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點

美歐信用緊縮的影響
許碧書

2017/12/04
全球四大央行行長 在2017年11月14日參加歐洲央行在法蘭克福舉行的「政策核心:央行對外溝通面臨的挑戰和機會」專題會議,皆贊同央行前瞻性指導(Forward guidance) 的政策工具,雖然會產生消費者預期心理及一致性等限制,但在本質上仍屬於透明的溝通機制;另外,全球金融危機後各自所推動的量化貨幣措施退場機制,也會根據其經濟復甦的時間先後和程度來決定調整的步調。
其實,全球景氣自2016年第4季起逐漸轉好,2017年歐美主要經濟體景氣同步擴張與大宗商品價格回升,已帶動全球貿易及經濟的回溫,美國聯準會(FED)在2017年經濟表現轉佳之際,除2度升息外,同年6月更宣布縮減資產負債表(縮表)的方針及10月啟動,12月更將升息;歐洲除英國 外,雖暫不討論升息等議題,歐洲中央銀行(ECB)在2017年10月會議已將購買資產計劃延長至2018年9月,2018年起每月購買額將從原800億歐元調整為2017年4月600億歐元,再降至300億歐元(約1.1兆台幣),10月起不再購債;日本央行雖未停止寬鬆貨幣政策,但已暗示不會有額外的刺激措施,此顯示各主要國家或多或少開始準備緊縮貨幣。
以實行縮表的美國為例,依其規劃包括政府公債及機構債與房貸抵押證券(MBS)的縮減規模由初期(第1-3個月)每月上限為60及40億美元,之後將在1年間每3個月提高60及40億美元,直到每月縮減規模達到300及200億美元。由於縮表並不是採行直接出售公債與 MBS作法,而是減少本金再投資回購力道,讓債市需求量逐漸下滑,加上第1年縮減規模不大,現階段影響並不明顯,但未來利率仍會受到影響,包括外界預估需3-5年的實施期程,規模才能縮減至2.5-3兆美元間 。另美國堪薩斯聯邦準備銀行(Kansas City Fed)研究指出,縮表減資效果約當調升聯邦資金利率,若在2年內資產縮減6,750億美元,效果等同聯邦資金利率調高1碼;而德國的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也推估每減少1,000億美元公債部位,約可推升10年期公債殖利率3個-6個基點 。
由於縮表減資意味著要反向收回流動性,未來隨著房貸、企貸及消費貸等利率上升,可能造成投資及消費減退,進一步影響經濟成長及就業。再者,資金往高報酬標的流動下,因而再次由股市轉向債券市場,進而影響企業的籌資途徑。另一方面,美國利率的上升,以盯住以美元為主的新興經濟體,也會增加資本流出的壓力,進而使得新興市場的資產價格面臨重估問題。
雖然從2017年以來的美國升息期間來觀察,亞洲主要國家受到連動影響比較小,不僅利率基準並未隨之調整,兩國間的利差也持續擴大;在兌換美元匯率方面,各國也因熱錢持續湧入股市及被美國財政部列為匯率操縱國觀察名單而放任其貨幣政策,呈現不貶反升局勢。
以台灣為例,由於股市的現金殖利率排名全球前三大及本益比 平均約15倍,遠比美國標準普爾指數(S&P Index)為低,以致熱錢沒有因為美國升息的利多而流出,持續挹注國內股市。央行的貨幣政策向來是以國內通膨及經濟情勢作為調整基準,現階段尚無追隨美國政策方向而趨緊。惟仍需注意隨之而來—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調整對全球金融市場波動的加劇,除了投資者未來對金融市場投資應優先選取多元配置、避險策略的投資方式,以因應突發事件所帶來市場波動性外,亦要持續關注美國縮表升息等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當人民幣因美元升值而貶值,隨之而來的是人民幣資產價格下降,中國政府為阻止資本外流,不管是升息或逆回購,流動性皆會緊縮,對市場產生衝擊,其一是資金減少,股市的A股和房地產市場更加震盪,其二是因陸企的資產多數以外匯持有,會增加其償還美債的壓力等。因此,縮表及2017年12月份升息的效果對正面臨資金流出的中國,是否會造成加快流出速度,以及處於調整階段的股市及房地產市場產生更加緊縮效果,並減緩其經濟成長力道,進而影響我國對中國的出口,都值得進一步觀察。

本院: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傳真 +886 (2) 2586-8855 聯絡我們

南台灣專案辦公室:807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80號43樓1-2
電話:(07)262-0898,傳真:(07)398-3703

© 2015 台灣經濟研究院 版權所有. 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