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點

製造業及服務業升級和協調發展之投資經營環境(2009兩岸產業合作發展論壇)
洪德生

2009/10/23

一、前言

過去數十年來,受到全球化趨勢影響,資本、人才及技術等要素在跨國間快速移動,促使台灣、日本、韓國、中國、印度和越南等等亞洲國家都曾經或正是挾著低廉的人力成本與資源,各自建立厚實的製造生產基礎,不僅重新定義全球經貿版圖與國際分工體系,亦使得全球經濟發展重心逐漸從歐美地區移轉到亞洲地區。

因此,亞洲國家於本質上是以製造業為經濟發展主體,但是隨著產業結構及消費需求的不斷改變,亞洲各國均已體認到不能僅單靠製造業的力量來帶動國家經濟,其發展模式更是不能再和以往一樣,係以逐低廉成本而居為主要經營手段。在現代分工條件日益深化、專業化之下,現今的產業發展思維必須要有所轉換,意即從「製造經濟邁向服務經濟(service economy)」、「從硬體製造走向軟性製造(soft manufacturing)」。透過服務業的協助與支援來加值製造業,才能創造更大的比較利益優勢,提升國際競爭力,獲取較大利潤空間。同時,若從微笑曲線理論而言,製造業及服務業相互合作與發展,亦能夠將整條微笑曲線拉拔向上,提高整條產業價值鏈的附加價值,達到產業升級之產業發展目的。

然而,本文將從先行論述服務業與製造業之間的產業關聯效果,再就微笑曲線理論說明藉助製造業及服務業共同發展,以達產業升級,提高附加價值的重要性;同時,論及台灣目前發展環境的癥結點;最後,再嘗試著研提相關建議,期以改善製造業及服務業升級和協調發展之投資經營環境。

 

二、服務業與製造業的產業關聯效果

(一)服務業內涵

根據陳博志(2004)指出,如按服務產業的發展特性而言,可概略分成以下三種類型。第一種類型是隨著國民所得的提高,對於生活品質與機能的要求也隨之增強,使得此類的服務需求因而增加,例如休閒旅遊及許多對家庭和個人的服務均屬之。

第二種類型的服務業則是以服務企業組織為主,意即其所扮演的角色在於協助與支援各企業(或產業)的生產活動,以提昇營運績效與生產效能,使這些企業(或產業)能夠順利地發展與經營。

隨著國內外的經濟發展,一國具有國際比較利益的產品和產業結構也會跟著改變,企業(或產業)所需要的服務業當然也會有所變化。尤其是以台灣經濟成長主力的製造業而言,從製造低階產品發展到製造高階產品的過程中較少重視服務業的運用,致使台灣製造業廠商現正面臨毛利偏低的「紅海」危機。倘若想要持續維持台灣製造優勢,便必須融合諸如金融、研發、設計、研究分析、顧問諮詢、行銷、資通訊、批發、物流運籌服務等等服務業的能量,來創造不同以往的比較利益,提昇附加價值。

不過,如果這些支援企業(或產業)發展的服務業無法及早發展,以提供關鍵性的服務內容,或是未能有效整合製造與服務,對於需要這些支援性服務業的企業(或產業)而言,縱使未來還能再業務發展的道路上走一段路,但始終是走不長久,一旦遇到瓶頸,前進的力量將嘎然而止。然而,此點即是本文所要論述之主要重點內容。

至於,第三種是指可以進行國際服務輸出活動的服務業。如按交易往來型態可粗分成兩個方向。一是吸引外國人來本國購買的服務業,最顯而易見的就是觀光服務產業;另一則是直接跨足至海外市場,而此類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源自於其獨到的技術、知識以及企業規模。例如將這些特有的無形知識財予以標準化、規格化,再透過商標、專利權等模式賺取大量授權金,或是到海外設點,拓展業務版圖等等方式為之。

(二)製造業與服務業之間的產業互動效益

隨著產業分工日益深化,製造業與服務業之間的關係也日趨頻繁而緊密。Michael Porter2002)認為發展高階產品的製造業必須要有專業化、高質化服務業做為生產要素的投入,而這些服務業的發展亦端視製造業對其的需求力道而定,因此,透過此兩個部門競爭優勢的提升,將可刺激彼此產業的發展。

