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點

台商輕忽就完蛋了 —紅色供應鏈背後不告訴你的秘密(工商時報)
林欣吾

2016/07/27

過去兩年來,紅色供應鏈對台灣產業的威脅,其實是源於台灣企業的轉型不順利,導致必須直接面對中國大陸的激烈競爭。自從台灣主力產業獲利出現「毛三到四」,各種新營運模式的倡議不斷,例如重視研發創新與智財、製造服務化及生產力4.0。但是,整體進展顯然十分有限!

除了紅色供應鏈,中國網路平台業者所帶動各類「O2O」新興營運模式相當令人驚豔;更令人驚訝的是,當金融科技(FINTECH)在台灣開始流行時,國人才驚覺,原來阿里巴巴與騰訊早就已經開始重兵部署相關專利組合。其實,企業大量申請專利,在大陸並不是新鮮事!

為鼓勵業者申請專利,中國大陸政府對專利申請提供補助,包括台商在內的企業「申請專利」,可以算是「有利可圖」的業務。中國大陸「發明專利」的專利申請量,已經在2013年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申請量最多的國家。暫且不論其專利的品質,充足的申請量及累積獲得的專利量,背後都是龐大的服務商機與創新機會。

基於中國大陸這般的商機,近幾年來許多全球專利服務業者前仆後繼到中國大陸開拓業務。如同許多其他領域一樣,各國專利服務業者將最新的分析技巧與知識,也都帶進了中國大陸。

如果中國大陸的業者,僅僅單純地把申請專利作為有利可圖的業務,或許問題還不大。但是,如果有大陸業者認真地從全球專利的顧問服務業了解到「專利」是「知識資產(KNOWLEDGE BASED CAPITAL)」,它不但對推動新產品與新服務創造價值有所幫助,而且了解到所累積「足量」的專利組合,可將競爭對手排除在外,甚至了解到可將累積了專利組合,並能排除競爭對手的訊息大量公開,將可吸引投資者的資金投資,以回收研發與布局專利的投入。那就真的是個大事了!

因為,按中國大陸業者的模仿能力,如此這般的經營專利資本各項好處,肯定會被其他業者學習而擴散開來。據部份在中國大陸經營專利管理業者的了解,這現象確實已開始發生!

依照台經院的研究,雖然台灣的專利生產力多年來都位居全球領先地位,特別是研發投入TOP 300的業者,所申請獲得的美國發明專利數量為台灣專利產出的主力,但非常可惜的是,這些研發投入TOP 300業者中,認真將專利視為「知識資產」、並作有效的經營管理,發揮其排除競爭對手基本功能,甚或發揮專利技術作為投資與創造價值工具的業者非常少數。

過往當各方提醒「紅色供應鏈」對台灣產業的衝擊時,多少企業都表示「沒有問題」、「台灣供應鏈仍有優勢」。不過,一旦「紅色供應鏈」開始透過足量的專利組合,有系統地排除競爭對手,同時到資本市場吸引投資者時,兩岸產業鏈所競爭的已非「製造效率」,而將會是「知識資產」存量的競爭。

其實,台灣過往企業轉型不利,關鍵在於企業的投資者與領導階層的引導能力。未來的發展,「服務」與「軟體」絕對是關鍵,而「知識資本」也絕對是基本要件。如果公開市場開始要求上市上櫃業者揭露企業營運方向與相關的「知識資本」,作為投資者選擇投資時重要參考,或許可以藉著投資者的選擇引導業者加快以軟到硬、朝服務發展並重視經營「知識資本」的走向。
 
 

本院: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傳真 +886 (2) 2586-8855 聯絡我們

南台灣專案辦公室:807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80號43樓1-2
電話:(07)262-0898,傳真:(07)398-3703

© 2015 台灣經濟研究院 版權所有. 隱私權聲明