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點

打群架的社群App -- 小數據之觀察(數位時代)
錢思敏

2016/04/12

這篇文章是小數據的觀察,雖然沒有大數據的強而有力的支持,但是很多研究是先從小樣本的探索性研究,才歸納出重要發現,再擴大研究範疇,因而得到驗證,也因此,小數據的重要性也越來越多人重視...

最近的觀察是那些本來沒有LINE,也沒有臉書的同學,突然有了 LINE 帳號;但在幾個月前碰面的時候,看她好像也沒有想要申請的意思。這不禁讓我好奇,這一群不使用 LINE 的人,是什麼樣的目的和理由,會讓他們開始使用?

就我的觀察,年齡層靠近 50 歲左右的世代,因為沒有使用的需要,其實不太使用臉書。但我的同學(50多歲)前一陣子突然開始有了LINE的帳號,推論原因應該是因為兒子上了大學,需要用 LINE 代替簡訊關心孩子。

根據向大學生小樣本的課堂詢問發現,他們的父母也是在他們上大學之後,突然間開始使用了臉書,這樣父母親可以很容易的在臉書上看到(或是監控)上了大學以後的子女的近況。但父母的關心,總是在看到臉書貼文之後發生,會打電話問東問西。不過,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現在有了 Instagram,不想讓父母看到的,學生就會用Instagram,算是避免掉爸媽過度關心的方法吧!

比較可怕的是開始使用 LINE 的長輩,常常會分享文章或是影片給孩子,因為LINE 多數是一對一或是多人互動,因此,如果 LINE 有訊息,而已讀不回,是對長輩不禮貌的行為,也造成晚輩們不得不回應的不少壓力和困擾。

前一陣子有很多關於 LINE 的有趣報導,甚至有人對長輩傳來的訊息不甚其擾,而散播傳遞 LINE 貼圖會中毒的謠言,希望長輩不要再傳,但完全沒有效果。

不過,對於長輩傳來各種關心與提醒問候的訊息,班上貼心的同學們,即使心中覺得如PTT八卦板中的討論,但還是對於長輩傳來的LINE貼文、影片、貼圖(長輩圖文共賞集),會有禮貌的回應。

此外,60 歲以上的年齡階層,有了孫子孫女之後,也開始成為 Facebook 的重度使用者,用臉書看孫子孫女的照片變成是生活的重心,但不一定會使用 LINE,因為用臉書看就可以了。這樣的差異還蠻明顯的。

因為不同年齡階層使用社群媒體的背景與理由,區隔了臉書、LINE 和 Instagram 的族群。因此,廠商要透過這三種 app 在臺灣經營市場,不妨可以從這樣的角度出發,採取不同的行銷策略。

Instagram 目前在年輕人的族群當中,人氣最高,擴展速度最快,而且可以確定的是使用的時間與頻率未來將可能挑戰臉書。尤其 Instagram 已經被品牌商做很好的形象、行銷、產品露出的運用與連結,這也是臉書未來將面臨的挑戰,然 Instagram 已經被臉書買下了,兩個平台的競爭,對臉書來說都是大贏家。

而 Line 的問題是經常使用族群及使用目的的限制,在 LINE 上無法主動推播廣告,除非加入好友,或是好友按讚。因此,為鼓勵 LINE 使用者加入好友,廠商都用貼圖來吸引,本來廠商希望藉由群播的方式,一次推播廣告給好友, 然而,又無法避免 LINE的使用者加入好友之後,因為對 LINE 訊息推播感到干擾,給予封鎖,LINE的廣告行銷效果恐怕有限,但豐富有趣多元的貼圖販售、手機遊戲都帶來收益是LINE非常成功的優勢。

臉書的貼文跟 LINE 比起來較不具有壓力,按讚或不按讚都不會得罪發文的人。在臉書的廣告露出,因此很容易被看到,只要內容是具有吸引力的,也很容易吸引閱讀,觸及率更廣。粉絲團的經營,可以與客戶端,甚至是具有高忠誠度的粉絲,保持接觸與連結,可提供即時更新的資料,可以延伸擴展和粉絲的關係,導流到商品頁面,甚至激發購買意願。但臉書的問題是無法搜尋,設了 hashtag 也還是很不好用,這種不便很糟糕,但這也讓部落格(Blog)有存在的價值。

目前社群網路尚沒有一個更好的一次性(one stop shopping)的解決方案,我們必須同時使用好幾種 app,或是混搭商品頁面、部落格等,而未來規劃上是每個社群媒體除了鞏固基本盤之外,也都想要擴展到行動支付的領域,對於未來社群的翻轉,我們拭目以待吧!也期待未來有更好的社群解決方案。

本院: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傳真 +886 (2) 2586-8855 聯絡我們

南台灣專案辦公室:807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80號43樓1-2
電話:(07)262-0898,傳真:(07)398-3703

© 2015 台灣經濟研究院 版權所有. 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