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點

改善經濟困境 政府角色不在「主導」(聯合報)
孫明德

2016/01/30

2015年全球景氣走緩以及國內產業結構問題,台灣經濟成長動能相當微弱,年經濟成長率不到1%。總統大選結束後,外界期待新政府能發展新產業,帶領台灣走出經濟困境,但我要說的是,政府在改善經濟的角色不應是選產業來發展,「政府沒有這種眼光」。

早期威權時代,政府有能力主導產業發展,但時代改變,民主化後,政府的角色退居幕後,市場力量對產業發展的影響愈來愈重,現在已經不是政府喊要發展哪個產業,就能做到。

過去台灣談生技產業談了很多年,兩兆雙星、綠能產業也曾喊得響亮,如今卻沒有明顯成效,便是政府已經無力主導產業發展的明顯例子。因為現在政府持有的工具愈來愈少,市場變化卻相當快速,導致政府主導的產業政策最後往往事倍功半。

政府不要把經濟政策想得太狹隘,經濟政策包含貨幣、財政、貿易、法規、產業,而產業政策也不是只有發展新興產業,還包含如何健全產業發展環境,鬆綁重重法規限制,讓更多創新的營運模式起來,這是台灣現在欠缺的。

現在外界所談的新興產業、未來趨勢,大多離不開創新,但創新能量不會在政府。

舉例來說,手機App現在非常普及,也連結、創造很多產業,近期很夯的Uber更顛覆了以往傳統的經營型態,這些都是以前想像不到的,也是政府沒辦法創造的,必須營造好的環境,民間的創新能量才有機會蓬勃發展。

要改善台灣經濟困頓的現狀,政府不是什麼都不須做,而是要搞清楚應該做什麼、優先順序為何。

很多外國商會都有提到台灣法制不合時宜、行政程序不夠透明,過去也常有國外正火熱的營運模式,要來台灣發展卻受到層層法規限制而無疾而終,這些就是政府首要改善的地方。

另外,外界常提到政府改善經濟可透過財政、貨幣政策,但現實是政府當前財政並不寬裕,難有大型投資或減稅,貨幣政策則因央行具獨立性,「政府」能做的相當有限。

新政府不妨趁現在完全執政的時刻,修法調高舉債上限,讓日後遇到金融危機或再一次的景氣衝擊時,手上有銀彈可用,而不是一籌莫展、束手無策。

本院: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傳真 +886 (2) 2586-8855 聯絡我們

南台灣專案辦公室:807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80號43樓1-2
電話:(07)262-0898,傳真:(07)398-3703

© 2015 台灣經濟研究院 版權所有. 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