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點

人才的數位傳承應與台灣產業數位轉型並進(工商時報)
林欣吾

2019/02/18

        資通訊技術的普及,促使各行各業及諸多生活層面都開始應用數位工具進行創新,進而提昇生產力。近年來,台灣的少子化,已經開始衝擊到大學部門的經營,相信不久的將來,少子化現象也將逐漸影響到台灣各產業的人力供給,同時對於每個人的生產力要求也會更高。

 

        根據OECD 近年彙整的統計研究與觀察:在20002014年間,美國、比利時、德國及北歐各國等經常居於全球競爭力前幾名的國家,它們的ICT軟硬體投資、研發及組織資本所帶動的多因素生產力都相當顯著;同時,在數位化應用程度相當高的北歐與荷蘭等國,其工作內容對ICT 能力需求較高,對其薪資水準也呈現正向的關係。

 

        依OECD的統計觀察,大致可以發現到ICT能力的加強,對於生產力應會有相當的助力,且如能協助業者創造更高的附加價值,對薪資水準的提昇也會有所幫助。

 

        如果OECD的研究結果也適用於台灣,那麼強化各類人力與專業人才的ICT能力,同時提高台灣各個產業推動數位轉型的誘因,應對於協助台灣後續可能會面臨因少子化所帶來每人生產力提昇的要求會有相當大的幫助。

 

        近年來,由於半導體技術的進步與成本降低,讓無線通訊、IOTAI等技術快速普及,這使得產業對於ICT能力的需求,也開始轉變。過往,資通訊多被視為工程專業,現在則開始大量應用於各種垂直專業領域,各個垂直領域的專業人才,也必須開始熟悉資通訊技術,並融合過往經驗成為改善生產力的重要途徑。

 

        這樣的直覺,也呈現在OECD對全球資料的統計分析中:單純的ICT能力並不足以提高報酬,要創造價值,管理與溝通能力(MANAGEMENT AND COMMUNICATION, M C 能力)也非常重要。亦即,M C能力與ICT 能力是互補資本,兩者並存將有助於價值創造,進而提昇各自的報酬。這樣的現象,存在於多數的先進國家。如德國與英國,存在M C 能力使 ICT內容密度高的工作報酬進一步提升。

 

        在許多垂直領域,不論是醫療、法律、製造或者是商業,大家必然都認同隨著工作時間的累積,解決問題的隱性知識也會隨之增加。根據主計總處2017年的人力資源調查統計推估,台灣在未來10年內將會有接近10萬名的專業人員屆退休年齡,技術員及助理專業人員亦有24萬餘人屆退休年齡。

 

        單純從國家整體的人力資本來看,或許這30餘萬專業人員的屆齡將會帶來產業發展上相當大的壓力,但如果能夠吸引各個產業大量應用資通訊技術,協助將過往的知識與經驗,不論是已知的、未知的經驗,透過資通訊技術蒐集資料數據與建立推理邏輯,以協助後輩能應用數位工具大幅提昇生產力,或許將有機會轉換這退休潮的壓力成為助力。

 

        對此,完整的配套政策將會是關鍵。畢竟這並非只是數位人才技能的養成,更不會僅是設置人才學院或網路學院就可以達成,當然更不會僅是工具機或產業機械的智慧化議題。全面推動產業數位轉型的完整戰略才是此議題的核心,建議應整體盤點整合相關政策,以共同的脈絡與目標一起前進!

本院: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傳真 +886 (2) 2586-8855 聯絡我們

南台灣專案辦公室:807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80號43樓1-2
電話:(07)262-0898,傳真:(07)398-3703

© 2015 台灣經濟研究院 版權所有. 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