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點

救台股,稅負改革最關鍵(聯合報)
林建甫

2017/03/17

近年來,台股成交量被市場笑稱為「沒最低、只有更低」。證所稅雖退場,但成交量仍未回溫,二○一六年台股集中市場日均量七七五億元,創二○○五年來新低,加上興櫃市場後也僅九九六億元,低於二○一五年日均量一一六一億元。今年二月成交量一度回到千億,但三月又降到千億之下,顯然成交量也進入「新常態」。

為此,金管會提出「當沖降稅」。觀察美歐日等國家證券市場交易結構,當沖交易占比幾乎都超過四十%,美國兩大交易所比重更高達四十九%,對比之下,台股當沖交易比重約十%,確實低上一大截。

平實而論,台灣證券市場缺乏流動性問題非一日之寒,「當沖降稅」應可提升部分成交量,但不是健全證券市場的解藥。也有不少衛道人士認為,這是讓股民變成賭徒,且對吸引出走的國內大戶、中實戶回流沒有幫助。根本之道,在於如何讓台股競爭力與歐美日等市場同步,讓不論是國內外的企業與投資人站在相同起跑點。

在業務開放層面,目前證券商業務不得兼營私募基金業務,美國及中國大陸無此限制;又或是漲跌幅度十%的限制,雖然可以保障投資人的損失,但除了日本,大多數主要交易所並沒有漲跌幅限制,減少股價觸碰漲跌停板機率,能加速股價反應效率,對市場流動性產生一定正向效果。

除此之外,賦稅制度是最重要關鍵,台灣個人股東股利所得稅負是全球最高。主要競爭對手香港、新加坡與中國股利所得都是免稅,美國採取稅率零至廿%的分級分離課稅,使得台股缺乏長期持有誘因。

同時內外資稅負差異極大。兩稅合一前,個人股東最高所得稅率四十%,外資卅三.六%,兩者差距六.四%。富人稅實施後,國人最高所得稅率四十五%,股利併入個人綜合所得稅課徵,股利所得扣抵稅額減半加上二代健補充保費一.九一%,個人股東的股利所得最高稅與費率逼近五十二%;但外資股利所得採分離課稅廿%,逼使資金紛紛移往海外或內資改以外資身分重返市場。

隨著科技的進步,金融、資金的流動無國界,我們要用開放心態積極參與全球競爭,建立與國際證券市場同步的制度,才能讓台灣資本市場重現榮景。

本院: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傳真 +886 (2) 2586-8855 聯絡我們

南台灣專案辦公室:807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80號43樓1-2
電話:(07)262-0898,傳真:(07)398-3703

© 2015 台灣經濟研究院 版權所有. 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