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經社論

新政府需在台灣促成可持續的產業創新生態系
台經院

2016/04/12

5月台灣的新任總統將就任,民進黨將第一次完全執政。根據政府所發布的出口及經濟情勢,到1月止我國出口已連續12個月負成長、景氣燈號已連續八個月呈現藍燈,雖然整體下修幅度不若2008~2009年的金融海嘯,但是在後續全球經濟負面變數仍多的情形下,情勢依然嚴峻。選舉期間,民進黨提出「五大創新研發計畫」,這計畫有促進台灣經濟結構轉型的企圖。既然新政策目的在於促進結構轉型,推動時必然涉及社會經濟資源的調整,產生影響的時間也會因而拉長。面對挑戰及政策效果可能遞延的情形下,可以預期新政府在一段時間後,將會面臨「請推出特效藥以即時改善嚴峻狀況」的政治壓力。當然,對特效藥的期待無可厚非,但卻不能不兼顧到如何逐步化解台灣自邁入新世紀以來許多需要根本調整的結構性問題。

觀察自2000年以來我國各製造業及服務業的規模與成長狀況,可發現占GDP比重較高的部門其成長率也相對較高。此現象顯示,台灣過去十餘年來各產業的持續成長,多數係仰賴過去產業所累積的能耐,這些能耐就累積在業界人才與企業組織的經營、市場專業及研發能力。

不過,當一個產業體系僅仰賴過往所累積能耐而持續發展,就會讓這體系落入一種「路徑相依」的現象。亦即,由於所累積的能耐同質性高,隨著能耐的根深柢固,體系將會缺乏接受新想法、缺乏自行轉向的可能,同時隨著產業的日益成熟,成長動能亦將會日益趨緩。此時,想要重啟產業體系的發展動能,如何再點燃體系內企業個體進一步發展的動機(motivation),以及如何在體系中挹注全新事業、資源、要素等都是相當重要的議題。

事實上,台灣過去十餘年來的產業發展,大致就是落入了此種受限於過往能耐的「路徑相依」現象。而且,在中國市場機會及國內諸多如房地產等非實質投資的吸引下,讓許多台灣擁有資源的主要業者轉向這些風險低的投資,再加上挹注人才、業界與新技術來源的學研部門明顯斷鏈,與海外創新能量連結不若以往,造成了雖然政府已經高喊產業結構轉型多年,但是產業結構卻遲遲無法轉向的結果。

自上世紀末OECD倡議需強化創新政策以來,除持續激發業界投入研發創新外,學研部門的人才與研發創新如何能持續且有效地挹注到產業界,亦為創新政策中最關鍵的一環。
 觀察過去全球各國創新體系對經濟發展的貢獻模式,大致有三種類型:以美國為代表的新興科技創新創業模式、以德國為代表的產業創新生態系模式,及新興國家常用的快速追趕模式,台灣過去其實就是快速追趕模式的典範。

台灣過往以租稅獎勵、投資抵減誘因吸引業界研發,並以研究機構引進海外技術給業者的快速追趕模式,已然眾所周知。

然而,當前除中國也快速模仿台灣以往成功經驗,快速追趕上來造成紅色供應鏈的威脅外,國內以誘因引導產業研發方向的法規已經弱化,且國內多數業者也因投入多年而在創新能量上已有一定的實力,造成過往的快速追趕模式已經不適用。再者,學界與法人研究機構所嘗試推動創新前瞻的結果無法貼近業界,同時亦受限於國內科技計畫中KPI等以防弊為核心思維的科技管理機制,造成新的有效模式尚未成功建立。

台灣於2000年以來,政府在研究機構所推動的創新前瞻計畫、在學界所推動的學界科專,在2008年後所倡議的各項新興產業方案、所推動萌芽計畫及創業激勵方案等,或多或少都有美國模式的影子。

確實,美國的蘋果電腦、谷歌(Alphabet Inc.)、臉書(FB)及亞馬遜等都對美國的經濟發展有相當大的貢獻,也值得模仿。不過,這些成果都奠基於美國既深且廣的科學技術工程及數學的基礎研究實力(STEM investment),再加上美國有DARPA這種掌握與導引產業發展走向的機制與能耐、有許多類似史丹福這樣能有效孕育創新創業的大學聚落,有效讓前瞻創新研發能耐藉著其所組成的創新創業生態系孕育出來。在這些條件中,單就美國大學深厚的基礎研究實力與有效促成技術商業化的市場機制,台灣就很難在短期內趕上。

近幾年在台灣相當熱門的隱形冠軍、中堅企業及工業4.0,其實都是德國深耕產業典範模式的重要成果。深究德國這些成果的源頭,其實就在於其對學研所提供的「誘因」引導機制,該機制讓德國的學研機構積極支援產業持續發展成為最佳選項。舉例來說,在獨立的德國聯邦產業研究協會(AiF)的協調與業者間透明機制下,確立了產業研發方向的共識形成機制,凝聚了產業共同的進步與投入的方向;另外,由於法制的規定,接受政府補助的研究機構所獲得補助比重,完全與其爭取到德國產業界研發經費的比重相關。這些機制讓研究機構的基礎技術創新可有效協助企業策略意圖的發展,而在全球獲得利基地位。這些才是德國中堅企業的源頭。

從以上的三種模式可以了解,快速追趕模式已非台灣的選項,而要模仿到美國模式又非常困難,德國的產業創新生態系模式應是台灣比較可以參考的典範。

大選時民進黨所提出之「五大創新研發計畫」,都有一個共通特性:每個計畫都從需求出發,再結合在地產業與聚落優勢。鏈結需求,對促進投資與研發投入確實有幫助。但政府投資所創造的需求還是有盡頭,且投資都有遞減效果,產業有能力貼近國際市場需求才是個可持續的方向。

或許「五大創新研發計畫」將在未來兩、三年間開始帶動台灣產業結構的轉向與升級。但是,參考德國獨立透明的社群機制讓產業界形成共同的策略意圖,同時改變誘因機制讓學研的研發有效支應產業策略意圖的需求,在這以產為主、學研支應的產業創新生態系中,也同時強化專利布局協助業界保護自己研發成果與營運模式,有效讓各業者自主持續地接取國際市場、持續前進與成長,這樣的可持續產業創新生態系,才真正是各方所期待的「台灣模式」。

本院: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傳真 +886 (2) 2586-8855 聯絡我們

南台灣專案辦公室:807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80號43樓1-2
電話:(07)262-0898,傳真:(07)398-3703

© 2015 台灣經濟研究院 版權所有. 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