技術的輝能科技完成1億歐元募資;提供從電池芯製造、模組設計到應用端一站式服務的格斯科技獲投新臺幣12億元。

硬體領域則是與臺灣電子產業關係密切,獲投企業主要從事電子零組件與相關產品的研發設計工作。各年投資件數均在50件以上,投資規模在2020年後大幅成長,2022年達3.23億美元,包含IC載板製造研發的恆勁科技;研發邊緣AI SoC專用處理器的耐能智慧;專注於AI 晶片設計與硬體加速解決方案的創鑫智慧;服務型機器人開發的優式機器人;打造SSD RAID創新解決方案的圖睿科技等。製造領域的投資則是以材料、機械及加工為主,2022年交易數為32件,金額達1.34億美元。其中值得關注的是因應新世代半導體的需求,如盛新材料、晶成半導體、穩晟材料等均在2022年獲得投資者的青睞。

 

註:資料期間為2015/01/01至2022/12/31

資料來源:FINDIT平臺
圖4、2015~2022臺灣早期投資領域熱力圖

肆、協力者視角

臺灣新創生態中的協力者包含了早期投資者、加速器與新創聚落,以及媒體與新創相關活動。首先投資者可區分為企業或企業創投(C/CVC)、國內外創投機構(VC)、海外投資者與國發基金(NDF)等。2015年至2023年第一季的投資交易案中,C/CVC參與比例約62.4%;其次是VC約36.9%。海外投資者,如500 Startups、Draper Associates、JAFCO Asia、Headline Asia、Palm Drive Capital等,參與投資件數則是占整體投資案的12.5%。在眾多投資者中,具有領頭意義的國發基金扛起扶持新創的角色,透過專案或搭配等方式投資我國新創,件數占比達14.5%。尤其創業天使投資方案,不僅帶動了臺灣新創投資的熱絡,也讓更多企業、CVC與VC們參與新創企業的成長。

其次是加速器與新創聚落,創業加速器是新創企業發展過程中的助攻者。根據FINDIT平臺統計,目前臺灣共計78家加速器,2018至2021年為全臺創業加速器設立的高峰期,2021年後則呈現放緩的趨勢。若以地域分布來看,北部仍為加速器設立的熱點,但區域分布也逐漸擴大至中南部。另外在創新創業生態系中扮演著重要節點,整合創業資源的新創聚落,至2023年6月計93家。從地區分布來看,71%集中在六都,而臺北市就占了24家。

最後則是媒體與新創相關活動。透過媒體的曝光管道,如數位時代,新創企業能夠提升產品與企業能見度;創業活動與競賽能夠增加找到合作夥伴、資金以及產品曝光的機會,如Meet Taipei創新創業嘉年華、InnoVEX、臺灣投資博覽會等。而社群則在新創經營與發展過程中達到知識分享與經驗交流的作用,如Meet創業小聚、AAMA臺北搖籃計畫等。


伍、 結語

一個健全的生態系包含了三大要素,一是要有足夠的資源維持各族群的規模;二是需要具備系統內的多樣性;三是要能循環且生生不息。而從這三個面向觀察臺灣「新創生態系」,首先是資源。優化早期投資環境,以及帶領創業者鏈結國際市場是目前政策著重的方向,成效已逐漸浮現。早期投資愈發熱絡,海外能見度也在不斷提升。未來臺灣不僅要成為新創種子的發源地,更應透過資金資源的串聯,以更加開放的思維,開展國際投資與商業合作。

其次是多樣性,維持生態系的多元,才得以在時代變局中持續成長。基於我國產業背景,臺灣新創生態有別於其他國家。硬體研發、軟硬整合、半導體相關領域的新創企業,憑藉著對產業的熟悉度、技術與人脈,成為我國產業轉型的驅動力。此外,在淨零議題下,臺灣亦有不少新創投入,透過與大型企業的合作,迅速成長茁壯。

最後則是生生不息。健全的生態系應培育出更多新的種子,驅動生態的迭代。對此,除了需要技術與模式創新的支持,更需要創業家的養成,而這也是我國需要從政策與執行面深入思考的長期課題。當政府持續推動新創前進,實現規模化與國際化的同時,也不能忽略零到一的重要扎根工作,讓臺灣成為全球新創產地,Startup Island TAIWAN!

本院: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傳真 +886 (2) 2586-8855 聯絡我們

南台灣專案辦公室:807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80號43樓1-2
電話:(07)262-0898,傳真:(07)398-3703

© 2015 台灣經濟研究院 版權所有. 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