Hansen1990)指出,在知識經濟所主導的生產體系中,不僅服務業和製造業相互整合既有能量,以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之外,甚且服務業無論在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勞動就業以及推升國民所得方面均有著顯著的影響作用。Horst Raff等人(2001)的研究也顯示,由於受到全球產業分工持續深化的影響,將越來越需要專業知識與技能的支援才能有所成就。此一發展趨勢不僅帶動服務業的中間需求,也促進專業分工日趨獨立,進而推動諸如管理、諮詢、廣告、研發、會計等知識服務業的發展。然而,正是這些多元化、專業化的服務內容降低該國製造業的成本,使當地投資環境變得更具有吸引外人投資的誘因,進而使外人投資於該國製造業的金額隨之增加。

再者,對若干產品市場來說,最後真正決定競爭力的主要因素是生產鏈的「服務」端,包括設計、式樣、研究、行銷、送貨、包裝、消費信用等等,且隨著生產鏈越加延長,服務對產品加值的貢獻也就越大(Britton, 1990Mathe and Shapiro, 1993)。此外,在經濟全球化演變歷程可發現,不僅製造業在產品製造過程中對於有關支援生產活動的服務投入的需求與日俱增,同時,服務業也必須提昇本身能量,方能支應對於生產投入的需求性,因此,發展服務業除了從供給面著手之外,亦需從能夠增加對產品服務的需求面來推展(Illeris, 1996)。

是故,若觀察美國、日本等主要先進國家的經驗顯示,倘若製造業能夠善加利用服務業所提供的能量,尤其是知識密集型的服務業,將使進一步提高這些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甚且提供服務的服務業也可以同樣提升其產業競爭力。從表1美國、日本的製造部門對於服務部門中間需求投入的比重便可略窺殿堂。

美國製造業發展的早,不僅早已培植難以望其項背之雄厚經濟實力,更進一步帶動服務業的發展來提昇其產品的國際比較優勢,其製造部門對於服務部門中間需求投入的比重從1995年的29.77%增加到2000年的35.40%,可見美國服務業對於增加其製造業附加價值之重要性,也因為透過此類的發展模式,促使美國在全球服務業市場始終居於龍頭地位,尤其是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在日本經驗方面,由於日本製的產品向來以品質保證著稱,除了硬體製造的良率之外,更是需要服務部門的加持來擴充產品的功能性、加強產品使用的穩定性,以助於提昇產品的整體品質,使得日本服務部門的中間投入在製造部門中,佔有相當份量的比重,而且,其比重從1995年的20.79%擴大到2000年的23.79%。

若從美日主要投入的服務部門別而言,除傳統的商品買賣(美國從19955.70%擴大到20006.23%、日本從19953.77%增加到20004.17%)與運輸倉儲等活動,來增加製造業原物料、中間產品及最終商品的流通之外,更重要的服務部門在於資訊服務、顧問服務、研究發展服務、廣告服務、專業及技術服務等等知識密集型服務業來提昇產品的品質與功能。雖然美國在這類型的服務部門投入從19955.28%縮減至20004.80%,但整體而言,仍佔有相當重要的比重;至於,日本則是從19954.13%提昇到20006.07%。

反觀台灣製造業與服務業之間的產業互動效益而言,便不如美國、日本等先進國家來的緊密,甚且台灣製造部門業對於服務部門中間投入採購比重更是從2001年的14.15%下降至2004年的12.91%。但若從主要投入的服務部門別來看,依舊是以商品買賣、運輸倉儲、資訊服務、其他工商服務等活動為主。只是除了運輸倉儲之外,其餘服務部門的中間投入均較美日低,尤其是資訊服務、其他工商服務等知識密集型服務業。

1、各國製造部門對服務部門中間投入採購的比重

單位:%

部門別

台灣

美國

日本

2001

2004

1995

2000

1995

2000

農業部門

2.29

1.70

1.99

1.71

1.38

1.40

工業部門

83.57

85.39

68.56

62.89

77.83

75.32

 

製造部門

71.71

74.33

55.72

53.38

62.91

62.46

服務部門

14.15

12.91

29.44

35.40

20.79

23.29

 

運輸倉儲

3.12

2.80

1.97

2.95

1.51

1.40

 

通信服務

0.21

0.19

1.06

1.50

0.16

0.36

 

商品買賣

2.10

1.95

5.70

6.23

3.77

4.17

 

金融保險服務

0.55

0.49

1.00

0.71

0.74

0.76

 

不動產服務

0.03

0.03

0.43

2.94

0.10

0.12

 

餐飲及旅館服務

0.66

0.50

3.31

3.70

3.06

2.82

 

資訊服務

0.15

0.16

5.28

4.80

4.13

6.07

 

其他工商服務

2.93

2.66

 

公共行政服務

0.99

0.65

3.54

2.56

1.55

1.70

 

教育服務

0.49

0.40

1.44

2.24

0.36

0.38

 

