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點

兩岸新青年 創造兩岸新互動概念(旺報)
林士清

2017/09/21
探討兩岸關係的框架研究,泰半不離華盛頓、北京及台北等互動對美中台戰略三角模式,隨2016年台、美相繼進行政黨大選,蔡英文政府及川普政府的上台似乎產生緊密的互動,北京近期則是進行共產黨內十九大的政局安排,導致戰略三角產生微妙變化,產生膠著的局面。在台灣方面,由於執政的民進黨鑒於中國大陸經濟及軍事力量日漸增長,因此加緊推動「本土化」的政策,並努力要在國際上「走出去」。另一方面,而中國大陸的經濟及軍事力量雖不斷的增進,但是看到美國與台灣的準聯盟關係日益增進,加以台灣分裂主義的聲浪及政策似乎也日漸成長,對於統獨問題也不免日增的壓力而產生怨懟。

台北及北京都認為時間不一定在自己這邊,自然產生了一種迫切感,迫切感會損害過去累積的互信基礎,此為當前兩岸關係的危機所在。綜觀中國四千多來的歷史,筆者認為在中國文化的區域以內,並存著多個以上的政治體系,並不意味著「中國」的消滅。因為在中國人眼中,維繫文化上持久不衰遠比疆域上的結成一體更為重要。假定中國會出現不同類型的政治體系,那麼中國人大概會按照以下的順序進行選擇:首先,維持統一的中國政治體系;其次,倘若統一不可得,便會是分裂的多體系的中華民族;第三,分裂的中國,漢人政權和異族政權並存;最後,被迫異族統治的政治體系,但仍保持中國的文化傳統。再者,傳統中國不僅發展出不同政治體相處的原則,而且透過朝貢體系的建立,事實上與附屬朝貢國間還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國際體系,該體系一直運作到十九世紀末才逐漸崩潰。

上述分析可知,在西方國際法的概念輸入中國以前,中國人早就熟悉在國境內有多個政治體系並存的事實,而這些政治體系之間也早已建立甚為完備的互動規則。是以,探究目前海峽兩岸的政治紛爭,遠在西方民族國家體系建立之前,中國早在兩千多年前有多數政治體系並存的事實,並且建立一套國境內不同政治體系之間之互動規則,也樹立了中國本土體系與非中國文化政治體系間相處的原則。隨著兩岸經貿關係不斷的增進及實際互動機制不斷建立及發展,海峽兩岸政治實體經多年來之互動,已建立了良性的互動架構,諸如雙方對「基本概念」、「互動架構」、「溝通管道」、「整合途徑」,累積出或多或少的互信及共識。

美中台的戰略三角關係對一個中國的詮釋皆有不同,華盛頓作為強勢的第三方,採取「一中政策」企圖維持兩岸關係現狀;處於弱勢的台北常有語帶分裂意識的言論,以「一中議題」緩和美、中政治壓力;在北京方面,台辦系統雖努力爭取台方各界人士之好感,但其外交部門始終未放棄「一中原則」,仍排斥中華民國法律地位及打壓台灣國際空間。至於如何化解美中台戰略三角關係當前所面臨的膠著?筆者認為海峽兩岸如何透過對歷史的溫故知新,突破西方傳統國際法的舊思維,創造出新的互動概念及共存以至融合原則,實為兩岸共謀發展的有志之士,應當認真思考的課題。
 
 

本院: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傳真 +886 (2) 2586-8855 聯絡我們

南台灣專案辦公室:807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80號43樓1-2
電話:(07)262-0898,傳真:(07)398-3703

© 2015 台灣經濟研究院 版權所有. 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