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點

台灣要練的功是資料煉金術(中國時報)
林建甫

2018/12/11

      當今的數位革命已經由ITINFORMATION TECHNOLOGY)資訊科技時代進入DTDATA TECHNOLOGY)資料科技時代。資料的掌握分析運用是趨動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動能,一個國家處理資料的能力越強,也代表該國的國力越難以被挑戰。

 

      資料科技時代的形成,這要感謝資訊科技的人工智慧已經越來越聰明。因為晶片、記憶體、演算法的進步讓大量的資料可以快速的處理,而雲端運算及新進的邊緣(EDGE)運算,讓我們得到正確的結果。

 

      大量的資料就是大數據(BIG DATA),包含各式各樣的形式及來源,不只是傳統的財務數據,還包括非傳統的圖像資料,例如眼動儀偵測顧客眼球對商品的反應,人造衛星或航具對地面的遙測數據或圖像分析,手機平板等行動裝置收集儲存的互動行為、社群媒體討論及回饋。以上種種都可以被歸納及整理成有意義的資訊。只要能夠掌握這些訊息並且有效分析,就能創造新商機,改變所有產業的生態。

 

      例如,過去我們講農業是看天吃飯,因為作物需要大自然,可是現在可以在溫室乃至於貨櫃屋裡養植物,精準地控制溫度、溼度,連光的波長都可以人為掌握,讓植物生長得更好、果實更甜美。善用生產過程的所有訊息就可以降低生產成本,做到精準生產。而解析市場、顧客的大數據資料,就可以準確地預測銷貨量,進而減低營運成本及備貨,做到精準行銷。

 

      過去的資料分析是使用局部資料推估母體,其理論是建構在統計的抽樣分配上,因此推估就盡量求其統計量的不偏性、有效性及一致性。但大數據就是對母體直接做分析,計算出來的結果就是代表實際的現象或結果。因此,經濟學過去講四大生產要素:土地、資本、勞動、企業才能,現在要加入大數據,成為第五大要素,才可以準確地掌握經濟動向及發展。

 

      根據市場研究調查機構IDC預測,未來全球物聯網(IOT)裝置數量將逾500億個,屆時的資料量將是天文數字。而比較保守的估計,據IIOT WORLD報導,預估到2020年每個工廠每天將從智慧裝置收集超過14.4億個資料點(DATA POINT)。台灣在資訊業硬體能力的研發、生產已經執世界之牛耳,不是問題。但是當下IOT還未形成氣候,資料量還不夠大時,我們要如何培養台灣社會及早掌握分析資料的能力,從中煉金,是當前緊急的工作。

 

      一個重要的戰略方法就是盡速使用「開放資料」(OPEN DATA)及「開放開源程式碼」(OPEN API)。OPEN DATA一般而言是指政府將獲得的數據公開給民眾使用。以「開放授權」,「方便取用」及「開放格式」為核心,只要不涉及個資與國安機密的訊息都予以釋出,供民間企業、NGO、學術單位自由使用,讓政府搜集的資料能創造更大的效益。但隨著技術進步及觀念的改善,已有許多國家的OPEN DATA已經納入民營企業的資料,企業將資料去識別化後也放入政府資料庫中,例如交通、醫療、網路銷售、物流等都蘊藏十分重要的數據。

 

      OPEN API指的是公開取得應用程式介面,提供開發人員透過這些公開的電腦技術更方便地使用資料庫。其好處顯而易見,因政府人力有限,透過OPEN API可以結合民間的人力、物力,加速產品的開發與升級。更重要的是應用層面的增加,又能廣泛地吸引更多的使用者,擴大市場規模及數位化程度。像GOOGLEANDROID系統、亞馬遜的ALEXA,都是透過OPEN的作法快速取得市場的主導地位。

 

      台灣早在2012年就開始推動OPEN DATA政策,2013年國發會也設立「政府資料開放平台」,並將OPEN API概念加入,該網站目前搜集的資訊已超過38000筆;台灣並在2015年及2016年連續獲國際的開放知識基金會評比為開放資料指標第1名,成績相當不錯。

 

      可惜的是,目前「政府資料開放平台」中的資料仍以中央部會、地方政府及國營事業的資料為主,來自民間企業的資料相對有限,而且資料的使用分析更相當有限,可以說是成效不彰。

 

      我們應在這方面趕緊多加油,培養資料煉金的各種能力,期待台灣可以站在資料科技時代的尖端,將資料附加價值最大化,帶動更多新市場商機,也推動新創企業的蓬勃發展。

本院: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傳真 +886 (2) 2586-8855 聯絡我們

南台灣專案辦公室:807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80號43樓1-2
電話:(07)262-0898,傳真:(07)398-3703

© 2015 台灣經濟研究院 版權所有. 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