醫療服務(註1

0.52

0.56

4.30

3.96

3.78

4.04

 

傳播及娛樂文化服務

0.37

0.32

1.40

3.81

1.63

1.47

 

其他服務

2.02

2.20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產業關聯統計;OECDInput-Output Tables(edition 2006)

備註:1.國內外對產業關聯項目編制有所差異,因此,本表格以主計處公佈產業關聯的49部門為基準彙整國外產業關聯項目,但仍有些許誤差,例如美國、日本的醫療服務項目即包含社會服務工作。

2.其他工商服務包含商品經紀、租賃服務、法律及會計服務、顧問服務、研究發展服務、廣告服務、其他專業及技術服務、支援服務。

3.其他服務包含社會福利服務、環境衛生服務、人民團體服務、其他社會服務、汽車維修服務、其他修理服務、家事服務、其他個人服務。

 

 

三、製造業與服務業協調發展,提升微笑曲線高度

從之前論述可以知道服務業與製造業之間的相互合作,能夠提高產品附加價值,並且促進產業升級。此外,從產業關聯效果中,也發現台灣製造部門與服務部門彼此的互動並不如美、日等先進國家來得密切,因此,要如何促進台灣製造業與服務業的協調發展,方能進而推升台灣經濟成長?本文以下將以微笑曲線理論來說明。

首先,舉例來說,觀察國內外產業發展過程,為滿足最終顧客的多樣化需求,特別是在貨物送達時間或提交速度方面的要求,使得製造業廠商逐漸強調聯繫從供應端、製造端到配銷端之間運籌服務(Logistics)管理與物流通路整合的重要性。然而,運籌服務包括實體物流、資訊流、金錢流、商流等四個活動流程,其涵蓋的產業範圍包括運籌中心、物流中心、運輸業、快遞業、國際貿易產業、流通業、資訊產業、金融服務業、倉儲業、配送業、批發零售業等等服務產業。倘若製造業能夠整合並善用這些運籌服務,不僅可以提升服務品質,讓顧客享受快速便利的服務,企業本身亦可降低營運成本,提昇生產效率。

甚且在全球化的競爭中,製造業廠商要利用全球各地最便宜或適當的原料和生產基地來儘量降低成本,同時要用最有效率的方式來取得這些原料並在加工後儘速送到全球各地消費者的手中,更是需要有可以協助企業全球運籌的服務業(陳博志,2004)。也因此台灣必須正視海外(包括中國大陸)生產基地的產業群聚與連結,鞏固台灣本地在台商全球零組件供應與研發優勢,透過台灣營運總部的設置,做為台商全球化之運籌中心,並強化支援型服務業在台發展之環境,成為全球台商國際經營之後盾,以擴大台灣製造部門與服務部門的互動合作利基。

再者,台灣中小企業囿於人力、物力、技術不若大企業充足之故,許多研發、設計乃至於創新工作無法完全由企業內部自行處理,必須藉助外部專業的技術服務業廠商的協助,方能有所成就,甚至連許多大企業都將非核心業務外包給專業的技術服務業廠商,以強化企業本身競爭力。

因此,以整條產業價值鏈而言(如圖1),製造部門如僅是純粹地從事製造、裝配活動,其所能得到的附加價值將是最低,但是若能透過與服務部門之間的協調發展,將能夠提昇產品的附加價值。

此外,從製造業與服務業協調發展的整合角度來看,近年來所興起的「軟性製造(soft manufacturing)」成為重點概念,也是提昇產品附加價值的關鍵因素。所謂「軟性製造」是由日本IBM所倡導實施,主要是強調運用資訊、模擬、設計、研發、系統、整合、服務等軟性能力,創造產品特色與差異化的「比較優勢」,為製造提升附加價值,而不再僅是單純追求硬體的大量生產而已。

根據李鍾熙(2008)指出,運用軟性製造的概念,對於台灣製造業的未來發展或有以下三種趨勢:

(一)製造精緻化

台灣製造業雖有許多產品的全球市佔率名列前茅,如資訊產品、光電產品、工具機等等,但其平均單價卻往往遠落於先進國家之後。主要原因便在於精度、純度或速度上,與頂級產品有些微落差;或是有些產品因為設計或外觀不夠精緻,缺乏質感與特色,而落入低價競爭的命運。若能透過模擬、設計、科技與工藝的加值,都有機會由A等級晉升到A+等級,進而大幅提高附加價值。

