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點

大學延畢的啟示
許碧書

2018/08/02

    日前教育部公布大專院校申請延長修業年限的學生數,已由15年前的35000多名擴增到今年的近5萬人,總計15年來成長約4成,其中公立學校以台大延畢生數量最多、私立學校則是文化大學。以106學年日間部學士班來看,申請延畢原因,有75學生是因學分未修滿(包括被當掉),或為準備研究所、國家考試等目的而刻意不修滿學分(如通識、體育等課程)等「技術性延畢」門檻;另約有15是未達到實習、語言能力測驗、服務學習、專業證照等學校要求的畢業門檻;其餘少數則是因雙主修、輔系或出國交換學習導致延畢。雖說大專生不想畢業有其個人生涯規畫,無所謂的對錯,但延畢生增加的現象則是值得省思的問題。
 

    首先是對教育資源產生不公平的排擠問題。以97學年至107學年大學學測報考人數減少1.4萬人至約13.3萬人,而目前延畢生已經約占學測報考總人數將近四成,教育部在1011129日為解決延畢生導致資源配置問題,要求各校對延畢生收取費用,包括學分費或對學費、雜費按比例或全額收取等,縮小延畢生占用教育資源,但此舉畢竟還是會排擠學弟妹受教權。且近期教育部以「高教深耕計畫」接替「邁向頂尖大學計畫」,5年經費由500億元增加至850億元且每所大學有基本配額,但以頂尖大學計畫後期執行經費減少超過四成,若學生總數不變,延畢生連年增加,每位學生可從教育部拿到的資源相對縮減,況且教育資源來自人民納稅錢,延畢生已經領了4學年的政府補貼後,變相再領到「二次補貼」,完全扭曲了高等教育補貼政策,產生「沒讀大學的補貼讀大學的、敢畢業的補貼不想畢業的」不公平現象。
 

    另外,根據主計總處調查今年5月台灣的勞動人力有1,141萬人,非勞動力有827.5萬人,勞動參與率還有58.9%,不過未來可能出現逆轉。依據台經院(2015)[1] 的研究,我國勞動人口數於2015年達到高峰後逐年減少,在人均產值及外勞人數不變之下,依每年GDP成長率1%2%3%預估,未來就業人力缺口分別為171萬、182萬及196萬人。
 

   我國近十年勞動力成長速度緩慢,核心勞動人口年齡已往後遞延5~10歲,且自2010年起核心勞動是24歲至44歲年齡層,延畢生增加也將影響勞動人口流入就業市場,加上日前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童子賢針對鄰近國家如日本、中國大陸等需要大量外勞,以及菲、印、越等外勞提供國的國民所得漸升,未來台灣可輸入外勞人數勢必大幅減少之情形,已呼籲政府要提早因應外勞短缺問題。
 

   綜合來看,在延畢增加及外勞減少之下,未來台灣勞動市場面對更嚴峻的考驗,進而對產業產生影響。因此,若能解決部分延畢的問題,讓青年世代勇於投入職場,將有助於勞動參與率的提升。從過去的調查顯示,八成五的大學生打工時數逼近上課,有些學生為了工讀機會而用延畢的方式保留學籍,因為一旦喪失學籍即可能面失業,然而這些工讀大都屬於行政或庶務性工作,沒有技術或專業,反而無法增進或培育延畢生的技能,所以教育部宜考慮建立長期、紮實的學用實習制度,支持及協助學生發展。
 

    依據教育部「大專校院外實習媒合資訊平台」統計,國內實習機構單位總計3,161家,提供640個實習職缺,162所大專校院實習需求為1,209個,表示實習機會仍是供不應求,目前教育部擬編列8.7億元學生展翅計畫,引導五專畢業生投入職場,也要研擬「專科以上學校校外實習教育法」草案,將校外實習分為一般型和工作型,專法規範可釐清許多權利義務,對學校執行、學生保障將有所助益,但企業來說,一般型或工作型實習確實不易區隔,是否可依不同企業型態和實習內容給予彈性。再者,學校與合作廠商應以建立人才「培養-供給」互利關係為目標,善用導師制或師徒制發展更紮實的實習內容,以提高學生實習誘因。此外,政府亦應考慮相關配套作法,如提供節稅等誘因,讓企業願意付出人力和資源培養實習生,再配合將實習結業證書或實習評價登錄於政府就業媒合網站,作為未來求才求職的參考。如此一來,隨著實習制度與就業相互接軌後,自然可為部分延畢問題找到解套。

 

[1]  張建一(2015.4),《我國勞動生產力演變及勞動人口趨勢之探討》,產業發展諮詢委員會工業審議會。

本院: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傳真 +886 (2) 2586-8855 聯絡我們

南台灣專案辦公室:807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80號43樓1-2
電話:(07)262-0898,傳真:(07)398-3703

© 2015 台灣經濟研究院 版權所有. 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