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點

兩岸競爭力消長關鍵:人才(中國時報)
孫明德

2018/05/25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公布2018世界競爭力報告,台灣整體競爭力排名全球第17位,較2017年退步3名,表現為9年來最差,不僅退居亞洲第4,也繼2007及2009年後,再度輸給進步5名、位居全球第13的中國大陸,引發國內輿論一片譁然。

      不過若排除金融海嘯時期,2010年到2012年期間台灣不只回升且進入前10名,主因是台灣經濟成長穩定,物價漲幅及失業率均低,加上外貿表現好,使得台灣在後金融海嘯時期排名靠前。事實上,不只中國大陸,2014年時馬來西亞也曾經贏過台灣,當時大家覺得台灣被東南亞國家超越,是否代表競爭力下滑的警訊?不過隔年馬來西亞排名就輸給台灣,因此單一年度排名很容易受到當年度經濟大環境影響,大陸今年排名贏過台灣有人稱之為「死亡交叉」可能還言之過早,必須持續觀察後續變化。

      就今年度的數據觀察,與其說台灣退步很多,不如說中國大陸進步得更快。例如在經濟表現中,大陸在亞太14國裡,從2014年排名第8到今年排名第3裡;在超過2千萬人口國家及地區中,也由2014年排名第9躍居今年第3。

      在主要指標中,中國大陸由於經濟規模大及勞動人口多,這兩樣位居全球第1,從未變動,經濟表現向來不錯,2018年更亮眼的是吸引大量投資。讓人驚奇的是,以國有企業為主,普遍被認為效率較差的中國企業,不只近年民營企業快速興起,供給側改革更創造出新的活力,使得企業效率有所提升,從2014年第28名升到2018年第15名,其中生產力及效率、金融表現、企業管理實務,以及企業經營態度及價值觀都有大幅成長。

      在基礎建設上,大陸也從2014年的26名上升到第19位,其中企業、科技、健康及環境等基礎建設都在進步,讓企業效率和基礎建設成為大陸排名躍進的主因。

      反觀台灣,老問題仍未獲得解決,在經濟表現方面,外人投資少、出口集中、企業外移等是弱項。勞工法規嚴、社會凝聚力不夠、政府決策不一致等因素施累政府效能,能源及水的欠缺、空氣汙染,以及少子化等問題,也讓基礎建設排名不佳。

      最令人擔心的是,台灣向來自豪的企業效率今年退居第20位,大陸則進步到第15。其中兩岸最大分野在於人力資源問題,台灣表現弱勢的是人才外流,排名世界第51,高技術人才無法來台排名55,對本地人才的吸引和維持排名45,而本地人才不具國際觀則排第44,這4項排名不僅差且還在退步,簡單形容是「裡面人才流出去,外面人才進不來,留在裡面的又難成材」。再看到近期大陸惠台吸引人才政策,台灣高中生赴大陸求學熱潮等事件,不禁讓人擔心人力資源是否成為兩岸企業競爭力消長的轉折點。

      當各界訝異今年的競爭力排名後退之際,在評比中還是有值得努力的項目。首先是透過政府投資彌補民間「投資不夠」的問題。其次,政府上周提出加薪、外國移民及鼓勵養育等長遠的「人力資源」政策,短期內是否還能推出更積極的做法?更不能忽視的是解決企業「5缺」問題。我們認為,與其將IMD排名作為抨擊的理由,不如視為健檢出現的紅字,想方設法予以改善,作為政府施政、企業決策,及全民努力拚經濟的指引方向,應該會更具建設性。

本院: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傳真 +886 (2) 2586-8855 聯絡我們

南台灣專案辦公室:807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80號43樓1-2
電話:(07)262-0898,傳真:(07)398-3703

© 2015 台灣經濟研究院 版權所有. 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