(二)快速跟緊國際風潮的製造

由於比其他人早一步切入新產品,機會和價值也就高出很多。例如,台灣廠商能隨著i-PodWii等新產品的推出,而成為其主要供應夥伴,就是最好的例子。當然如果台灣廠商,能夠獨立推出能引領風潮的創新產品,就更有競爭優勢。然而,要搶先切入下一波,除了速度和傑出的製造能力外,能洞燭先機,勇於搶先投入創新更是勝出的主因。

(三)結合軟體和服務的加值製造

過去台灣廠商多是以接單代工為主,因此只看到硬體的大量製造,卻忽略產品的功能和價值的產生,多半來自其內含的軟體和相關的服務。例如結合遠距照護服務的醫療器材、結合安全監控能力的攝影感測器、結合人工智慧的手工具機、結合行動服務的智慧手機等,一旦硬體與軟體和服務結合,不但能創造出與競爭者的差異性,也大大提高附加價值。

然而,隨著新興經濟體的崛起,導致全球經貿版圖與國際分工體系必須重新定義,加上台灣長年製造業外移現象,均使得台灣面臨日趨嚴苛的全球經濟競爭環境。因此,若能將目前的製造業發展型態從「硬體製造」朝向「軟性製造」發展,即可促進製造業的轉型升級,以強化製造業競爭體質,擺脫低價競爭的紅海策略陷阱。

同時,軟性製造的概念亦是整合資訊、軟體、設計、研發、行銷等等服務業能量,來創造產品的獨有特色與差異化,而有別於傳統只注重硬體製造的觀念,也因此除了能夠創造產品的高附加價值之外,更能推升整條微笑曲線高度由此可再度呼應前述所言,在產業分工日益深化及競爭環境漸趨嚴苛的今日,唯有透過製造業與服務業之間的緊密合作,才能提昇產品的附加價值,創造不同與以往的「比較優勢」。而且,隨著製造業與服務業對於彼此需求力道的增強,不僅可刺激彼此產業的發展,更可促進此兩個產業部門的轉型升級。

 

四、提供產業群聚環境,升級製造業與服務業

鑑於製造業與服務業之間的密切合作對於創造產品附加價值與提昇產業競爭優勢的重要性,未來勢必要超越過去以硬體製造為主的發展思維,轉變為整合製造業與服務業的能量,朝向「軟性製造」的發展模式。然而,在此發展前提下,除了彼此產業必須發展成為足以投入彼此產業的水準與能量之外,更要有一個產業群聚的發展環境,才能進一步相輔相成地提昇彼此產業附加價值,達到轉型升級的產業發展目標。

以製造業而言,一向是台灣經濟發展的重心。過去藉由技術引進發展產業的模式,成功讓台灣廠商在國際產業分工價值鏈上占有一席之地,也使得台灣的經濟與產業結構能夠穩定轉型為技術密集的產業。但隨著新興經濟體加入競爭,台灣產業雖致力於製程技術提升,使得產量增加,但在研發與創新等知識含量不夠的情況下,台灣產業產值成長仍出現趨緩現象。且目前台灣產業如此發展模式只能使台灣成為「技術追隨者」。面對未來知識密集型產業型態,要轉型升級為「技術領導者」,唯有積極投入前瞻性科技研發創新,進行跨領域科技整合,才能有效創造領先技術,帶動台灣未來新興產業的發展。

但在服務業方面,根據相關研究報告顯示,台灣服務業目前仍有相當的發展瓶頸亟待突破。台灣服務業國內生產毛額比重雖在2008年已高達73.17%,但就實質成長率來看,過去幾年一直都是由製造業的實質成長率高於服務業。不過受到全球金融海嘯的影響,對於製造業的衝擊遠大於服務業。此外,若與其他先進國家以及競爭對手國相比較,台灣知識密集型的服務產業的發展競爭力亦顯不足,成為台灣經濟未來發展的隱憂。唯有透過基礎建設的改善,如人力培育(產學合作、多元化人力栽培)、產業資訊掌握(密集性資料庫暨研究報告建構)、產學合作、行政效率提升、結合ICT技術應用以及國際行銷交流,以擅用知識經濟提升競爭力,並放眼國際市場,進而拓展產業發展規模。

再者,以產業群聚的發展環境而論,可以「整合」、「人才」及「創新」等面向來論述,希冀藉以掌握未來發展契機,並且讓高附加價值的軟性製造,在台灣生根茁壯

(一)整合

根據產業關聯表顯示,服務業多為影響度小於1的產業,表示難以主動性地帶動其他產業成長,但產業之間的關聯環環相扣,能隨著其他產業發展而一同起飛,因此,透過產業的群聚,能達到資源有效的整合。例如新竹科學園區是一成功的產業群聚區域,除不同科技產業的群聚外,如半導體業、電腦業、通訊業、光電業、精密機械產業與生物技術等,亦提供相關專業技術服務業進駐、投資的最佳誘因,且在其週邊則有清交兩所以理工為重的學術研究單位,能發揮有效的產學合作;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其創造的產值表現也極為搶眼,不僅有製造業的產業,服務業的產業家數比重也逐漸成長,藉由產業的群聚,以達到帶動地方發展以及提昇產業競爭之良方。

(二)人才

隨著產業型態的轉變,及知識經濟的強調,人才的培訓與其專業知能的強化,均為產業發展重要關鍵,因此培育優秀人才刻不容緩。面對全球化衝擊及開發中國家後起新秀的急起直追,必須加快建構人力資本的提升與調整之腳步。除質的提升,整體經濟結構為因應國際競爭趨勢,也應朝多元化知識培育,因為單一領域的知識技能已無法滿足多變的新興產業,不斷的知識進修及技能提升,建立系統性的技能認證,以更加提升專業度的質量化。

(三)創新

科技的創新日新月異,科技與其他產業的結合應用程度也越來越密切,由於ICT成功創新的發展,改變原本的產銷型態,也使得商品流通跳脫區域範圍的限制,使得產業經營不僅能跨地區,亦能跨國化,徹底改變企業管理的模式,並成為強化國際市場競爭力所不可或缺的利器。此外,結合科技的應用,亦成功帶動製造業與服務業的轉型升級,提高產業的附加價值。再者,台灣在資訊產業的科技技術居於全球的領先優勢,如能有效結合硬體與軟體,將有助於提升產業能量與資源運用,提昇產品的附加價值。此外,為提升國內製造業與服務業的協調發展,亦可透過國際間的技術交流與合作,能給予國內產業不同的新視野。

 

五、結論

製造業與服務業之間的關聯性本就環環相扣,彼此資源的互動與互補可刺激產業發展,提升競爭優勢。因此,若能透過產業群聚效益,將可有效整合產業合作關係,提升產業競爭力。

台灣製造業實力舉世聞名,且台商遍及全球,編織成綿密的產業網絡,但可惜的是,總是缺乏關鍵技術研發,甚至是品牌行銷等服務的奧援,無法有效地往微笑曲線兩端邁進,提昇產業價值,始終擺脫不了代工宿命。

然而,這卻也是台灣發展服務業最好的利基點,台灣必須站在這立足點上積極發展金融、研發、設計、資訊、物流、行銷等支援性服務業,以融合製造業與服務業之產業聚落,促成跨業之間的交流,進一步支持製造業生產活動,串連起整條產業價值鏈。此外,製造業亦可融入服務業的產業能量,朝向「軟性製造」發展,創造出獨特性、差異性的比較優勢,推升整條微笑曲線的高度。如此一來,製造業不僅能夠脫胎換骨,服務業也能夠有所成長,進而提昇國家整體產業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台灣經濟研究院(2006),「2015年台灣產業結構調整方向與策略」,經濟部工業局委託計畫。

2.         台灣經濟研究院(2007),「我國服務業發展策略之規劃」,經濟部商業司委託計畫。

3.         台灣經濟研究院(2008),「我國服務業發展策略與措施之規劃」,經濟部商業司委託計畫。

4.         李鍾熙(2008),「走出台灣製造的新風貌」,經濟日報《名家觀點》,2008122

5.         陳博志(2004),「我國服務業發展走向之探討」,2004全國服務業發展會議演講內容。

6.         Britton, Stephen ,1990, "The Role of Services in Production."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14(4), December, 529-46. Reprinted in J.R. Bryson and P.W. Daniels, eds., Service Industries in the Global Economy, Vol. II, Services, Global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Cheltenham, UK: Edward Elgar, 1998), 248-65.

7.         Hansen, Niles ,1990, Do Producer Services Induc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30(4):465-476.

8.         Horst Raff, Marc von der Ruhr ,2001,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Producer Services: Theory and Empirical Evidence. CESifo Working Paper No.598.

9.         Illeris, S., 1996, The Service Economy: A Geographical Approach. Chichester: Wiley.

10.     Mathe, Herve and Roy D. Shapiro ,1993, Integrating Service Strategy in the Manu-facturing Company. London: Chapman & Hall.

11.      Porter, Michael E., 1990,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NY: Free Press.

 

本院: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傳真 +886 (2) 2586-8855 聯絡我們

南台灣專案辦公室:807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80號43樓1-2
電話:(07)262-0898,傳真:(07)398-3703

© 2015 台灣經濟研究院 版權所有. 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